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點評中華雷氏文化研究會源流部部長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點評中華雷氏文化研究會源流部部長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點評中華雷氏文化研究會

源流部部長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作者:雷氏溯源學習交流微信群

點評說明:黑色字體為德正部長的文章。藍色字體為點評內容,綠色字體為點評者的引錄或參考文獻書目。

德正《雷姓起源》曰:「……雷姓主流出自上古神農氏十世、八代炎帝榆罔之子,名雷。因助軒轅氏伐蚩尤於涿鹿有功,讓位與軒轅,隱居於西陵,稱「西陵氏」。後被黃帝封於方山國候,屬黃帝時封國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帶。以地方山(嵩山)稱「方雷氏」。後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此乃雷姓之主脈源流」。

一評:「榆罔之子,名雷」

「榆罔之子,名雷」這句話,明朝以前,於史無載。明初·宋濂根據方姓人自己的說法,在替其作《方氏族譜序》云:「方雷者,西陵氏女,軒轅之正妃,是為嫘祖。或曰,榆罔之子曰雷,封於方山,後人因以方為氏,未詳孰是」。清·張澍在《姓氏尋源》引注宋濂說詞。清·陳延煒在《姓氏考略》云:「方雷為黃帝次妃女節。一雲。榆罔之子曰雷。封於方山。後人以地為氏。一雲。周方叔之後。以字為氏。」

評者查實,此句最早源出晉代《方氏族譜》,其餘史志均無此記錄和傳說。個別姓氏書籍的記錄,均抄襲方氏族譜記錄。從評者所掌握的資料看,所有清代、民國的雷氏族譜一般表述為「方雷氏後裔」「黃帝元妃、嫘祖、西陵氏」等詞條。此文引用方氏族譜的記載來表達雷姓源流,值得商榷。

引錄或參考文獻:

1.《世本》雷氏記載資料

孫氏注云.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皞.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史記五帝本紀索隱.正義.

淇案董氏所引.與世本文不類.必傳注等說也.凡疑者.皆加一圈別之.孫氏注世本.隋唐書志皆不載.堯典正義引世本雲.堯為黃帝玄孫.路史後紀九卷注引雲.帝嚳黃帝之曾孫.此皆約舉帝系文也.左傳昭公元年疏引雲.金天氏帝少昊.又十七年疏引雲.青陽即少昊.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此皆約舉傳注文也.名契.路史後紀七卷注引作栔.又作挈.契與挈栔.古字通.皆摯字之訛也.考國語有兩青陽.皆黃帝子.一為姬姓.帝妃西陵氏之女蠶祖所生.即玄囂也.史謂其降居江水.不得在帝位.其後裔是為高辛.一為已姓.方雷氏之甥.逸書謂其名曰質.因繼蚩尤而宇於少昊.故又曰小昊清.其裔孫是為少昊帝摯.故三統曆引考德雲.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又曹子建帝少昊贊曰.禮自軒轅.青陽之裔.然則少昊帝摯.實為青陽之裔.非即質矣.自漢以後.言古系者.多誤合兩青陽為一.又誤謂少昊摯即少昊清.此由世本在漢初.文多殘落.帝系篇脫去少昊之世.故史遷采之作帝紀.不及少昊.而後之言少昊者.亦每多紕繆也.宋注云雲.實同此誤.

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產青陽及昌意.昌意娶於濁山氏之子.謂之昌仆.生顓頊.山海經十八卷注.

