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是你不夠優秀,也不是你的運氣不好,而是你的「毒三觀」正在折磨你自己!

不是你不夠優秀,也不是你的運氣不好,而是你的「毒三觀」正在折磨你自己!

《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樣》

作者:【美】馬克·曼森(MarkManson)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6

定價:39.8元

蟬聯美國亞馬遜閱讀榜榜首16周,登榜《紐約時報》前三名29周,改變二百萬紐約人的曼森規避法,趕走你的焦慮,擊碎你的迷茫,給你直面未來的勇氣,拆穿「毒雞湯」的偽命題!寫每一個給在都市中打拚的你!

作者簡介

馬克·曼森:紐約超級明星博主,媒體公司CEO,《時代》、《福布斯》、CNN、《Vice》專業撰稿人。《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曾用七年時間環遊世界,旅行中的隨筆發表於《福布斯》、《Vice》等多家雜誌。曼森的個人博客網站擁有超過200萬人/月的訂閱,粉絲遍布三十多個國家。每周他都在博客上針對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被紐約讀者譽為「思想家·生活狂熱者」。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改變了二百萬紐約人生活的「都市零焦慮」生活方式指南。作者向在生活在都市中的每一個人發出了警告:多年來,媒體過度宣傳的「有毒」價值觀才是給我們帶來焦慮的元兇!如果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碌碌無為,如果你過分在意「朋友圈」、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如果你感覺孤獨、在都市中找不到立足之地,那麼,你可能已經面臨著已經困擾無數都市人的焦慮危機,擁有的越多,感覺越不快樂,生活越迷茫,幸福就越遙遠。

明星人生導師 馬克·曼森,環遊世界7年歸來之作,告訴你人生的真正意義,永恆安全感和力量的來源和讓愛情、友情和親情永葆長青的秘密;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生命中真正重要、值得在乎的,而什麼是只會讓我們困擾的無聊瑣事。他教給我們如何對壓力、煩惱和世俗的眼光說不,勇敢重塑屬於自己的幸福。曼森就像你的老朋友,直視你的心靈與頭腦,告訴你那些被都市噪音掩埋了的生活的真諦,講給你一個又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帶領你清醒、腳踏實地的過真正幸福與快樂的人生。

編輯推薦

★在都市找一塊「落腳地」很難嗎?工資永遠跟不上「買買買」的潮流怎麼辦?

★究竟要多少錢,才能買到安全感?什麼時候才能「混出點人樣」來?

★薪水越高,壓力越大;擁有越多,迷茫越深;「都市焦慮」正剝奪你的幸福感!

★當鋼筋水泥困住了夢想,當辦公室隔間隔斷了人情,孤獨,寂寞,迷茫和焦慮正困擾著你……

★別人都在朋友圈「秀幸福」,可你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不是你不夠優秀,也不是你的運氣不好,而是你的「毒三觀」正在折磨你自己!

★治癒「都市病」的一劑良方, 揭穿都市人的焦慮「元兇」,擊碎給帶你重壓的「毒三觀」

★改變2000 000紐約人的超級明星人生導師,環遊世界7年回歸之作,告訴什麼東西根本不值得你GiveAF*cK!

★重塑心靈的真實意見,帶你衝破迷茫,別讓這個時代的焦慮困擾本該自由的你!蟬聯亞馬遜閱讀非虛構類周榜冠軍7周,登榜《紐約時報》自助類前五29周至今,風靡全美的都市人生活方式變革之作。

《生活十講》

蔣勛經典代表作,榮獲台灣金鐘獎

以文學之心,省思當下社會

於價值、信仰、倫理及情愛中,為疲憊的現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全新修訂,精裝典藏。

書名:生活十講

作者:蔣勛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開本:32 145*210

裝幀形式:精裝

印張:8

定價:48元

ISBN:978-7-5354-9285-2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合,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信仰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愛是一生的功課;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註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本書看點

★ 蔣勛經典代表作,十年心血。省思當下社會,為疲憊的現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 精裝典藏版,全新問世,由作者親作全書修訂。

★ 金鐘獎獲獎作品,風靡台灣。

★ 蔣勛坦然溫柔的文字,稱出生活本來的重量,更引領我們看見自己。在百轉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尋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 書中所承載的,是廣闊生活的十個側面: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內容悲憫卻不憂傷,寥寥數語,擲地有聲。

★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只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才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新 價 值

