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啊 七夕,你比六夕多一夕

啊 七夕,你比六夕多一夕

一年一度的「七夕杯」我男朋友最有錢主題攝影活動已經在朋友圈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一打開微信,全是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的

別問我都是什麼,我不認識!問了也不會有人送你~反正不是送我的!

空氣中不僅瀰漫著戀愛的酸臭味,還有鈔票的銅臭味……不僅秀恩愛,還炫富!!!是可忍,孰不可忍?

「七夕如此多嬌,引無數鈔票盡折腰」當然今天要說的和上面都沒什麼關係。作為一篇偽科普貼,還是希望能試圖探究一下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又被稱為「七巧節」或「乞巧節」。七夕節最早起源於漢代,至今已逾千年。最早是古代女子祈求心靈手巧和美好姻緣的日子,更類似於現在日本的「女孩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現在七夕卻更多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這千年中七夕節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國古代對於乞巧節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看起來漢代的乞巧節和情人節完全沒有關聯,連牛郎織女都沒有提及。南北朝後,「牽牛星」和「織女星」被文學作品賦予了凄美的愛情色彩,也逐漸和乞巧節聯繫在一起。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但即便如此,在當時女子們也只是向織女祈求智慧和巧藝,希望將來可以獲得美好姻緣。並沒有任何與情人相約的浪漫情節。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那過去的女子都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的呢?乞巧節,乞巧 乞巧,顧名思義,就是乞求心靈手巧,希望自己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和一雙靈巧的手。古時有歌謠說「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可見當時女子願望之單純。所以在這一天,女孩子們成群結伴出遊,還會互相贈送自己做的手工藝品,代表美好的祝願。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力日漸昌盛,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高,乞巧節也越來越受歡迎,花樣越來越多。唐朝時乞巧節已經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唐代詩人林傑曾做詩《乞巧》描述人們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側面說明了乞巧節在當時的風靡程度,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皆舉辦活動慶祝乞巧節。 宋朝七夕已然成了一個盛大、隆重的節日,比較像我們現在的黃金周。節日的氣氛從農曆七月初一一直延續到七夕,據《醉翁談錄》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七夕,"數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到七夕夜華燈初上時分,"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這簡直就是現在人過春節的樣子啊!!街上的人熙熙攘攘,人聲鼎沸,路上堵得水泄不通,這裡可以腦補一下北京的王府井……

除此之外,古代乞巧節的風俗習慣還帶著濃厚的玄幻色彩。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習俗之一,始於漢代。

《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就是說七夕晚上,女子們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最快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慢了的人稱為「輸巧」,輸了的人還要給贏家送禮物。

如果穿針乞巧還是考驗古代女子的女紅技藝,那後面的就更玄了,頗有點大仙算命的意味。

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乞巧習俗之一,可以追溯到南北朝。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七夕晚上將瓜果放在院子裡面,如果有蜘蛛在上面結網便是「得巧」。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唐朝則是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蛛網結得密的「得巧」多。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朝的操作和唐朝類似,只是判別方式變成了網越圓越「得巧」。

看起來毫無科學根據,想必蜘蛛的內心也是拒絕的。

蜘蛛的內心OS

《桐蔭乞巧》

投針驗巧:

到了明清時期,乞巧節的操作就更是風騷了。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七夕之時,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

清代《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俗的描繪。全畫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圖中左邊四個女子圍在一起,就是在投針驗巧。

說完了古代七夕節,我們再把目光投向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多次被文藝影視作品改編,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按照我個人粗淺的理解,這是一篇歌頌親情偉大而無私的故事:沒房沒錢沒工作沒對象的「四無」青年牛郎,本來至少人品忠厚。但是卻在狗頭軍師老黃牛的慫恿下,不僅偷看離家外出的白富美織女洗澡還偷了人家的衣服藉此逼婚!如此下流行徑為人所不齒!白富美不諳世事,無奈只得妥協。靠著白富美的高超技藝和豐厚資源,教大家養蠶織布,牛郎也過上了小康生活。而織女在長期遠離家人和陌生環境的精神壓力下,患上了嚴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僅以為自己和牛郎之間是真愛,還為牛郎生下了2個孩子。幸好織女的外祖母王母娘娘及時發現,痛心疾首的同時便想帶外孫女回家修養治療。可沒了織女,就沒有了養蠶織布的技術,生活水平必定大大下降,還有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到時牛郎就完全失去了市場競爭力,他當然是一萬個不肯。更可氣的是,織女也覺得外祖母在棒打鴛鴦,雖然當初為保名節被迫下嫁牛郎,但是孩子都生了兩個,此時的織女頗有些認命的意味。外祖母忍辱負重強行將織女帶走,牛郎緊追不捨,王母無奈只好使用物理阻隔攔住牛郎的去路。對於這個對自己孫女威脅在先,霸佔在後的渣男,饒他不死已是仁慈!奈何回家之後的織女日夜思念孩子,病情越發嚴重了,王母無奈,只好妥協每年七月初七讓牛郎織女見面,以解孫女的相思之苦!王母娘娘用心良苦,卻苦於多年不被世人理解……以上全是我胡說八道的,現在我編不下去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源自牽牛星和織女星,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宿的傳說。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原來這故事的本來面貌竟是織女婚後疏於職守,無心工作,才被罰一年只能見丈夫一面。還讓烏鵲搭橋結果把人家都踩禿了……心疼烏鵲!!