淇案戴記.黃帝下有居軒轅之邱五字.昌意下有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二句.史記亦有之.泜.作江.郭注所引.或節取之也.否則三語見世本居篇.戴氏誤羼於此.韋昭國語注引帝系此文.亦無居軒轅五字.又戴記.累作嫘.濁作蜀.仆作濮.嫘祖昌濮下.皆有氏字.屬上為句.故下又曰.吳回氏.付祖氏.女皇氏.女匽氏.氏皆連名字讀之.大誤.案氏者.後世之稱.傳世之謂也.傳曰.胙之土而命之氏.謂即以所封之國命為某氏.使之世守此土.其支庶則各以其王父之字謚為族.或即以為氏.人臣有世功者.即以其.先世官邑氏其子孫.或亦以字謚.故周禮地官疏雲.祖父以來.世為是官.則命之以氏.凡官稱氏者皆此類.自古公侯卿士從無以己之名字.及身稱氏者.況嫘祖.昌仆.女皇.女匽.又皆婦名.無稱氏之禮.氏字當屬下為句.古文氏與是通.漢書地理志曰.氏為庄公.漢韓勑後碑雲.韓君於氏憤慉之思.是皆作氏.下文是生老童.是生六子.衛是也韓是也等句.戴記是皆作氏.諸書引世本並作是也.國語注引是生青陽.又作實.蓋古文寔與實通.是與寔通.詩鄭箋雲.寔實同.春秋桓公六年經曰.寔來.穀梁傳曰.實來者.是來也.

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產青陽及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左傳昭公十七年疏.山海經注.

澍桉此與大戴帝繫世次相合.漢律曆志及帝系三統曆.皆以鯀為高陽五世孫.此雲顓頊生鯀.失其次矣.又桉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云.青陽.方雷氏之甥也.累通作雷.大戴禮史記作嫘祖.漢書人表作絫祖.竹書雲.昌意降居若水.產帝干荒.干荒即韓流也.生帝顓頊.海內經亦云韓流生顓頊.與世本戾.一引黃帝下有有熊氏三字.

右侯國氏姓 西陵氏.春秋時有大夫西陵羔.元和姓纂.路史國名紀六.

淇案西陵氏.雷姓.炎帝神農氏之諸侯也.帝系曰.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累.史記五帝本紀作嫘.漢書古今人表作絫.山海經作雷.蓋雷姓祖名也.禹貢.山有雷首.澤有雷夏.穆天子傳有雷水.是亦因生賜姓者.又黃帝時有雷伯.見素問.殷之末世有雷開.見楚詞.晉獻公時有累虎.見左氏內外傳.此則以雷為氏者.韋昭國語注引帝系說.謂方雷是西陵之姓.雷累同.此誤合黃帝二妃方雷氏與西陵氏為一人也.

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生青陽及昌意.按山海經注引生作產.廣韻注引作黃帝娶西陵氏女為妃.名累祖.

帝世.黃炎諸國

黃帝時西陵方雷即雷西王西戎獯鬻

炎帝時有蟜華胥於類

王朝.殷商諸國

附殷商諸臣之有氏可紀者:雷氏雷公後王氏

2.方氏族譜原文參考:

吾方氏受姓,系出神農。建居山東曲阜縣帝榆岡之子曰雷,奉軒轅命,擒蚩尤斬永曜有功,封於方山,故以方為姓。居北直棣保安縣,傳十世,共計二百六十五年。帝堯十八年壬寅,十世保書變公遷回山東濟寧府曲阜縣,居七世,共計百八十五年。十七世皆俊公由山東遷河南汝南商議南郡,居七十三世,共計二千五百一十五年。到二世聖明公賢良方正,拜博士議郎.太常寺卿.黟縣侯,於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已卯由河南南郡遷安徽鎮江州陽縣。

3.東晉·進呈新定方氏宗譜表

東晉成帝咸康二年丙申(公元336年)三月十二日,詔天下索諸大家宗譜。詹事舍人方孚上揚州遂安縣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脈譜表。

臣方孚謹言:臣等千載有幸,奉詔品量分別氏族者。

臣族承神農之後帝榆罔之子諱雷,為黃帝左相,封方山,故以方為姓。傳數世至回,為陶唐隱士;至相封夏儺侯;方琛封河南伯,始居河南,至周官正卿方叔之後名豹,子孫家於平陵;至漢官中郎將名望,其子名紘,拜河南太守,後裔遍布江西諸郡,靡不簪纓。今不以臣愚庸,蒙恩擢用詹事舍人,臣繇來謹治舊譜、婚宦職狀詣闕拜表以聞。

