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只青铜古鼎,铭文天下第一,与翠玉白菜并称镇馆之宝

一只青铜古鼎,铭文天下第一,与翠玉白菜并称镇馆之宝

鼎,乃国之重器,非凡夫俗子可配享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每一只鼎的来历,都与一个大人物有关,背后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在中国,有一只鼎的价值分量极高。它与大盂鼎、大克鼎并称“海内青铜器三宝”,与“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毛公鼎,一只诞生于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的青铜古鼎。

毛公鼎于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几经转手秘藏,英、美、日等国商人曾试图高价收购未果,最终该鼎于民国年间落入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为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南下,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

日军查不到毛公鼎下落,就抓捕了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威胁其交出毛公鼎,叶公超誓死不从,被关押了一个多月。为解救侄子,叶恭绰找人伪造了一只假鼎交给日军,叶公超才得以释放。1941年夏,叶公超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日军攻占香港后,叶家将毛公鼎辗转运回上海,后因生活拮据典押给银行,由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收藏于中央博物馆。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

毛公鼎大口圆腹,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叁蹄足,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是西周晚期难得的青铜器佳作。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极受瞩目。其一,该鼎年代久远,有两千八百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古董;其二,该鼎器形较大,饱经沧桑,保存完好;其三,该鼎有铭文四百九十九字,其铭文数量之多,在中国已出土青铜器中位居榜魁,在全世界也独领风骚,有青铜器天下第一铭文之称。

毛公鼎铭文较长,现摘录如下:“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

王曰:父歆,……。王曰:父歆,……。王曰:父歆,……。王曰:父歆,……。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乍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毛公鼎铭文,瘦劲修长,圆润精严,线条拙朴,仪态万千,全文布局气象温和,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公鼎铭文笔致谨严,字形整齐有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的典范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足见毛公鼎的价值连城。

毛公鼎铭文,全文分为五段,每段段首必称王曰,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堪称西周散文的代表作。铭文的主题是对毛公的册命,第一段道出西周当前的局势不宁,第二段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第三段赋予毛公专权,第四段为告诫勉励之词,第五段为赏赐与对扬。

毛公鼎铭文,篇幅恢宏,乃煌煌巨制,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史料。铭文的实质内容是宣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竭力辅佐周王,勤政忠心,以免遭丧国之祸。可以说,毛公鼎见证了西周“宣王中兴”。(刘秉光)

一只青铜古鼎,铭文天下第一,与翠玉白菜并称镇馆之宝

一只青铜古鼎,铭文天下第一,与翠玉白菜并称镇馆之宝

一只青铜古鼎,铭文天下第一,与翠玉白菜并称镇馆之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刘秉光 的精彩文章:

TAG:刘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