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虛融性相 人圓即佛成

太虛融性相 人圓即佛成

作者:羅同兵

GIF/175K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

一、虛空不拒諸相發揮

太虛大師曾有詩句,「日月回互照,虛空映還掩」[太虛大師.潮音草舍詩存·酬印光法師.],詠嘆「萬象恣妍丑,當處絕塵點」,這「太虛」不礙「萬象」的廣大境界。太虛大師曾說:「虛空之不拒諸相發揮者,以諸相之本同於虛空耳」[太虛大師.佛教月報徵文.]。這是引用《楞嚴經》「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說明萬法性相圓融的哲理。

二、「人圓即佛成」

性相圓融,是太虛大師稱為「法界圓覺」的中國佛教主流的思想特色,也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佛理依據。太虛倡導,「『直依人生增進成佛』,或『發達人生進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太虛大師.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為表此意,大師曾有偈云:「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三、「佛的人生觀、宇宙觀,可與科學理智貫通」

人生佛教是「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也就是,依據人的特質與優勝,實踐大乘行,實現「如金在礦中」潛藏於人心的清凈如來藏。

太虛大師引用《大毘婆沙論》對人趣名「末奴沙」的解釋,認同理性創造性「工巧智」是人的類共性。太虛大師《真現實論宗依論》說:「末奴沙,謂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立世阿毗曇論所云摩菟沙──人之八義,不異末奴沙。而契經所云人有勝於諸天之三事,亦不外此。」[太虛大師.真現實論宗依論.]人的理性能力所依「意」識,即末奴沙的詞根「末那」。理性思維及由此而有的工巧智創造性能力,是人異於禽獸等諸趣的類共性。憶念分明的思維能力、「順決擇分」的道德判斷能力、「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的意志能力,是人特勝的三事。而這三者的核心,在於思維、判斷的理性思維能力。

隨著理性在科學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在現代社會理性成為思想文化領域判斷一切的標準。對於人類的理性「根機」及社會的現代性「時機」,太虛大師主張「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太虛大師.海潮音月刊出現世間的宣言.]

適應這科學的時代,太虛大師曾說:「佛的人生觀、宇宙觀,可與科學理智貫通。」[太虛大師.中國需耶教與歐美需佛教.]

一方面,般若理性可通科學思維。在《佛法與科學》中,太虛大師解釋經說「菩薩於佛智當於五明處求」道:「五明系印度古代科學,即聲──文字、語言,因──論理,工巧──藝術,(醫方——)醫藥,內──即哲學。換言之,菩薩於佛智當於何求,即應言科學中求也。」[太虛大師. 佛法與科學.]因明,是佛教邏輯;同於科學家運用邏輯理性以求真。「五明」,都是理性追求的學問。「工巧明」,包括藝術和技術,是基於理性處理感性經驗的創造能力。

另一方面,凡夫的直覺理性,須經般若修治,才能達到徹底的科學的理性。《人生觀的科學》中,太虛把意識直覺稱為「意覺」,指出常人的意覺因有先天實執而非真,屬於「俱生二執相應的意識聚、末那識聚之似現量的非量。」[太虛大師.人生觀的科學.]太虛大師說「蓋瑜伽方法,不先立何目標,但先澄凈其意覺而進為分析之觀察,若先有明利之官覺及設備完全之器械室而為試驗。佛寺有講堂及禪堂,予常以禪堂喻試驗室,但試驗的物品非他物,而即為試驗者自己的身心耳。由是得到直接之感驗而構為善巧之說明,俾眾同喻。依純正感驗所構成之明確理知,此非科學,則科學復是何物?」可知,對於科學時代的人類理性根機與時機,般若不僅契合之,更能引導其凈化。

太虛大師本佛法理性的超越立場,對近代西方文化為代表的理性困境有深刻的洞察。他批評道:「予於今世盛行之西洋文化,一言以蔽之曰:造作工具之文化。而於能用工具之主人,則毫忽不能有所增進於善。」[太虛大師.西洋文化與東洋文化.]理智與德性分裂的後果是,「宗教之神的宇宙既不存在,哲學之理智的或反理智的宇宙亦不成立,但存下一堆科學的碎片,使全整活的人生,竟無棲托之宇宙。」[太虛大師.佛法對於現代人類之貢獻]這更顯出以般若智慧修治凡夫理性的必要。

四、「人類發達的理智所認識的理性」

太虛大師從佛教根本義理,解讀理性。他說,「佛教的教義和教制,都是脫離了原始宗教的臭味,是從人類發達的理智所認識的理性而創立的。」[太虛大師.人群政制與佛教僧制.]

「人類發達的理智所認識的理性」,即以如理智、如量智認識諸法性相。「根本智了知一切諸法的理性,理性就是真如,如其真如理性的認識,所以又名如理智。」[太虛大師.真現實論宗體論.]它以「真現量」理性直覺認識諸法自相。基於根本智而起之後得智,了知一切諸法的事相,窮知其邊際分量,故又名如量智。它基於現量直覺,為使人覺悟而起比量理智,此即使用名言作「方便假說」的真比量。「名、辭等與理及分別三者和合,乃成比量,若缺其一,即不成就。故比量智,亦曰理智。」[太虛大師.真現實論宗依論.]佛教因明之「名」同今謂概念;「辭」同判斷;「論」同推理。所以,從比量的所知境來說,比量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分別共相之「理」。西方哲學自康德以後,「理性」從古典時代的世界本質變成近代的人之認識能力。佛教「理智」融攝此近代理性毫無違和。

五、今菩薩行與公民道德

佛法「理性」是萬法之真性。「唯此無性的空理是遍於一切事物、本來如此、永久如此的,故唯此無性的空理是一切事物的真性。」[太虛大師.覺世救人之佛法.]佛法「理性」,又是眾生之佛性「以理性即一相無相平等不二之真如性,亦即佛性。」[太虛大師.法華講演錄.]

佛法理性為平等之根本。「佛教、一方面是空了『自我』和『天神』而發見平等的理性;另一方面、是業報相續而無量差別的眾生世界,眾生世界的理性,又都是平等無別。」[太虛大師.人群政制與佛教僧制.]沒有神,也沒靈魂,唯有無盡的因緣果報。

佛法理性也是自由之根本。因果自作自受,責任就是自由。「其理性上固然絕對平等,同時也不抹殺事實上的業報差別,故須各人造善斷惡,自己負責改造以向上進步。」[太虛大師.人群政制與佛教僧制.]

太虛大師確信,人的特性在於理性與自由,他說:「人之特性,富有造作、思想、覺悟之自由自動之能力。」[太虛大師.法與人之研究.]現代社會,是理性人的社會,是自由人的社會。「若能從研究佛法得到了一種菩薩的人生觀,則方知實現公民道德並不困難:故我們今日最需要的,在從菩薩的人生觀去修養公民道德。」[太虛大師.菩薩的人生觀與公民道德.]在「眾生皆可發達成佛之菩薩觀」中,今菩薩行就是公民道德。

禪林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林的博客 的精彩文章:

古靈神贊禪師點化其本師開悟之因緣
禪門法眼宗第二祖德韶禪師是怎樣一位祖師?

TAG:禪林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