敕付尚書省佐著作郎柳伯華、王戡一校,韓金輝二校,都曹令使劉弘三校,孫瑜四校閱復,欽此。

尚書省佐著作郎、知譜事臣柳伯華等謹奏:為奉敕品入,臣讀方氏家譜云:方氏承炎帝之裔,榆罔帝之長子雷為左相,封方山之後也。謐命挨姓,按經傳子史,實是不虛。方相、方叔、方瓊名宦於三代之朝;方偉、方望、方紘、方雄、方儕、方儲、方儼,父子、祖孫、兄弟繼佐漢朝,顯著風烈,品衍方氏,可證綱宗胄族者矣。

御書:名家盛典。汝方孚伊世藏傳,子孫永久勿失。

4.《中華方氏全族統譜總序》摘錄

方姓,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與風姓、高姓、龔姓、姜姓和姬姓並稱為「開闢之基」,距今已有4700年的歷史。方氏族譜的確切始修時間,現已無從考證。但在方氏族譜中,記載有七世祖方爵的「究本源,編譜牒,傳後世」。十世祖方曉的小傳中也有「喜修譜牒」的記載。由此看來,方氏族譜創修至今已有4000多年時間。

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晉武帝詔令全國官員、貴族進呈家族譜牒,評定姓氏貴賤。次年,關內侯、驃騎將軍、新安太守(98世祖)方藏奉旨呈上家譜。太康七年,方氏被品量為「天下大姓」。

東晉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三月十二日,晉成帝詔令天下世家大族進呈宗譜。詹事舍人(98世祖)方孚上揚州遂安縣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脈譜表,被御書為:「名家盛典」,並命「方孚伊世藏傳,子孫永久勿失。」

…………

《漢歙丹陽統宗譜》成於宋代;《歙淳真應廟會宗統譜》刊於盛清,二十卷現存於世,是此次編纂《中華方氏全族統譜》最基礎的寶貴資料。

二評:因助軒轅氏伐蚩尤於涿鹿有功,讓位與軒轅。

黃帝封榆罔,榆罔讓位於軒轅,史書確有記載。但查閱有關諸籍言雷「因助軒轅氏伐蚩尤於涿鹿有功,讓位與軒轅」之說無正史記載,既然德正部長如此肯定,本群成員才疏學淺,還望其明示歷史史料,以解宗親尋根之惑。

引錄或參考文獻:

1.《路史?疏仡紀?黃帝》載:黃帝「乃立四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復岐下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於是申命封胡為丞,鬼容蓲為相,力牧為將,而周昌輔之。」「乃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命臾區占星,斗苞授規」「命羲和占日」「尚儀占月」「車區占風」「隸首定數」「伶倫造律」「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謹候其時,則可萬全。」「命西陵氏勸蠶稼」「命風后方割萬里,畫土分疆」。

2.《資治通鑒?外紀》載: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風后明乎天道,故為當時;太常察乎地利,故為廩者;奢龍辨乎東方,故為土師;祝融辨乎南方,故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為司馬;后土辨乎北方,故為李。」《管子?五行》載亦類此。

3.《史記三家注》曰:「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爲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爲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

4.《集解》鄭玄曰:「風後,黃帝三公也。」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大鴻,見封禪書。

5.《正義》曰: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

6.《三皇五帝時代》載:黃帝釜山會盟,冊命各級朝官後,又在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將:「封華蓋童子世守具茨山,於主峰(北峰)天心一柱,司天道,通神明;封風后於大隗山峰頂,為風后頂;封力牧於東南峰,為力牧峰;封常先於南山口,為常先口;封鬼臾區大鴻於西南峰,為大鴻砦(同「寨」);封七公天老、太山稽、閹冉、單盈才、果童、后土、應龍於七聖台。」

