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航天」,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文化+航天」,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航天人都愛說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你知道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是誰說的嗎

向文化產業橫向拓展

是航天產業新常態的重要形式

作者 | 農燕 李剛(北京呼風喚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標準,超一流企業賣文化。那麼,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文化要怎麼建立?怎麼賺錢?可以怎麼賣?

8月25日,在暑期的末尾,著名美國動畫大片《賽車總動員》的第三部終於上映。這部電影集中表現了美國汽車文化的發達,得到了全球汽車行業的追捧和共同支持。片中出現的大量汽車型號,也完美體現了一個行業如何與文化產業相融合,以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技術成果陳述的方式影響社會大眾。

在其他行業,也有非常多的相關案例。蘋果電腦、三星手機,各類時尚服裝和箱包品牌、酒類,甚至槍械、飛機、餐廳和地產……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包括高科技在內的各個領域。

那麼,航天產業界是不是也應該綜合考慮,尋求更多的發展與擴張模式?

隨著新常態的來臨,航天產業界面臨著謀求新增長點的艱巨任務。兩大航天集團和相當多航天單位都提出,把航天文創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本身也面臨著不斷尋求創意源泉、開發新內容和新形式的任務。傳統經濟、傳統生活方式所能夠提供的文化元素已經被充分開發,「養在深閨」的高技術產業因此得到了文化產業界越來越高的關注。

應該說,航天產業、航天技術與文化產業,有著相當多的結合點,可以起到強烈的彼此促進作用。如何認識文化產業的意義和規律,能否按照符合文化產業規律的方式來推動航天文創,是航天+文化產業能不能發展好的決定性因素。

當前文化產業的困境

文化產業作為「形象經濟」,對行業的影響和意義是全方位的,文化產業是行業的潤滑劑,對產業的升級、轉型,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行業人玩文化產業面臨著很多困境。首先是創意人才的缺乏與資源的枯竭。這裡還不是說的沒有新作品湧現,而是針對同一類題材的創作者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甚至轉向惡性競爭,產品日益同質化。同時,很多人理解為文創產業的門檻較低,導致文化產業面臨著各種不同層次和水平的,來自內部、外部的競爭,甚至有些傳統意義上的用戶,也在加入競爭行列。而久在「天空的」理工男們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對於分辨優劣缺乏心得。

同時,同行業系統內的認知及視野及經驗的高度雷同;尤其是從來沒有創業過的,因此,經驗不足、玩法單一,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商業模式......這些造成了相當多地區在試圖建立相關園區或體驗中心的時候,幾乎千篇一律地淪為地產項目,能經營好也只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完全談不上特色或差異化經營;更多的,就只是一堆擺設。這樣的起點,不僅僅制約著航天文化產業的增長,也因此而束縛了本可以從文化產業借力的其他業務的成長。

北京園博園航天主題園佔地30畝、耗資2億,場館設計極為高大上。然而,今年筆者實地調研,此處已幾近廢墟,火箭模型銹跡斑斑,大型場館大門緊鎖,館內空空如也。與園博園其它景點相比,即使在暑假的周末,這裡也遊客罕至,偶有慕名前來者,也是失望而去。

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雖然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困難,但文化產業的突破同樣意味著整個經濟的突破和轉型。這是文化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金融危機時就有學者提出「文化逆向」現象,即:越是在農業、工業不景氣的階段,文化消費越是繁榮。我國當前傳統經濟增長逐漸趨向緩和,但是各種文化產業的黑馬頻頻出現,使相當多行業的經濟產生了新的延展與增長點。文化產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增加值,還帶動了很多傳統產業的有效升級,促進了產業經濟生態圈的發展。

文化產業與行業是共生的,不是割裂的。行業越發達,越應該重視文化產業。行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容器」,也是「土壤」。作為一個行業最大的不動產,行業文化產業要結合行業特點、特徵、特質和傳統等去系統打造;讓其成為跨越漫長歷史而能夠持續發展下去的產業。目前,航天是已經屬於具備一定深度及發達程度的行業;具有很強的擴張性及其發展空間,因此,具備很強的文化產業基本發展條件。

文化產業的發展決不能盲目和跟風。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而這些所為,就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真實調研的基礎上,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文化產業不可以是拍腦門子工程,更不是憑空打個報告就可以出現的。因此,植根於產業深厚的基礎、認知、理解、情感、責任為出發點的策劃,就顯得尤為珍貴。而跨領域的了解及經驗,則如同多了一雙翅膀。

文化產業可以促進行業與其他產業產生更好的化學反應,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動與融合,並因此而更好地推動和支持整個行業形成更完善的產業布局。因此,航天系統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不但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考驗全局觀和前瞻性思維的「民生工程」,需要整合優勢資源,共同發揮各方力量和作用。而不是什麼都「自己玩」。以往太多的案例顯示:自己玩的項目,實際效果在哪裡呢?完全談不上對產業的轉型、升級,只是幾篇新聞通稿發到各家媒體,一時熱鬧,對產業整體發展與推動有哪些實際的意義?