第二講 新 官 學

第三講 新 倫 理

第四講 新 信 仰

第五講 談 物 化

第六講 創 造 力

第七講 文 學 力

第八講 愛 與 情

第九講 情 與 欲

第十講 新 食 代

序+精彩內文

以下一部分試讀,希望可以引起您的共鳴

愛是人生的課題

愛,也是一種介入。

我相信,愛是人類最大的課題。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所有的文學藝術,百分之九十的主題,都在談論愛的問題。這麼大的問題,幾千年來被人類討論,還是沒有一個結論。

所以我們要探討這個主題時,應該是要懷抱著謙卑的心情,不意圖立刻下定論,這是一個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課題。我不確定每一個人在最後都能圓滿,我的意思是在臨終的時刻,怎麼看待自己這一生愛的功課,會是一個圓滿的分數,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基本上,我覺得愛有兩個部分,是常常會混淆的。一部分是愛的本質,我們對愛有一種渴望跟需求,就像柏拉圖所說,你為什麼愛,因為你欠缺。《會飲篇》是柏拉圖討論愛最重要的一篇哲學作品,內容是講很多人一起喝酒,有醫生、有詩人、有喜劇家,當然也有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們設定了一個主題,討論愛,尤其是「愛欲」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最後由蘇格拉底做總結。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柏拉圖提到關於「愛的本質」的問題。

另外一個部分,愛也可以變成一種形式或習慣。譬如傳統中國父母會對女兒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就要從子,叫做「三從」。對於一個女性來講,她的愛是被這三者決定的,沒有其他可能。今天我們在路上隨便碰到一個女孩子,問她:「你覺得三從是對的嗎?」她很可能是反對的,意思是說愛的形式、愛的表達方式,會隨著時空改變。我們今天講愛所引起的混亂,就是在這種形式上的混亂。

過去女人的愛那麼簡單,在家裡反正就聽爸爸的,結婚以後就聽丈夫的,丈夫如果死了就聽兒子的,這麼簡單的三從規則,就夠用了。她從來不用去煩惱或憂傷自己的愛情如何釋放,因為社會的禮教已經全部為她設定好了,甚至她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的異性。

但是現在,愛的形式改變了,整個社會倫理、外在的規則都跳出原來的框架。一個職業婦女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異性,她受到挑戰與被牽連的機會變多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外在的考驗變多時,內在修行的需求度與難度都會提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應該要用最誠懇的態度,去把所有的個案做最嚴肅的整理,沒有任何嘲笑或者不好意思的問題,才可能在社會建立起新的倫理規則。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關於愛的本質,可以確定的是:人是為了幸福而活的。人永遠需要愛,需要付出愛,也需要得到愛,這是本質,可是在形式上,不同的社會法律、道德倫理,有不同的愛的形式。譬如前幾年看到報紙登一則消息,一位阿拉伯公主因為自由戀愛就被爸爸處決。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台灣,我們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太殘暴了;可是對阿拉伯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樣處理問題是對的。也就是說,阿拉伯公主自由戀愛從一個角度看,它是一個動人、偉大的愛情故事,可是從那個社會的角度看,它是不道德的。

這就是我要說的,愛的形式與道德、法律沒有辦法脫節。

愛不可能完全聖潔、完全單純到脫離人類的法律、道德,一旦發生衝突時,你就只能選擇。羅密歐與朱麗葉千古以來讓人感動的原因,就是他們衝破了法律與道德,梁山伯與祝英台之所以讓我們落淚,也是因為他們衝破了法律與道德。再提一個更有趣的例子:《白蛇傳》,這是一則非常動人的愛情故事,因為主角是人與蛇,多麼不可能在一起。這些故事就是企圖保有愛情的純粹性,可是這個純粹性要存在現實之中,非常困難。羅密歐與朱麗葉怎麼可以在一起?他們兩家是仇人啊!梁山伯與祝英台怎麼可以在一起?一個這麼有錢,一個這麼窮,有階級問題啊!那白蛇和許仙又怎麼可能在一起?一個是蛇一個是人。種種現實的聲音都是要說服你,純粹愛情的不可能性。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你還在堅持愛情至上,堅持愛的聖潔主義,你就要無怨無悔,不管遭遇任何困難,甚至是死亡。如果有怨有悔,從一開始你就要回到法律跟道德的規範里,一開始就不要背叛法律跟道德。

