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裘援平接受《歐洲時報》專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華人有多種優勢

裘援平接受《歐洲時報》專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華人有多種優勢

8月28日,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在羅馬接受了《歐洲時報》記者專訪,就中餐繁榮、中醫關懷、「僑夢苑」建設、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話題進行了闡述。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8月28日在羅馬接受《歐洲時報》記者專訪。

《歐洲時報》:在此次義大利之行中,義大利華僑華人給您留下了什麼印象?您對旅意僑胞的生活、華商的經營有何建議?

裘援平:我們這次訪問有三層意思,一是訪親、看友、探望僑胞,二是深入僑社了解僑情、傾聽僑聲,三是共同探討怎樣解決僑社遇到的一些新問題和新的困難。我們儘可能充分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更廣泛地、更多地接觸當地的僑胞,了解華僑華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情況。

僑胞們給我的印象首先是非常熱情,就像義大利這幾天的天氣一樣。我們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僑胞對於來自祖國和家鄉親人的關心和感情。另外我也看到,義大利的華僑華人朋友們事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總體上,他們大多數從事商業,工業和實體經濟相對少一些,但是他們的事業發展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模式,建立了相對比較穩定的產業基礎,正穩紮穩打地推進事業。我看到了一些進出口、零批售、零批發、物流等方面的情況,已經全產業鏈地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相對完整的生產規模和生產布局,看到這點我感到非常欣慰。在這樣的基礎上,大家可以探討如何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促進僑商經濟的轉型升級問題。

我看到整個僑社也在逐步走向成熟。華僑華人社會是大家在義大利的新家園,每一個僑胞都應該積極促進僑社的建設。在義大利的僑社,僑團組織很多,這說明僑胞組織程度越來越高。

中文學校探索、產生了新的辦學模式,就像中意國際學校的三語教學,中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在海外華文教育、華文學校轉型升級當中是應該大力支持和推廣的模式。

文化活動方面,華僑華人在國務院僑辦的支持下建立起了華星藝術團,把當地的華人藝術精英和中華文化愛好者聚集起來。

作為僑社的重要平台,華文媒體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傳播鄉音鄉情、促進僑社建設、推動中外友好關係的發展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歐洲大多數華文媒體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我們也看到有《歐洲時報》這樣的覆蓋全歐洲的全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媒體。

我感覺這次訪意收穫很大,也包括和僑胞們探索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怎樣通過互聯網法院和建立海外民事調解點的形式,在中國司法系統、民事調解系統與海外僑社之間搭建起平台。

《歐洲時報》:「僑夢苑」對於華商經濟轉型、幫助華僑華人實現自身事業夢想等方面有何作用?

裘援平:目前,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加速發展,中國面對這樣的形勢,特別需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的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一股熱潮。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僑辦提出實施「萬僑創新」計劃。

在「萬僑創新」計劃中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在國家發展的精華地帶與地方政府合作,到目前為止建立了16個「僑夢苑」,即僑商產業聚集區和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基地。建立「僑夢苑」首先是要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為海外僑商參與中國的建設、分享民族復興的成果搭建平台。

「僑夢苑」建立的時間不長,但發展的勢頭非常喜人,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對海外僑胞、工商業者、科技界人士的聚集效應。可以看出,海外僑胞和工商業、科技界的朋友們渴望能夠搭上中國新一輪發展的快車,在中國創新發展當中找到他們施展才華的新天地。

在這一過程中,海外科技界的華僑華人朋友們首當其衝。他們在海外的發展總會遇到「玻璃天花板」,到國內發展,特別是在像「僑夢苑」這樣的地方發展,就不會有「天花板」。他們可以充分利用「僑夢苑」所聚集的創新資源以及政府為華僑華人創新創業提供的綜合服務體系和疊加的政策,做自己知識的主人。

我們希望把「僑夢苑」打造成「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的「升級版」,也就是「海創示範基地」。為了能夠承接更高端的專業人士和創新資源落到「僑夢苑」 ,我們成立了「海外院士專家工作站」,首個工作站落戶北京「僑夢苑」。我相信這一舉措會引起更多高端科技人士、高端科學家們的關注。

我希望,在歐洲的華僑華人工商界和科技界的朋友們一定要高度關注祖國僑務部門專門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平台、創造的機會,去尋找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實現自身事業更大發展的歷史性契機。

《歐洲時報》:在推動中餐、中醫等融入住在國社會,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華僑華人可如何繼續發力?