航天與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在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文化產業不但已經深度與先進科技相融合,同時也已經通過其自身的發展,成為先進科技與先進技術本身及科技精神的一張全新名片,並形成強大的市場效應。

例如:美國的航天科幻電影與動漫。《星際迷航》已經多次再版,拍攝10多部,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星球大戰》則已經拍攝了8部,形成了龐大的粉絲群和IP輸出經濟。《星球大戰》最新的一部外傳《俠盜一號》在2017年的第一個周末,就在全球取得了超過4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去年12月18日上映的後傳《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不但取得了豐厚票房,其催生的周邊產品的營收更是驚人——影片中出現的呆萌可愛的BB-8球形機器人玩具在推出12小時就賣出了2.2萬台,影片上映的第一年,周邊產品銷售額逼近30億到50億美元。試問,我們的航天產業,有哪一個型號可以在一年之內實現如此之高的營業收入?

銷量火爆的BB-8玩具

不但如此,在美國,航天技術還滲透到大量喜劇、情感劇、卡通電影、卡通劇集中,成為不經意出現卻影響深刻的情節要素。這些影視作品又不經意地影響了一代代的年輕人,馬斯克、比格羅等商業航天時代的明星,多數是因為年輕時受到航天文化作品的深刻影響和感染,有了今天的航天夢。

事實上,人類航天技術的成就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不僅僅在美國這樣的發達航天國家。作為世界航天第二梯隊、動漫產業超級大國的日本,也熱衷於在文化產業、文化產品中深層次滲透航天元素。比如,日本的動漫劇集,就有很多IP和航天元素有關;這些不僅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日本青少年,也影響著喜愛日本動漫的中國青少年。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雖然有說法來自普希金《致大海》較早的翻譯版本,但有據可查的來源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架空歷史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主角萊因哈特的台詞。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動漫作品,風靡日本、中國及歐美,影響一代人。

中國文化產業受航天技術、航天文化的影響程度並不深,這與中國航天的成就是很不相稱的。實際上,中國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還處在初期,沒有進入好萊塢那樣的工業化模式。中國文化界對航天元素的引入和演繹,深度和廣度都嚴重不足,僅僅停留在少數科幻小說的層次上。

這種局面的造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產業界本身、航天單位和軍隊、政府主管部門都有責任。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文化產業對航天來說,還是一篇處女地,有廣闊的空間可以拓展。

自從載人航天工程對社會公開,航天夢,中國夢,早已經不只停留和局限在衛星製造與衛星發射。實際上,作為製造業的航天已經進入飽和期。這並不是說航天製造不再增長,而是市場格局已經固定,骨幹企業擁有非常成熟的平台及人才梯隊,增長是可以預期的。航天人今天重點要思考的,是周邊經濟,或者叫做延展經濟,讓多年沉澱的航天技術、航天文化發揮更大效益。除了航天技術二次應用,最佳切入點就是航天文化產業與航天文化創意。這無疑是商業航天的一種差異化切入點。

文化產業的特性及發展趨勢

「文化產業」不僅僅是服務於人類的情感需求,更是技術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文化產業不但能提升社會對於航天產業的認知和認可,還能提煉出航天產業本身的精神元素和文化元素,衍生出更大規模的市場和產值。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並進一步實現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反向支持。

文化產業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也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在物質供應不再匱乏的今天,人們對文化的消費早已超越了解悶、消磨時間,而是在尋找價值感、情感、美感上的體驗、收穫和觸動。對某種文化產品的消費,也成為人們獲取自身精神定位和社群認同感的一種手段。而文化產品的品牌最大限度滿足了消費者對於某種文化的認同感,給了受眾一種文化標籤,使人們能夠以此來找到並加入屬於自己的社會群落。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發展則極大地加快了這個進程。

在當今社會上,航天迷本來就是很大的群體,如果通過文化產品給予他們一種深刻的自我認同感,就會為航天產業建立起龐大而堅定的粉絲群,為IP和更多衍生產業的開發建立用戶基礎。並最終以此全面刺激文化消費市場,打造航天文化的全產業鏈。