這完全是你的選擇。

其實,每一段愛情,我們都應該回過頭來問自己:我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你選擇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要震撼整個社會的道德跟法律,你應該要很清楚結局。如果不知道,糊裡糊塗的,在遭到責備時才滿懷怨悔,那我會覺得是這個人自己沒有想清楚。

愛情有絕對的內在本質,也有客觀的外在層面。內在的本質可以是一個最聖潔、最崇高的東西,但它的外在則受限於許多形式:法律、道德,包括所愛的對象都是外在的現象。所以當你個人選擇無怨無悔時,可能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對方退縮、改變了。

西漢卓文君在第一任丈夫過世新寡期間,在一個非常哀傷的狀態下,遇到了才華洋溢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也非常喜歡卓文君,所以作了一首詩《鳳求凰》,「以琴心挑之」,就是彈琴唱給她聽,卓文君就被感動了。

在這裡就有一個難題:愛可不可以被替代?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卓文君的前夫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不是也愛著卓文君,或卓文君是不是也愛他?可是在這個時候,在她守喪期間,她卻愛上了司馬相如,甚至跟他私奔。那她不是背叛前夫了嗎?

這裡面是有矛盾的,不只是說她震撼了舊的社會倫理價值,跟一個男人私奔,同時也包括卓文君是不是相信有所謂永恆、不朽的愛情?如果她相信的話,那她自己本身就很矛盾,因為在她遇上司馬相如之後,就背叛了與前夫的愛情。

後來司馬相如也變心了,卓文君寫了很有名的一首詩《白頭吟》,說夫妻情分如溝水東西流時,她除了悲傷還是悲傷,但既然司馬相如有二心,她也只好做個了斷。其中一句「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道盡古今中外男女對愛情的最大渴望。

而這種被遺棄的心情,在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有更貼切的描寫。她把自己比喻成秋天的扇子;夏天很熱時,扇子不離手,但是到了秋天,不用扇子了,就把它丟在一旁,所以說「秋扇見捐」。我想我們社會裡,不管女性男性都有過這樣的憂傷。

在這個時候,我個人覺得應該要重新考慮自己愛情的聖潔性與崇高性,愛情的本體是在我,或是對象?如果是在我,那麼在我的生命裡面,愛情已經完成了,我所得到的歡悅、圓滿的部分,都將隨著我的一生永遠不會褪色,至於結局是什麼,我不太在意。

常常會有朋友或是學生來找我,訴說他們因為戀愛而哭泣、哀傷,覺得活不下去,我就會問他們:「你覺得你跟這個人在一起,曾經快樂過嗎?」有時候他們生氣到極點時,會說:「我從來沒有快樂過。」我就會提醒他:「你是不是說謊了?你會不會沒有注意到?因為你如果沒有快樂過,現在就不會這麼難過。」

我想,在很多時刻,我們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愛的這個人,他真的愛過我,對我善良,疼愛過我,難道要因為一些小失誤,或者他離開我了,我就要開始憎恨他、報復他,讓他從百分之百的好,變成百分之百的壞?

很多人會在愛情結束時產生憎恨,是因為他覺得愛情的誓言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談戀愛時說的海枯石爛,就應該是要到海枯石爛才能變心,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回到古代的婚姻倫理,回到法律允許一個男人可以同時娶好幾個妻子的時候,法律可以規定他要把愛平均分給不同的妻子嗎?還是他也會有特別寵愛,特別不寵愛的?這就是說,愛的表達本來就是在一種習慣和形式當中。就像現在一夫一妻的制度被建立起來了,我們也習慣用這個制度去思考愛情,可是我們要知道,人永遠不是制度。

千萬不要覺得有一紙婚約就能保障愛情,只有愛情能保障愛情。

婚姻是法律,它可以保障一夫一妻制,如果有一方沒有履行,另一方可以告他,可以要求他賠償,法律可以判他有罪。可是你沒辦法以法律要挾另一方愛你。

婚姻與愛情不同,法律對愛情是無效的。可是我們常常把它們混淆了。

薩特和西蒙?波伏娃這兩個法國哲學家是一生的伴侶,可是他們不要結婚,他們不要法律的那張紙。他們對自己的愛情很有信心,所以不需要婚姻那張紙來保護。

本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處理

精彩推文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軍歌版《涼涼》,年輕一代聽過的最浪漫的軍歌!

TAG:文學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