三評:後被黃帝封於方山國候,屬黃帝時封國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帶。

經評者查實,榆罔失去政權後,被封的地方叫榆次(榆州,榆社,榆國,潞子國)而沒有方雷國(方國,雷國)記載。評者通過查閱史料(原文附下)和《方氏族譜》,對比判斷發現:榆罔受封的地方在晉(山西),而不在河南。不知德正部長是從哪個資料考證的,請提供原文的作者、書名、內容頁碼、出版社,以正視聽。

附錄:榆罔封國有關史料原文參考

1.《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 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

2.《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炎帝神農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3.《竹書紀年·周書·雪》載:「上古帝榆罔憑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後,國為榆州」。光緒《潞城縣誌》引《路史後紀》:「炎帝參盧,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務,乘人而斗其捷,於是諸侯攜貳。黃帝時為有熊氏,實懋聖德,諸侯利賓之。參盧大懼,謖禪於熊,爰代炎輝,是為黃帝。乃封參盧於路,路,露也。露之後,繁於河之東北。商周間別為赤、白之狄。」

4.宋羅泌《路史》載:「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軒轅氏興,受炎帝參盧禪,封參盧(榆罔)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路史》:「參盧之後,政衰,其國浸削,至春秋時為晉之附庸焉。蓋因國小無綱紀禮法,而民俗鄙陋,頗同夷狄,然以火王,猶知尚赤,故謂之赤狄潞。潞子嬰兒娶晉景公之姊伯姬為夫人,其臣酆舒專政,虐伯姬而殺之。魯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晉荀林父率師滅潞。事載《左傳》」,末代炎帝參盧所建的「潞」自黃帝後慢慢衰落,傳承至春秋時名為潞子國,是「赤狄」族的主要活動區域。

四評:後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

此句是托《登封市志》之名,造假而為。讀者可百度中華雷氏網查閱《為什麼要篡改有關雷姓的描述》一文。若榆罔子為「雷」,何以「以祖名易雷姓」,或為:承祖名為姓。若「封方雷國」為據,何以「也有以地名易方姓」?

五評:「此乃雷姓之主脈源流」「雷姓第二大支脈源,是閩、浙、贛畲族雷姓……佔40%是煥公之後改族移居此地」「初步統計五省不足三萬人」「戶籍人口統計不足兩千人」「此兩支雷姓至今統計不足兩千人」「本支雷姓今有兩千餘人」「但人口極少」等。

評者認為這些遣詞用句中有強調「主脈源流」與非主脈源流之嫌疑。其中「不是主源」「人口極少」的說法多次出現,沒有「敦睦宗親」思想意識,與研究會提倡的「一家親」相矛盾,感覺作者刻意放大雷姓多源流中的「主脈源流」,與現階段修譜的熱情氣氛極不協調。同時這些人口統計數據的依據是什麼?部長先生並沒有交代清楚。評者認為,一筆寫個雷字,沒有主次源流。民族大融合、大遷播,基因遺傳,血脈世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來主次源流之分?

最後,懇請德正部長公開為評者解釋一下迷惑之處,讓評者及雷家老百姓增添姓氏源流知識。若是您摘錄的內容,能否寫清出自何作者、何書、何頁、何出版物?若是研究得出的結論,可否寫清道明?期盼以後看到您的大作,「摘、引、錄、研、考、辨、疑、日期」等要素交代清楚,讓讀者嘆為觀止,增長見識。

言語之中,若有冒犯之處,敬請諒解!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一:評者提供參考文獻目錄

1.《宋濂全集》(全四冊)(羅月霞 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

2.《姓氏尋源》(清·張澍 編纂 趙振興 校點)嶽麓書社1992年10月第1版 1992年10月第1次印刷

3.《姓氏考略》(清?陳延煒 撰》(據百部叢書集成之第二十四,學海類編,一九六七年,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本)

4.《三皇五帝時代》(王大有 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000年5月第1次印

5.《路史》(宋·羅泌 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6.《資治通鑒》(宋)司馬光 編著;(元)胡三省音注. 卷第一百零七 (三八七年——三九一年)

7.《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撰 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廣陵書社2014年5月第1版 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8.《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唐 林寶 撰 岑仲勉校記)中華書局 1994年5月第1版 1994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9.《中國姓氏源流史》(籍秀琴 著) 文津出版社 初版一刷 民國87年1月

