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神和你聊七夕——萬古永相望

女神和你聊七夕——萬古永相望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提到七夕,人們多半會想起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在那個極具浪漫色彩的傳說里,有一年一度金風玉露的相逢,也有佳期如夢聚少離多的惆悵。

牛郎星與織女星,原來在這裡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事實上,織女星與牽牛星相距約16億光年,而喜鵲的平均身長約為45厘米,若真要以鵲為橋,大概需要多少只喜鵲呢?答案是……34億億隻!所以,即便地球上的喜鵲全都飛來也是不夠用噠~既然如此,牛郎織女緣何有了交會?不解風情的小編這就來和大家聊一聊七夕節的演變與發展。

或許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不少人兒時最早接觸到的愛情故事,但若細細追尋關於牽牛星與織女星的記載,我們會發現,這兩顆星星最初只是古人用以判定時序和物候的依據,雖有天河相隔,卻與愛情無關。

河南南陽畫像石《牽牛織女星》

早期人們依靠對天象的觀測來判斷農時,而「織女」與「牽牛」的命名也源於星辰崇拜與農耕文明發展。

織女星的名稱首見於《大戴禮記·夏小正》的記載,說明當時人們會以織女星出沒的方位感知秋季的到來。

原文: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通「向」),斗柄懸在下,則旦。

大意:七月,銀河在天空貫穿南北;黃昏時分,織女星在正東方向出現;北斗星的斗柄朝下,則意味著天快亮了。

牽牛星的名稱則出現在成書時代略晚一些的《詩經·小雅·大東》中,其與織女星被同時提及,但二者相互獨立,並非情侶。

原文:跂(通「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

大意:織女星七次移動位置,卻不能織出布匹;牽牛星雖明亮,卻不能負載車箱。

值得注意的是,彼時所稱的「牽牛」未必是今天我們所指的牛郎星(河鼓二),更有可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箱蓋上以篆書寫有二十八星宿的名稱,其中牛宿被稱為「牽牛」,而「河鼓謂之牽牛」則是《爾雅.釋天》中出現的說法)。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

在戰國末期乃至秦代的這段時間裡,牽牛與織女開始與婚姻有了聯繫,但其內卻是婚嫁忌日。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以牽牛娶織女為例,告誡人們在忌日結婚是不會有happy ending的。

原文:「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

大意:戊申日、己酉日,牽牛迎娶織女卻沒有好的結果,如果在這樣的日子娶妻,三年(或數年)後丈夫就會離棄妻子。

西漢時期,織女、牽牛的形象已是天上的神仙(《史記·天官書》曰:織女, 天女孫),且在人間已有塑像(班固的《西都賦》明確指出塑像分別在昆明湖畔兩側,「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

左圖:牽牛石像 右圖:織女石像

(出處:《鼓搗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古代雕塑圖典》)

與此同時,因漢武帝生於七月七日,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夕在漢代逐漸被視為人神交遊的吉日。《漢武故事》中有漢武帝在七月七日得西王母相顧的傳說。

原文:七月七日,上( 漢武帝 )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這也是李商隱詩「青鳥殷勤為探看」所引的典故。

此外,《西京雜記》中還提到,漢宮之中的人會在七月七日那天到百子池作樂,而後將五色絲縷系在一起,叫「相連愛」。此外,漢彩女還會在七月七日於開襟樓(專門為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樓台)上穿七孔針,說明漢代已經有了在七夕「穿針乞巧」的節俗,只是這類習俗本身與牛郎織女的愛情仍不相關。

儘管在這一階段,牽牛與織女之間並未生相思的情愫,七夕的節俗本身也與牛郎織女的愛情無關,但「神人相會」、「雲漢相隔」、「青鳥探看」這些元素的出現,為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的時間推移,傳說中的情節不斷豐富。透過《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一詩,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天空中本無糾葛的兩顆星辰在已經如人間夫妻一般,會因不得團圓而傷心落淚。如果說《詩經·小雅·大東》里的織女「不成報章」是對貴族尸位素餐的嘲諷,那麼這首詩里的織女「終日不成章」,則是因為滿心思念。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到了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里出現了「鵲橋」:

原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髨(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

大意:織女七夕時候要渡河,讓喜鵲幫忙搭橋。相傳喜鵲頭上的毛都掉光了,就是為了搭橋的緣故。

雖然掉毛的代價未免慘重,但鵲橋總算是架起來了。

後來,西晉文學家傅玄在《擬天問》中寫道:「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至此,在故事發展了千年以後,牽牛與織女終於在七夕這天相!會!了!

