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後,我們的未來在哪裡?——致將要出去,或者已經出去的「出國黨」

留學後,我們的未來在哪裡?——致將要出去,或者已經出去的「出國黨」

我真正關心的是我們每一個準備出去,將要出去,或者已經出去的「出國黨」們,在前行於這條荊棘漫布的求學之路時,是否真正意識到了我們正在付出什麼,我們又在等待什麼。

Why America?

Wh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Where is my post-college future?

留學後:未來在哪裡?

是的,我們總歸是要離開「學生時代的象牙塔」的,總會有我們踏入社會,勇敢面對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的一天的。不少朋友,同學,學弟學妹都本科畢業了,我也了解了一些他們的未來去向,很多極具代表性。

總結起來,請允許我實話實話,我們留學生的職業選擇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因為語言文化上的劣勢,以及很多工作擺明不要international 的赤裸裸的歧視,最後我們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來的cover letter+resume 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d 之後,才發現原來夢想總是如此美麗而虛幻,而骨感的現實卻殘酷的不留情面。

畢業去向一:Finance & Investment Banking

雖然我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我不得不承認:Gold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 的光環,百里挑一的錄取率,一畢業就可以參與世界級公司的財務事務的機會,以及那世俗但卻實用的,動不動就是100K美元的年收入,是很多留學生所不能抗拒的誘惑。

目前來看,能去這些行業的,包括頂尖外資投資銀行的IBD, Sales & Trading, Research 和 Asset Management 在紐約,香港或者北京辦公室的,和一些低調但卻非常elite的private equity & hedge fund & investment vehicle 的同學,絕大多數都需要來自美國最頂尖的大學。

如果你確定這是本科畢業後的目標,你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你需要大一大二就開始積累相關的行業經驗和實習經歷。而如果你來自比如其他一些non-target school ,很坦白的說,這扇門仍然向你敞開,但是你需要找到那個鑰匙,也就是Alumni & Friends Connection。

畢業去向二:Management Consulting

「去諮詢吧,你可以參與到不同行業,幾個甚至幾十個公司的戰略研究和問題解決中!」

圈子裡挺多留學生朋友都非常熱衷這個行業,一個是因為它確實比較有意思,另一個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 一樣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 麥肯錫,BCG, Bain,Monitor,確實這是一個值得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擺在留學生面前的現實是,我們進退兩難。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 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競爭難度絲毫不低於Banking,然後我們很難在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歐洲office 找到自己的位置。為什麼?你覺得讓一個印度人來告訴你「上海小籠包」的口味該如何改進,該如何贏得市場時,你覺得這靠譜嗎?你會為他的「idea」買單嗎?那麼退而求其次,這些公司在HK的辦公室相對來說我們的機會就大了,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我們同時了解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了。

可是很遺憾,HK是一個financial hub,那兒的consulting demand 真的不大。其實,麥肯錫等公司最大的需求和增長點,恰恰就是我們在國外日夜牽掛的祖國。那麼回國吧?可是因為我們沒有在國內頂尖大學如北大復旦的同學一樣,可以大二大三一直做BCG的PTA (Part-time Analayst ), 而且面試居然都要遠程skype 進行,劣勢就不言而喻了。(這些都是我了解的,一定不客觀全面的事實,希望沒有打擊到各位對這個行業充滿熱情的同學。因為真正的熱情,是由殘酷的現實澆鑄而成的。當然,成功的case 也有挺多的。我美國最好的兩個朋友, 從Berkeley 和Bryn Mawr College 出來之後,目前都在舊金山的頂級諮詢公司里。

那麼如果這是你本科後的目標,你該如何努力呢?我能給出的最大的建議是,不單單有一個好的GPA, 而是真正的參與到美國的教育中去,你在presentation, class discussion, paper writing 中鍛鍊出來的skill set ,和那種not only know what it is but why 的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 都會是你在consulting 成功的核心條件。而這些鍛煉的機會,可能是很多同齡人所沒有的。It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so you should do nothing but hold it firmly at your hand.

畢業去向三:Big Four US or HK office

國內的四大確實是挺辛苦的,也有一點點坑爹(工作強度不低於投資銀行,但是很多方面的回報都差的太遠),但是在美國的四大其實還是非常的不錯的: decent and respectable career track if you like numbers and accounting.

我周圍很多朋友都成功地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開始了職業生涯。我高中的好朋友目前正在Chicago的PwC , 我弗吉尼亞的同學也順利搞定了實習。其實挺為他們高興的,畢竟在這種世界級公司裡邊經受鍛煉,又是在美國的different culture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之下,如果能好好學習,向周圍所有的一切學習,幾年後,如果回到國內,一定會卓然於眾。很多國內本土的企業家或者創業公司,很多公司在3-5年後就會碰到在財務管理的規範和高效中的瓶頸,那個時候,有海外經歷豐富實戰經歷的CFO來會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衛哲之前加盟阿里巴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榜樣。

畢業去向四: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為我本身不是engineering 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我只好從周圍朋友那邊道聽途說了。感覺如果是在美國讀工科的話,學校的檔次和名聲,比如中國人很重視的排名,差別很小。除了MIT, CIT, Stanford ,或加上其他幾個工程很棒的大學,他們的reputation 會給學生一些優勢以外,絕大多數的情況是,無論你畢業於什麼學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driven.