10.《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竇學田編撰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1997年10月第1次印刷

11.《炎黃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1992年4月第1次印刷

附二:雷德正《雷姓起源》原文

雷姓,在中國11369姓中,歷來排在前90姓以內,雷姓主流出自上古神農氏十世、八代炎帝榆罔之子,名雷。因助軒轅氏伐蚩尤於涿鹿有功,讓位與軒轅,隱居於西陵,稱「西陵氏」。後被黃帝封於方山國候,屬黃帝時封國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帶。以地方山(嵩山)稱「方雷氏」。後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此乃雷姓之主脈源流。

《世本.雜錄一.帝世》云:嫘祖西陵氏乃方雷氏也。

《世本.卷七.姓氏篇下》云:雷氏,方雷氏之後,女為黃帝妃,生玄囂,後有天下。

《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娶西陵氏女嫘祖為正妃,生子青陽。

《黃帝內經.素問》云: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曰子知醫道。

《姓氏書辯證》云:「古諸侯國有方雷氏,以國為氏,後單姓雷」。

《元和姓纂》331頁載:「方雷氏之後,女為黃帝妃,蓋古諸侯國也,後漢有雷義,蜀有將軍雷同,吳有陸抗傳宜都太守雷譚,晉有豐城令雷煥」。

《中華姓氏大詞典》載:「《姓苑》云:雷姓,黃帝大臣雷公之後。古諸侯國有「方雷氏」,後以國為氏單姓雷。」

方雷氏後裔有雷公者,年幼小精於醫理,常與黃帝共研醫道,至夏代有雷養庚善識天象星宿,以斗星方位創一年四季。東周有人根據當時雷公與黃帝的對話,著《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巨著。雷姓至夏末因戰亂,西遷關中地區,到商末有雷開、雷合,周初有雷昌、雷震。震公助周武王伐商有功,食采馮翊地,後封震公為「豫章」侯,治理豫章。到漢代及魏,朝廷以故地馮翊,設「馮翊郡」,稱京畿三輔即『京兆伊、馮翊郡、扶風郡』。雷姓在此非常活躍,後人以馮翊郡為雷姓的第二個郡望。

據雷氏譜載:豫章雷姓,始於周代初,有震公之始。豫章人傑地靈,雷姓在此名人輩出,漢代有文學家雷被、義士雷義,晉代有雷譚、天文學家雷煥公,南朝有一代帝師雷次宗,唐代雷萬碩等。雷姓在豫章發達後,遷往各地繁衍,尊「豫章郡」為雷姓第三個郡望。本支系雷姓源屬一脈。是400萬雷姓之主源,絕非外行挵論的本支雷姓源出有三之謊言。

雷姓第二大支脈源,是閩、浙、贛畲族雷姓,據《畲族源流史》載:畲族雷氏源流,是古代南方人的血統,與中原地區人的基因不同,因久居嶺南地區,形成獨有的風俗、習慣、語言等。分布在閩西、浙南、贛東大部畲族雷姓,佔40%是煥公之後改族移居此地,據今初步統計,人口有十餘萬。

除此兩支雷姓源流之外,另有者,人口甚少,不是雷姓主源。

?

另外有部分雷姓源出

其一:據《姓氏考略》載:東漢時南郡有潳山蠻,亦稱南夷,有盟長雷遷,居荊襄。後又南遷嶺南,分苗族、瑤族、侗族、等族雷姓。本支少數民族雷姓分布在今湖南、貴州、廣西、雲南等地,初步統計五省不足三萬人。

其二:東晉十六國時期,有南安羌族改為雷姓,前秦丞相雷弱兒即代表人物。其部族游牧於青海、甘肅一帶,經天災、戰亂,至今兩省本支系雷姓,戶籍人口統計不足兩千人,後漢化為雷姓。

