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處決犯人為何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古代處決犯人為何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讀明清小說時,經常有在處決犯人的時候提到「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開斬犯人」的情節。比如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第九回里描述魏徵要斬涇河龍王,「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爇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為什麼古代執行死刑要選擇特定的時間呢?具體有什麼講究?

古代處決犯人為何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網路配圖

1、關於秋後問斬

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賞在春夏,刑在秋冬」的說法,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一般用的也是秋冬刑,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後,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複審複核,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後由皇帝親筆勾決,所以古代對死刑的審核和執行是非常嚴格的,基本上不會出現有些電視劇演的那樣一個縣官判死刑然後去監斬了。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後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複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後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後執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古代處決犯人為何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處決犯人也是如此。然後又有冬至後不殺,秋分前不殺這些說法,所以總體上來說,死刑犯是能不殺就不殺的,而且清朝刑罰裡邊說的「斬立決」什麼的,一般也是秋後,而不是立刻拉出去砍頭。當然也有例外,有些刑罰是不等時間的,比如十惡不赦的那些重罪。

2、關於午時三刻

這裡的刻不是我們現在用的刻,古代一晝夜24小時,分為100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午時三刻就是11點43分12秒到11點57分36秒的這一段時間。當然,當時的計刻不可能那麼精確,也就是說大致相當於午時(正午)之前的一刻鐘。

古代處決犯人為何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那麼,是不是古代法律規定真的如小說中那樣是在「午時三刻」行刑的呢?並非如此。唐代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大約合今下午一時到五時之間)行刑。並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既然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清小說里「午時三刻」行刑的說法就應該只是當時官府的慣例,或者是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水滸里魯達最受敬重 忽然文采飛揚讓人哭笑不得
曹操盜墓挖到三王冢 他的倚天劍其實就是莫邪?
四大天王到底是何神聖主要的職責是什麼?
《三生三世》中的青丘在哪?明代詩人在此隱居
中國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的年號達17個之多

TAG:趣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人處決犯人講究秋冬行刑,你知道這是從何而來的嗎?
秋冬時節,國人講究秋冬進補,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