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本可吞併大英帝國,希特勒竟主動放棄天賜良機,他到底在怕什麼?

本可吞併大英帝國,希特勒竟主動放棄天賜良機,他到底在怕什麼?

文|王子銘

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大片《敦刻爾克》7月21日在北美上映,9月1日也將登陸中國。片如其名,它以一名青年士兵的視角敘述了二戰中的著名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文預告片中稱這是塑造現今世界的重要事件,誠然如此,正因為這個「敦刻爾克奇蹟」,讓英國人保存了實力,在四年後的反擊中,徹底擊敗了德國人。不過,盟國能夠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離,卻是緣於希特勒的一個致命的失誤。

《敦刻爾克》9月1日登陸中國

法國腹部的坦克奇襲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隨即9月3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在與蘇聯瓜分波蘭後,德國人掉轉矛頭,於1940年三、四月間控制了挪威。緊接著,1940年5月希特勒開始進攻荷蘭和比利時。

荷蘭與比利時兩個中立國是法、德兩國之間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如果它們投降,德國人將輕而易舉地侵入法國。英、法兩國於是將重兵陳列在荷蘭、比利時的左翼戰線,卻忽視了法德之間的右翼防線——阿登地帶。

坦克這一新生事物,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出現,但如何在大規模戰爭中使用裝甲部隊,對於二戰初期那些老將領們來說卻是完全陌生的。利用獨立的裝甲部隊作深入戰略性貫穿,即使用坦克長距離馳騁切斷敵人後方的大動脈,這在當時還是一種全新的戰略概念。雖然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人在軍事演習中使用出來,但當時的將領們對此能否應用於真正的戰爭都深表懷疑。有一個人卻不是這樣,他是德軍軍事奇才古德里安,一位狂熱的裝甲兵愛好者,他認為這一概念在德法戰爭中完全能夠使用。

德軍將領古德里安

法國人認為,阿登地區密布森林,德國人無論如何不會選擇如此崎嶇的山路推進過來。當盟軍把3個法國軍團和一個英國軍團都放在左翼的比利時防線時,右翼的阿登只有少數幾個素質較差的法國師防守,他們不但人員較老,而且缺乏戰防炮和高射炮這兩種最需要的武器。

5月10日拂曉,德國人將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部隊集中在阿登對面的盧森堡境內。它由3個裝甲軍組成,排列成三層,前兩層是坦克裝甲師,後一層是摩托化步兵師。隨即,古德里安發動奇襲,在空中掩護下,很快穿過法國國境,至14日突破長約70英里的阿登地段,到達馬斯河河岸。到14日黃昏時段,已有3個裝甲師渡河,前面一片開闊直通英吉利海峽。阿登茂密的森林不但沒有阻止古德里安的坦克,反而成功遮掩了德國人前進的行動和實力。

古德里安的部隊乘勝長驅直入,到5月20日他已到達海峽,切斷了比利時境內的交通補給線。後路被人抄了,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無計可施,只能選擇撤離,而撤離的港口選在了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事實上這也是英國人唯一能夠逃走的港口。

敦刻爾克大撤退示意圖

史上最大的軍事疏散行動

到5月22日德軍距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里,已經將這一地區包圍起來,如果繼續進攻,縱然不在海岸殲滅英軍,也會給予對方致命損失。但就在這時希特勒突然下達命令停止進攻。前線將領立即紛紛向上級提出緊急詢問和抗議,但所有得到的答覆是,這是「元首的命令」。

在5月20日丘吉爾就批准徵集大量小船運送到法國沿岸的港口,當時的計劃是英國主力軍隊向南突圍進入法國,剩下一些零星殘餘部隊由海軍接回來。但幾天後情況直轉急下。5月26日英國內閣批准全面撤軍。海軍想在2日內救出45000人,但直到28日夜間,只有25000人在英國上岸。最初的5天里,由於缺乏小船把灘涂上的士兵運到大船上,行動進展得很慢。