工科絕對是美國最辛苦,最難熬的專業之一,每個學校都一樣。比如說,每個學生一學期都要上4門課,你很有可能這4門課除了正常的上課外,還會每門課額外有一個每周的實驗和非常複雜的實驗報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實你就是差不多8門課的工作量了。相信這樣你就理解為什麼很多工科男經常神龍見首不見尾了吧,他們也不想的,可是他們的熱情和青春都和外賣的漢堡一起,留給實驗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時候都是公平的。因為engineering的強度是最高的,所以他畢業後的就業也是最穩定的,這兩年特別是計算機CS畢業的,待遇一般都是最頂級的。這很公平,不是嗎?

畢業去向五:Grad School,Medical School,Law School

本科教育是打基礎的,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才是升華。很多同學和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也十分贊同。那麼,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的目標是來美國讀研究生的話,本科美國教育的優勢是巨大的,很多層面上來說甚至是無可比擬的。

首先是沒有了language barrier 。四年College Life 可以讓你的英文能力適應美國的學習而不需要靠狂做TPO rush TOEFL 來證明。其次,education system 是一樣的,人都傾向於信任自己熟悉的東西,所以美國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願意在同等條件下,招收大學是在美國讀的學生。

另外,以我朋友的經驗為例:她在WUSL 讀的psychology ,她從大一開始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美國大學有大量的research 的機會,只要你想要,一般都能爭取到),做research 並且之後每一個summer 都做,跟隨不同的教授,研究的領域越來越深入,那麼在她申請top school的心理學研究生的時候,她的競爭力絕對不是GRE 1600可以比的。因為GRE 1600是不能直接換來一個未來科學家的,但是一個從大一開始就對research 充滿熱情的學生,至少具備這種潛質。

大學四年可以讓你真正了解你是否對某一個領域感興趣,是否願意為這個領域甘心賭上一輩子的歲月和努力。U.S college tells us how to learn and why you should learn it. 這種真正的intellectual freedom 會讓你明白你是否真的喜歡數學,還是只是喜歡數學背後美好的職業前景。如果是後者,我勸你三思而後行,因為真正的熱情是不能用「實用主義的價值」來代替的,而沒有真正的熱情,人類這個有著情感和理想的高級動物是無法在日復一日的,在汗水和挫折所鑄就的求知路上堅持到底的。

10年後,20年後,我們的未來又該在哪?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馬拉松,大學四年以及之後幾年的工作就僅僅只能算是一個開始,個人成就的巔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後,當我們從「三十而立」中越發成長,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讓知識,閱歷,人脈,甚至是運氣疊加在一起,鑄就我們一生的價值。過去的一年,為了人生髮展方向的選擇,有幸向很多30-40歲的前輩們進行了學習,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和他們所給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80%以上的人都會在5年之內離開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100+小時的工作強度,會在你對這份工作的新鮮感逐步消失,並且高額bonus 的marginal utility 迅速下降的時候,成為你的噩夢。我在夏天特別忙的時候,也經歷一段類似的每天凌晨2點睡,8點開會,每周出差3個城市,平均每6小時blackberry 就會有超過20封push-mail 的生活。那種疲勞感和因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體驗過才會明白。按照我Goldman & KKR 的學長的說法,we still have life but no lifestyle. 如此的精闢。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歡,可以是喜歡所謂的「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或是喜歡這個光環和收入(人的虛榮心和對物質的追求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巨大推動力),否則你一般都會選擇離開,去讀MBA,去諮詢公司,去世界五百強的財務部門,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歡的人,20%的比例已經不低了。

只有「適合+喜歡」你才能在金融業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再和一些目前仍然活躍在國內投行,券商,私募的前輩進行了交流之後,發現自己確實真的不太適合。因為金融精英的最大要求是:

1)對細節的苛求

2)不感情用事,冷靜甚至冷血地做抉擇

而我兩點都不是很滿足。金融家和銀行家他們就好像business world里的「捕食者」,對PPT上兩個圖形沒有對齊這樣的小錯誤也從不放過,而卻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時候安靜地釣魚,第二天拋售「兄弟公司」的所有股票。一句話,如果你也是那個「效率優先,不講人情世故的超級機器處理器」的話,金融適合你。

另外,還是要喜歡,也就是你可以從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self-worth,獲得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來自於金錢的回報而是內心的聲音)。中國古來都有一句俗話:有名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人不能有名。低調地賺錢,我認為這用來形容金融業特別合適。大多數人最後都只記住了Morgan Stanley,而為它貢獻過青春的無數精英們,都被要求默默無聞,低調而終了。所以,如果這對你不是問題,你可以在一次次完成交易,一次次擊敗對手,以及在周圍同伴對你頭上光環的仰慕之情中找到自我價值,那麼金融是屬於你的。