筆者在參加今年的GLEX2017大會時,看到有販賣航天周邊產品的攤位。一不小心在某航天愛好者群喊了一嗓子,結果各種「求代購」讓人不忍拒絕。最後,幫助航天迷們代購了總共近3000元的周邊產品。需要說明的是,在移動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這些產品因開發者「力不從心」,大部分仍無法通過網路購買。

當然,我們也要客觀認識目前比較緊迫的問題。但凡有點資源就「一哄而上」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泡沫化。這造成我國當前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都停留在起步階段。其中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缺乏真正體現行業精神、行業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元素。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缺乏自己的可持續生命力。作為行業特色、行業精神鮮明的航天,最具有成為先行者的潛力,但前提是去泡沫化。中國文化產業園區模式需要從初級概念和同質階段提升到應有的軌道:「先進科技與文化創意相融合」的高級階段。這個過程中,

航天產業到底應當以什麼形式參與這個進程,是繼續造一個個空園,還是真正去有效推動,將是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正在謀略落地的宇宙人智慧航天生態商圈,正是這樣的優質資源整合者、可持續模式的開啟者,並最終形成強有力的線下實體與網路平台相得益彰的商業模式。

文化+航天,可望可及的藍海

文化是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升華的上層建築,是某個產業的基因和靈魂。在這樣一個跨界產業、跨界企業層出不窮的時代,文化是唯一能夠體現行業獨特性的東西,是一個產業能夠被人們識別的最有效符號。

當某種現代產業成熟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衍生出相應的文化產業板塊,來實現價值的提煉與展現。中國美食的高度發達,不但催生了《食神》、《小小得月樓》、《滿漢全席》等影片,進入21世紀後,也催生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鴻篇巨製。美國汽車產業的發達,不但使汽車企業贊助電影拍攝成為常態,還催生出了公路電影這個單獨的門類。至於時尚產業和旅遊產業對劇情片、懸疑片等的支持與贊助,已經司空見慣。

一部紀錄片,在中國掀起了一波追尋民間美食的熱潮

在電子娛樂產業高度發達起來之後,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電子娛樂產品必須能夠精確地反映技術本身,為使用者提供儘可能真實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電子娛樂與計算機模擬已經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並且勢不可擋。

這同樣提醒我們,航天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同樣勢不可擋。航天產業不但要為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還要用某種手段來體現自身對於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價值。對於公眾傳播和公眾影響力建設來說,這種手段就是文化。成功的文化產業可以直達受眾的心靈,使受眾對文化產品中體現的元素產生共鳴。

對中國航天來說,文化是從自身歷史、現狀、展望等活動中凝練出來的上層建築,是屬於自己的。而文化產業則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必須尊重文化產業固有的規律和理念。因此,航天+文化或者文化+航天,如果要發展好,傳統航天單位必須對「文化」、「文化產業」有恰當的、而且日趨緊迫的認識。除非這個山頭,也想讓其他競爭平台所佔據。

衛網君有話說

你最中意的航天元素文娛作品是哪些?歡迎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喲~

本文系《衛星與網路》原創,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至微信公眾號或其它新媒體平台、及網站,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持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衛星與網路》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衛星與網路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負責人:農燕

主筆記者:賀鵬梓、李剛、空天松鼠、黑法絲

編輯:楊艷、朝暉、林紫、娜娜

設計:鄭慧

【 猜你想讀

航天+咖啡:打造地標性「創咖」新模式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星與網路 的精彩文章:

SIA最新《2017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解讀
深挖衛星導航,這些增強技術可以了解一下

TAG:衛星與網路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化是怎樣產生的?
黑與白的時尚碰撞,會產生怎樣化學反應
草缸搭配七彩,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
氣象會對藝術產生什麼化學作用?
視頻丨多款人氣 AJ 齊聚一堂,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喵星人和哈士奇在一起會產生什麼微妙的化學反應呢?
迪士尼擬人化,當片中的動物都變成人類時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區塊鏈+人工智慧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當泡菜遇到球鞋,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園林藝術和多肉植物的美麗遇見,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當傳統節氣遇上時尚icon,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沒有產生強烈「化學反應」的物聯網產業,缺的究竟是什麼?
你知道嗎?當博美遇到水,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
當藝術家遇上高熱量美食,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下賽季火箭燈泡+湯普森,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品質微商中國行:微商與新零售結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當4D黑科技遇到籃球鞋,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當互聯網金融遇上區塊鏈,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
當「嚴肅」遇到「時尚」,會產生了哪種化學反應?
為什麼化妝品選擇不當的話,會導致激素臉的產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