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解老:《道德經》第二十五 二十七章 道法自然

解老:《道德經》第二十五 二十七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個東西渾然一體,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寂然無聲的運行著,始終如一的運轉著,而永不停息。它的運行造就了宇宙萬物,是天地得以產生的根本。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勉強稱呼它為「道」,勉強形容它為「大」。

道有多大呢?在時間上,它能大到延續至遙遠的未來(逝);在空間上,它能大到遍及八荒六合(遠);復歸到任何具體的人或事或物身上,它仍然無所遺漏(反)。

像道這麼大的東西還有三個,分別是天、地、王。王為何能成為四大之一,因為王的影響遍及天下(遠),延續至未來(逝),澤被眾生(反)。

人守法於地,因為人生活在地上,需要遵循地的規則;地守法於天,因為地存在於宇宙中,需要遵循宇宙的規則;天守法於道,因為天存在於道中,需要遵循道的規則;道需要守法、需要遵循的規則就是「自然」,完全呈現它自己而已。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重是輕的基礎,靜是躁的根本。所以聖人行走在外,必不離輜重。因為只有隨時隨地都能獲得補給,安營居住,才有可能表現出一副很輕鬆、很超然物外的樣子。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

但為何一些擁有數萬輛兵車輜重,萬千國民的人,擁有這麼大的根本,卻要拿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本,去滿足一些微不足道的個人私慾呢?沒有重作基礎的輕,是輕浮;沒有靜作根本的躁,是浮躁。過於輕浮,就會失去基礎;過於浮躁,就會失去根本。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車輪痕迹,因為他不會僅依賴於駕馭車輛;善於進說的人,不會留下言語破綻,因為他不會僅依賴於運用語言。善於計算的人,不會僅依賴於使用籌策;善於封閉的人,不依賴於設置門栓別人也打不開;善於結繩的人,不依賴於編造繩結別人也解不了。

因此聖人善於發掘每一個人、每一樣物的用處。不會認為任何一個人沒有用處而放棄他,不會覺得任何一樣物資沒有用處而扔掉它,因為他繼承和掌握了道。道生萬物而無一棄之,掌握了道,則能運用天下萬物。

所以掌握了道的人,可以指導和領導他人;沒有掌握道的人,可以被他人指導和領導。不尊重自己的指導老師,不愛護自己的臣民和下屬,不論他表現得多麼聰明,其實仍然十分愚昧。說的就是這個精深微妙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解老:《道德經》第二十二 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
孔子「三法九征」識人術,怎麼在老子面前就失效了呢?
老子《道德經》的驚天學問是從哪裡來的?
解老:《道德經》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章 見素抱樸

TAG:道家大師兄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雷霆反擊第二十六 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蛟魔色君淫樂土,八戒易妝救蕭蟬
原創完結小說《道門奇俠》:第二十七章:玄門大會之玄都觀
第二十七章 北京往事(27)
漢墓出土的帛書之一——戰國縱橫家書(共有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