裘援平:國務院僑辦已實施海外惠僑工程八項計劃,其中有兩項計劃是「繁榮中餐」計劃和「中醫關懷」計劃。

中餐業在海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同華僑華人從業者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密切相關。「繁榮中餐」計劃的首要目的是促進華僑華人、特別是中餐業者能夠提高生存發展能力。除此之外,我們要推動中華美食走向世界,造福全人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繁榮中餐」計劃實施過程當中,總是把美食展示、廚師培訓和與當地中餐業的交流作為三個不可缺少的內容。在歐洲,中餐業是僑胞主要的謀生手段之一,我希望從事跟中餐有關行業的華僑華人都能夠積极參与「繁榮中餐」計劃。我們希望通過「繁榮中餐」計劃能夠實現助力僑胞生存發展、推動中華美食走向世界的雙重目的。

中醫雖然在海外的普及程度還不夠高,但是世界各國人民對中醫的認知度在逐步提高。中國人篤信,中醫真的是能為人類的健康福祉造福的,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只是人們研究得還不夠,了解得還不多而已。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實施「中醫關懷」計劃,一方面給海外僑胞送去中醫義診活動,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中醫的國際化進程。

《歐洲時報》:義大利及歐洲華僑華人在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方面有著哪些特殊作用?他們在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可重點在哪些方面發力?

裘援平:歐洲的華僑華人朋友們經過多年的打拚,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基礎、生產布局、經營網路、人脈關係,他們熟悉當地法律,與當地多個部門有著很融洽的聯繫,再加上他們能夠融通中國和住在國的語言,了解彼此的國情、文化等,這麼多的優勢,完全可以在參與「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施展出來。

歐洲的華僑華人朋友參與「一帶一路」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要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比如,從事基礎設施的人士可與中國國內的大企業等合作;從事實體經濟、有產業基礎的人士不妨跟中國企業形成共贏合作;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士,可充分利用自己現有的進出口、零批售網路,海外倉等倉儲設備,配送中心等配套產業;教育行業的人士,可在培養雙語、多語人才方面發揮作用;華人文化社團、華星藝術團、華人專業人士都可以通過推動中外、中歐文化交流,來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功與否首先就是要形成廣泛的國際共識。在持續性地宣傳、推介「一帶一路」是什麼、為什麼、幹什麼、怎麼乾的過程中,華文媒體能夠在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發揮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中國新聞社已經引領建立了「一帶一路」沿線的華文媒體協作網,我們希望該協作網能夠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此外,大家共同把「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的內容做得越來越實,搭建共同的平台,開展宣傳報道的合作。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為了能夠幫助海外華僑華人朋友更廣泛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也在陸陸續續推出一些舉措。例如,前不久召開的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邀請了世界各國重要工商團體和科技專業協會的負責人參加,在大會上,我們重點推動建立「一帶一路」華商組織協作網,歡迎各國主要華僑華人工商團體和科技專業協會參與到協作網當中;我們還開通了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信息發布平台,向海外僑胞發放有關「一帶一路」建設進展的相關信息;我們在天津專門為僑商、僑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搭建了平台,叫做天津「華博會」;我們同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和國內50家有名的電商企業一起推動建立華僑華人跨境電商合作聯盟。

我們會陸陸續續搭建平台、創造條件、開通渠道,讓華僑華人朋友們更好地、更廣泛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歐洲時報記者郭大文羅馬報道,張銳攝影)

編輯:東旭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時報內參 的精彩文章:

德國近百人命喪「救命英雄」之手
難民為「更好的生活」付出慘痛代價,教宗呼籲維護人權
法國總統總理支持率繼續一路狂跌
歐洲又一中國留學生溺亡,今夏至少4起

TAG:歐洲時報內參 |

您可能感興趣

冰島外長索爾達松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冰路」和地熱拉近冰島與中國
中國經濟時報專訪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王叄壽:解決流通與共享是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紐約時報:特朗普對華政策有缺陷,中國將是贏家
振奮人心,華裔首富一舉買下洛杉磯時報,從經濟到話語權,華人正在影響美國
3大美國媒體同時報道,詹姆斯聯絡杜蘭特,倆人一起去湖人抗勇?
李開復《紐約時報》專欄:美國對中國AI的幾大誤解
環球時報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顧清揚:40年,新加坡三次與中國戰略對接
李開復紐約時報專欄:美國對中國AI的三大普遍誤解
《紐約時報》:在加拿大夜市裡尋找中國味
金融時報:華為將滿足英國就5G網路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紐約時報:加拿大駐華大使稱有理由反對引渡孟晚舟
健康時報榮獲「中國百強報刊」稱號
泰國《亞洲時報》列舉雄安新區「高配」發展方向,區塊鏈是其中之一
全球經濟可以沒有美國嗎?金融時報:世界各國領導人已決心嘗試
中國又一人少景美的世外桃源,被紐約時報預測是「下一個麗江」!
苗圩部長在《學習時報》撰文:加快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步伐
環球時報:外媒稱買不到華為手機是美國人的損失
美正加大對俄網路攻擊力度?特朗普:假新聞,紐約時報在叛國
金融時報:特朗普政府試圖孤立中國,阻止他國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
任正非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搶著買華為設備的運營商太多,供貨不一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