這也差得太遠了。那我們現在聽說的凄美愛情故事又是哪來的呢?恐怕就和上面我的歪解一樣,在漫長的歲月中被不斷添油加醋人為美化了吧。

說了這麼多,好像除了剛好七夕節也是牛郎織女見面的日子之外,還是沒看出七夕節和情人節有什麼聯繫啊。科科,因為他們本來就沒什麼聯繫啊!難道要我說為了紀念人家夫妻一年才見一面,所以全天下明明天天見的情侶也要普天同慶嗎?覺得這樣可行的朋友不妨試試去和你老闆說,明天你一年未見的男/女朋友要回來了,建議明天全體放假以表慶祝,如果你老闆答應了……請介紹我去你工作單位任職好么?這樣的老闆我也想要。

七夕節開始被融入浪漫主義的愛情色彩僅僅是從本世紀才開始的。現在「將所有節日都過成情人節」好像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國人的物種天賦。

2月14日,情人節!得送個禮、約個會。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也得送個禮、約個會。

12月25日,聖誕節!氣氛那麼好難道不該送個禮、約個會?

1月1日,元旦節!跨年要和最重要的人在一起,還是得送個禮、約個會!

女生節,向女神表白的好機會,約約約;

兒童節,和愛人一起去吃肯德基吃兒童套餐緬懷青春的好機會,約約約……

對於這樣的情侶們,我不禁想問,二位七月半是怎麼過的?

出現這種物種天賦的原因可以簡單從市場供求兩個方面討論:

商家會儘力抓住每一個可以利潤最大化的機會——情人節就是這樣打著機會都找不著的好燈籠!

都說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但是一般的女人想入手幾千塊的化妝品恐怕還是要猶豫糾結一陣子的。那什麼時候女人才會不假思索地買下平時捨不得買的東西呢?——有男朋友掏錢的時候。那什麼時候女人才能理直氣壯地要求男朋友給自己花錢呢?——情人節!商家不斷通過包裝宣傳傳遞出在情人節男人為女人花錢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這天物價上漲是正常的事,如果這個男人愛你他是不會在乎為你花多少錢的等等諸如此類的信息。人們在不斷被洗腦中逐漸接受了這種設定。商家就會不遺餘力地把所有可能的節日和情人節掛鉤了。

情侶秀恩愛是剛需——情人節是個名正言順歌頌愛情真偉大的日子!

人是喜歡分享的動物,戀愛中的人一定都有過「我的幸福想讓全天下都看見」的時刻吧。當人處在幸福中,本能的想要得到外界的認可和祝福。所以從這個角度,秀恩愛是剛需。可是平時不間斷又無來由的秀恩愛,可是難度係數極高的拉仇恨操作,要冒著極大的被懟、被黑、被拉黑的風險進行。而情人節,則給了這些平日里欲秀恩愛而不能的情侶們一個光明正大的契機。也因為這樣,他們很自然認可了商家包裝出來的情人節化後的各種節日並且欣然接受。因為這樣的情人節,也符合他們本身的內心訴求。

警告:本文的寫作目的僅為探究七夕節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請勿做他用。尤其奉勸各位男士請不要試圖用這篇文章和女朋友解釋為什麼七夕不應該當作情人節過!否則後果自負!!切記切記!!!!

參考文獻:

蔣秀英. 細說中國古代的婦女節───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論[J]. 北方論叢

張勃. 從乞巧節到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及意義[J]. 文化遺產

古時七夕節物風俗 濟南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澳青年合作組織 的精彩文章:

TAG:中澳青年合作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