《牛郎織女》彩繪連環畫

(墨浪繪畫,楊春峰改編)

如果覺得上面的故事還不夠完整,那麼自南北朝時候起,牛郎織女的傳說演變出了N個版本,快來看看你們聽說的是哪一個:

1. 《殷芸小說》版:織女在天河之東年年辛苦織造,忙得無暇梳妝打扮。天帝憐其獨處,將她許配給河西牽牛郎,誰知她婚後卻荒廢了織作。天帝一怒之下責令織女回到河東,只允許她一年一度和牛郎相會。

2. 《荊楚歲時記》版: 牽牛為娶織女,向天帝借了兩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

3.《太平廣記》版:織女不理睬牛郎,反而愛慕凡人郭翰,認為「天上哪比人間」(據說蘇北一帶多有織女變心或厭煩牛郎的情節)。

4. 《天河配》版本:牛郎父母雙亡,被哥嫂虐待,分家後只得了一頭牛,後巧遇下凡的織女,並在老牛的幫忙下偷得織女的羽衣,遂與織女成婚,生活美滿。但王母娘娘不認可這樁婚事,下令帶走織女,並以金簪划出銀河,從此牛郎織女只遙遙相望,待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鵲橋搭起之時方可團圓。

其實無論是哪個版本,其中所反映的都不再是最初古人對宇宙的樸素認識和對星辰的單純崇拜,而是現實生活的縮影: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封建家長制和倫理規範、婚姻生活與責任承擔、門當戶對的觀念以及以彩禮為聘的風俗……有些問題直到今天戀愛中的人們依然需要面對。

明.仇英《乞巧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宋之後,七夕已然發展成為全民歡慶的節日,牛郎織女相會的橋段也在文人騷客的筆下變得愈發唯美起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繚亂衷腸的誓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令人在遺憾之餘似又獲得了些許慰勉。即便遭遇重重阻礙也不放棄一年一度的相聚,這樣的結局安排也寄託了人們對於感情和生活的美好理想。

七夕作為綿延數千年的傳統佳節,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自然不僅限於愛情,民間也曾有豐富的乞願活動:

讀書人會在七夕天鄭重祭拜魁星,以求取功名。傳說農曆七月七日是魁星生日(突然發現七夕是好多人的生日……),因此七夕又被稱為「曬書節」或「魁星節」。魁星是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另一說為第一顆星,即「魁首」),主文事,這一節俗保持了七夕最早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迹。

南越王墓的七星紋銀帶鉤,或與上述星宿崇拜有關

民間女子會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祈求智慧和巧藝,因此七夕也被稱為「女兒節」或「乞巧節」,乞巧的方式包括穿針乞巧、喜蛛應巧、丟巧針等。民間流傳著不同版本的《乞巧歌》,其中一首的內容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能, 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 乞我姊妹千萬年。」除了乞巧之外,也有的人會「 乞富」、「乞壽」、「乞子」……但「惟得乞一, 不得兼求」。

隨著農耕文化的淡出,部分與之相應的傳統習俗日漸式微。「乞一切幸福」固然是一種美好的祈盼,但自己想要的生活唯有靠自己努力爭取才有可能得到。

最後,小編不求新巧,但借蘇軾之詞以表心愿:

此恨固應知,願人無別離。

參考資料:

1.王愛科《牽牛織女神話傳說與七夕節的起源》

2.隆艷《七夕節俗的農耕文化透視》

3.龐光華《論「織女變心」傳說的淵源——兼論唐代的文化精神》

4.邱綺《傳統七夕節演變歷程與現代轉型》

編輯:霍雨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一代忠魂文士昂,凜然正氣,萬古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