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巍巍中華大糧倉
東北網8月28日訊(記者 侯巍)9月28日,「墾區開發建設70周年採訪行」活動啟動,由人民日報、新華社等10家中央媒體駐省機構及黑龍江省主要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首站抵達農墾紅興隆管理局,先後來到北大荒農業公園、友誼農場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回顧墾區開發建設歷程,聚焦現代化大農發展成果。
北大荒農業公園。東北網記者 侯巍攝
滴翠增綠,沃野生金。一走近北大荒農業公園,採訪團就被眼前的長勢良好水稻吸引住了,水稻放眼望去一片喜人景色,低垂的稻穗,已經開始泛黃,進入了成熟的季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再有半個月左右時間就進入了收割季節了,這裡集中展示了10個水稻品種,代表著友誼農場高標準、高科技、規模化的水稻生產模式。
還有半個月就可以收割的水稻。東北網記者 侯巍攝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北大荒人與生俱來的責任和使命。在北大荒農業公園,記者們見到的不僅是豐收,更多的是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與發展,歷經70年的開發建設,墾區已從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今日的北大倉。從農墾總局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底,墾區耕地超過430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商品糧調出量約佔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四分之一。墾區用佔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產出了佔全省三分之一的糧食,其中商品糧佔全省的二分之一,每年調出的糧食可供京、津、滬三市和解放軍三軍一年的口糧供應,墾區已具備了較高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飛機航化作業。
應用中的田菜收穫機。東北網記者 侯巍攝
在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萬畝良田展示區內,站在管理區的道路中間,道路一側是黃燦燦水稻,另一側則綠油油的大豆,一陣風過傳來淡淡稻香。「過去,種地是四輪車,滅蟲是葯壺,收割是鐮刀。現在,種地一色『大馬力』,滅蟲是飛機航化作業,收割更是全部由大機械代勞。」在管理區副主任高中福向記者介紹,「過去是半年的活,現在只需種植戶只需要五天就能完成。」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只是墾區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的因素之一。
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窗口,從1978年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業機械現代化試點單位開始,就率先從美國引進先進農機械的「五分場二隊」,當年就創造了人均生產糧食20萬斤的全國之最。該單位也是國家北方旱糧基地、現代化農業綜合科技試驗區、精準農業試點單位。
70年來,墾區牢記自己為國家多產糧食的使命,積極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以稻治澇」,調整種植業結構,研究推廣農業新技術,建立農業生產新標準,使糧食產量不斷提高。
大機機械助力現代化大農業騰飛。
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的黑龍江墾區,從開墾初期年產糧0.048億斤到1978年的年產糧50億斤,用了30年時間;從年產糧50億斤到1995年的年產糧100億斤,用了17年時間;而從年產糧100億斤到2005年的年產糧突破200億斤,僅用了10年時間。2009年,墾區年產糧突破300億斤;2011年,墾區年產糧突破400億斤,創造了「北大荒速度」「北大荒奇蹟」。2014年,墾區糧食總產達到436.1億斤;2015年,墾區糧食總產達到441.3億斤;2016年,在大幅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的情況下,墾區糧食總產仍達到411.9億斤,實現了「十三連豐」。
目前,墾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每到國家糧食出現短缺時,墾區作用突顯。墾區被譽為靠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


※黑龍江省通報2016年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
※開學季新生扎堆報到聽聽鐵路老刑警經驗:火車防盜警惕 「黎叔」 五損招
※未婚女肚大如孕婦 切除卵巢囊腫掉了35斤秤
※「中俄橫渡黑龍江試游活動」一遇險參賽隊員獲救助
※伏天如何保養身體
TAG:東北網(社會萬象) |
※黑龍江墾區民兵建功「中華大糧倉」
※塞爾維亞最北的伏伊伏丁那省,為何是東歐大糧倉?
※曾經的亞洲最大糧倉,現已成為上海黃浦江岸的記憶劇場
※醉美六安——青山綠水紅土地,名茶白鵝大糧倉!
※中國最讓世界敬佩的生態工程,沙漠中建造農田,如今成全國大糧倉
※東北是我們的大糧倉,都有什麼飲食文化?
※王守聰代表:努力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大糧商
※中國有那麼多糧食,為什麼還被國外四大糧商控制?
※嘉吉、ADM、邦吉、路易達孚、豐益等五大糧油食品巨頭2017年業績
※烏克蘭本來是大糧倉,究竟什麼原因,1932年發生了嚴重大饑荒
※比肩四大糧商的食品巨頭:一年賣了四千多億,為全中國人提供糧油
※曾經的亞洲最大糧倉,現在已經空空蕩蕩,遊客競相前往觀光
※中國4億買下俄羅斯「糧食碼頭」,俄羅斯或將成為我國最大糧食供應國?預警:希臘將舉行總罷工,物流或受影響!
※吃飯是大事!這個國家最大糧倉完成超級變變變
※1500年前的隋朝大糧倉,專家為何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
※美國是世界最大糧食出口國,他們如何處理秸稈?最後一招太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