七夕到,侃點兒正經的
兒子剛才說:「娘,你開始務虛了。」
「為娘花NN年用盡洪荒之力推開當頭砸來的生活之磐石,可不要給自己造個能喘氣能讓靈魂好好歇息的地兒嗎?」
真的,有自己靈魂的一方棲息地,漂泊,就不成其為漂泊。不記得是誰說過「故鄉,是回不去的地方」。其實,故鄉,連同故鄉的親人一直就在那裡,回得去回不去,我們終究都還是會背起行囊重新踏上旅途。
這時,你必須成為你自己的故鄉。最好是這樣。
扯遠了,咱回來------先複習古詩詞: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話說當年夏夜的月光下聽娘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覺得王母娘娘的簪子很厲害忒毒辣,不禁望著銀河發獃:牛郎擔子兩頭挑的那兩個娃娃一年才見一次娘,他們不會哭嗎?
如今只有感嘆:傳說也好,故事也罷,說的都是實情。有多少母子可不都是一年才能見一回嗎?
我跟無邪的那個自己相視、會心一笑。從蟬鳴蛙響直到月夜鳥啼,在七夕的夜裡,能夠穿行於記憶的鵲橋,詩詞便是臍帶,離得再久,我們與那片熱土上的文化都血脈相連,不需要滴血,就能相認。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李家有女在千百年前就已經才情高遠,可惜骨骼清奇,奈何遇人不淑,乃至一生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雖哀婉,但已經無需嘆息。不是說了:那些情事 早已灰飛。
相較於文人的虛空,民俗是非常務實的,比如: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民間有穿針乞巧、蘭夜鬥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乞巧形式。
為牛慶生
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因為傳說牛郎織女被王母分開後,老牛為了讓他們相見,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駕著它的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另外,關於七夕還有種生求子、晒衣曬書、拜織女、染指甲、吃巧果等民俗。
對了,您知道嗎?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
長按下圖二維碼即可關注盛梅小屋:


※彌補調味缺憾-麻辣烤龍利魚
※中式畫冊設計:極簡與極繁的比對
※一波七夕節保護單身狗攻略重磅來襲!
※130斤胖妞的辛酸減肥史!
※特刊·別問我今天怎麼過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