不斷遭到空襲的英軍

海軍部門到處搜尋能夠運輸的小船和駕駛人員。大批平民自告奮勇地加入撤退行動中,包括漁民、救生員、遊艇船主等等有駕船經驗的人,據記載倫敦消防隊的消防船員表現極為優異。當然大部分人還是在港口上船撤離的,在灘涂撤離的人約佔1/3。

德國地面部隊雖然停止了進攻,但敦刻爾克上方的空襲卻一刻沒停,據估計,撤退行動中,英國損失6艘驅逐艦,8艘運輸船和200餘艘小船。英國的戰鬥機部隊也不斷從英國南部機場出發與德國空軍周旋。僥倖的是,德國並沒有出動海軍進行襲擊,撤退的幾天里天氣也異常得好。

撤離中的英軍士兵

到6月2日午夜,英國後衛部隊也上船,英軍一共安全撤出224000人,有2000人左右喪生在撤離的航程中。以法國為主的同盟國部隊撤出95000人。但仍然有不少法國部隊在抵抗,次日又撤出26000人。到6月4日上午,敦刻爾克戰役結束,一共有338000名同盟國人員登陸英國。英國的主力部隊得以保全,四年後同樣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海岸,盟國又回到了歐洲大陸。

德軍的投降宣傳畫

希特勒的失誤

至於為什麼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進攻,丟掉了唾手可得的勝利,至今還是一個謎團。但有以下幾種猜測:

首先是希特勒的高度緊張與神經質,他被輕而易舉的勝利嚇壞了。5月17日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的次日,德軍將領哈爾德記載:「相當不愉快的一天。元首神經緊張到可怕的程度,他被自己的成功嚇壞了,他害怕接受任何機會,並盡量控制我們。」希特勒對於德軍南面的側翼安全形勢非常憂慮,「他大聲怪叫著說我們會把整個戰役都搞垮。」他害怕法國人會從南面給予他襲擊。同時,希特勒對於裝甲部隊極為珍惜,他認為長途奔襲已經讓它的裝甲部隊蒙受損失,而英國人又是特別頑強的對手。他想保全坦克部隊的實力供接下來的戰役使用。

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也讓他對於敦刻爾克所處的法蘭德斯沼澤充滿恐懼。而空軍司令戈林又讓希特勒相信,僅靠空軍就能夠封鎖英國人海邊的退路,完成最後的合圍。事實上,這一點遠超德國空軍的能力。

還有一種有意思的猜測,是希特勒政治上而非軍事上的考慮。希特勒曾談到,相信戰爭在6個星期內結束,屆時可以和法國簽訂和約,繼而與英國也達成協議。他對於大英帝國極為讚賞,認為大英帝國和羅馬教會二者對於世界的安定極其重要。他想做的就是讓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而已,甚至英國在任何地區遇到困難,他願意提供武力支援。希特勒覺得奪回一戰中德國失去的殖民地固然好,但那不過是個關乎聲望的問題,因為在戰爭中殖民地是無法守住的,也鮮有德國人願意移民去熱帶生活。

《敦刻爾克》劇照

因此,他希望在英國認為沒有受到名譽損害的基礎上,和英國謀求和平;而一旦英國軍隊在敦刻爾克被殲滅或者被俘虜,那麼英國的名譽顯然因此受損,就要一雪恥辱了。希特勒讓他們逃走不過是為了安撫在乎聲望的英國人。

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可能是多重因素促成的。但無論何種因素,都使得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了,為幾年後納粹帝國的滅亡留下了致命的禍根。

參考文獻

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敦刻爾克》竟緣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
歷史上有哪些「工作狂」皇帝?
朱元璋的「薄俸」反貪為什麼失敗了?
別虐狗了!古代的七夕不是情人節……
以弱勝強的騙局,甲午海戰爆發,日本海軍的真正實力清軍怎麼比?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