如果你想過個好生活,留在美國但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儘早回國

我一輩子都記得當我媽的一個朋友,在他矽谷bay area 的家中,晚上12點手拿喝完的青島啤酒,和我說出上面這句話的神情。從那個40多歲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我讀出了「不甘」,但也讀出了「滿足」。「不甘」在於讀完了Berkeley 的博士後定居美國而沒有回國闖蕩,「滿足」在於他給了她女兒一個溫馨的別墅,一個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

是的,雖然在美國international 找工作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國物價合理,20萬美元可以買一別墅,沃爾瑪里的幾美元的東西,按照一個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來說,簡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國呢,房價綁架經濟,12年CPI「官方數據」都有6%,然後薪水也是4000-5000,只不過單位換了換。所以,生活的難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美國就業上的瓶頸(文化+語言+客觀制度),使得我們至始至終很難有主人翁的精神,畢竟這不是我們的土地。我在UBS實習的時候,就一直會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感覺我沒法「感同身受」,而在國內的這幾年裡,哪怕有時候一天吃三頓盒飯,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我依然感覺一切都很踏實。而且,從實用主義價值來判斷,套用我一個經濟學教授Golub的一句話,「全世界都瞄著中國這個迅速發展的消費者市場,美國人都想去,你們為什麼不去?」,就是國內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尋找人生職業發展的的「Golden Track」

我推薦一本書「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Twenty」, 斯坦福大學教授Tina Seeling 的作品。其中句句精華,比如,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 「they love failures」。

其中,Tina 提到了Golden Track,她認為,很多人生建議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這個其實是有瑕疵的。比如說,你最大的熱愛是打籃球,但是你身高註定只有170cm,你想成為一個職業球星的難度就大了。所以,除了passion,我們還需要skill sets: you love and good at what you are doing. 比如你是一個science nerd,愛好編程創造各種軟體,同時你又非常擅長物理,是卡耐基梅隆CS major,那麼你就擁有了上述兩者了。

但最後還有一點卻恰恰是被我們忽略的,那就是市場需求,就是說你所熱愛的和擅長的事情,是不是這個世界需要的。比方說,如果你很喜歡雕刻,也很擅長,但是這個世界對於雕刻藝術作品的需求是遠遠低於對於會計師或者律師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執著於雕刻的話,除非你成為整個中國最有名的雕刻藝術家,否則你的生活其實也挺艱難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20年內,儘可能地找到屬於自己的Golden Track 。最好的情況是,你甚至不敢相信這個世界居然還有人願意支付報酬來讓你做這個事情。而其中,我依然認為「興趣」是核心驅動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 論壇上,一位媒體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歡的,你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們比你有熱情,所以會比你更有靈感,更加具有效率。」

「Only Paranoid Survived"

End.

註:文中Swat是Swarthmore College的簡稱

來自人人網吳海超的日誌,作者吳海超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申請 的精彩文章:

「權游」第七季大結局高能收官,外媒都炸了
《紐約時報》特約記者告訴你怎樣寫好英語文章:「輸出」比「輸入」更能確認你學到了某樣東西
豆瓣評分9.6,《權力的遊戲》精彩的不只是劇情,還有4000件會開口說話的精美服飾!
以為永遠找不到的東西,卻在不可思議的地方失而復得,別攔我,我要去買彩票
那些回國的留學生們日子過得怎麼樣?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權威發布

TAG:美國留學申請 |

您可能感興趣

「門就在那裡,走不出去的是我們」
「今年,她終於要把自己嫁出去了。」
國慶節,你是帶狗出去玩,還是自己出去玩
出口在哪?我想出去,這裡我要死了
誰說世界盃與中國無關?我們可是足球的搬運工,發明出來再傳遞出去
被說很難嫁出去的阿嬌嫁出去了,當年修電腦的人終於道歉了
我說不要,他又走了出去
才女出對聯徵婚,至死都沒有嫁出去,最後卻被一和尚對出
金毛偷溜出去玩,回來後卻默不出聲,主人一看:這是誰家的狗?
最不該出去遛彎的5種狗,帶出去就帶不回來了,主人都後悔了!
才女出一上聯欲徵婚,到死都沒有嫁出去,最後卻被一和尚對出下聯
貓咪自己出去玩,回來後就躲在窩裡不出來,主人湊近一看笑到扶牆!
說出來,走出去——聽過來人講產後抑鬱
走出去,再回來,才是活著
這裡原是中國領土,分離出去後經濟特別落後,女人都嫁不出去
家貓總跑出去浪,主人好奇它是怎麼出去的,終於抓到了現形,然後
她因出演蘇妲己而出名,如今身價過億,卻嫁不出去
老婆是你自己讓出去的,還有臉怪她出軌?!
母牛剛出生不久,主人就急著賣出去,來人看了看都被嚇到不敢買!
明天,我們就要一起出去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