另有西晉天水人雷重華,為西晉左僕射後授宰相,有子五即王保、候保、公保、伯保、卿保。中有王保者授禮部尚書,為官清廉,體恤民情,逝世後天降甘霖,民立廟祀之有求必應,在今天水有雷黑爺廟,後改為甘南地區雷氏宗祠。當地每年3月初8清明節,有廟會紀之。甘南地區雷姓出與此支,俗稱西北雷王保世系,。

其三:蒙古族有元代樂器「大、小忽雷」,稱演奏者為忽雷氏,後有子裔改雷姓,居內蒙古東北部一帶。清代滿洲八旗有劉佳氏之後、及女真阿典氏、烏嚕氏等,改為雷姓者,居吉林、黑龍江等地,此兩支雷姓至今統計不足兩千人。

其四:漢族其他姓氏改為雷姓,

1、明末李闖王殺進京城,代王朱啟鯤、朱啟鯨兄弟,因母姓雷氏,其子四人及孫皆改雷姓,現居北京、河北、山西一帶,本支雷姓今有兩千餘人。

2、還有四川渠縣,因雷姓族人巨族勢大,別姓怕受外人欺負,五姓聯宗改為雷姓。

3、山東也有李姓改為雷姓,但人口極少。

?

附錄的史書記載摘錄關於雷、方兩姓

《姓氏書辯證》載:

《姓氏書辯證》是北宋史官鄧名世於政和、宣和年間所撰,在卷五 70 、71頁 有95字記載雷姓的出處。

「雷姓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後,以國為姓,後單姓雷。黃帝相雷公,淮南王郞中雷被,後漢南郡潳山蠻雷遷,晉豫章人雷煥為豐城令。後人遷馮翊,南朝處士雷次宗,後燕陽摺公雷君,前秦將雷惡地,姚秦將軍雷奇,唐著作郞雷潁,唐左庶子雷咸」。共95個字。

《姓氏書辯證》在卷十三,190頁,有方姓出處的記載是:

《風俗通》曰:「方雷氏」之後,唐睦州同盧人方千,以唇缺而不是得第,有詩名號元英先生,至今為聖族,為鸕鶅方氏,鸕鶅地名也。

共計48字。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是唐代大文學家林寶宋政和、宣和年間史官鄧名世所著。經宋高宗欽定百家姓氏官方鑒書。在卷五 十五灰 331頁有雷姓出處的記載:

雷姓,」方雷氏」之後,女為黃帝妃。生玄囂,是古諸侯國也。後漢有雷義,蜀有雷同,吳有陸抗傳宜都太守雷譚,晉朝有豐城令雷煥。共49字。

《元和姓纂》卷六,十陽篇 592頁有方姓出處的記載:

方姓,周大夫方叔之後。《風俗通》雲;「方雷氏」之後。蕶核主校(同引上)備用1一一4同。共31個字。

中華雷氏文化研究會 雷德正

中華雷氏文化研究會源流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雷氏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雷氏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坪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筠:努力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中續寫坪山宣傳文化事業新篇章
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文化和旅遊部揭牌儀式
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書法欣賞
王志剛部長會見法國高等教育、研究與創新部部長維達爾
儀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蒙朝貴:加大對紅色文化的保護和發揚
金正恩會見中聯部部長、中國藝術團團長宋濤
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趙昌文:認識和把握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
中國歷任文化部部長及書法手跡欣賞!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會見韓國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官金相坤
北京市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家雷到北京《瑞麗》雜誌社調研
何立峰主任與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部長阿爾特邁爾舉行對口磋商
章建華會見巴西礦業能源部部長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新科技變革熱點發展方向
科技部部長萬鋼:人工智慧項目指南和細則即將發布
科技部部長萬鋼:馬上要發布人工智慧項目指南準則
匈牙利技術部部長:沒有證據表明華為技術帶來安全風險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尼爾森否認了對特朗普的批評提出的辭呈
李小鵬會見奧地利交通、創新和技術部部長
科技部部長萬鋼: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社會倫理的挑戰
張文龍已擔任西藏軍區新組建的保障部部長,曾任軍區後勤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