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瑞典下中奧陶統地層學綜合研究新進展

瑞典下中奧陶統地層學綜合研究新進展

瑞典南部厄爾蘭島Tingskullen鑽井下、中奧陶統碳同位素曲線

(化石網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近些年來,奧陶紀碳同位素地層學研究獲得重要進展,已經識別出7次顯著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即為MDICE、GICE、HICE、Kope, Fairview、Waynesville和Whitewater等。其中,在中奧陶世達瑞威爾期,碳同位素值經歷一次顯著漂移事件,即達瑞威爾中期碳同位素漂移事件(MDICE)。與此同時,海洋生態系統歷經一次重要的變革,記錄了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第二次峰值。因此,對中奧陶統達瑞威爾階開展高精度的地層學研究對今後研究該時期生物宏演化事件及其古環境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吳榮昌副研究員與瑞典Mikael Calner教授、德國Oliver Lehnert教授等國際同行合作,立足於瑞典南部厄爾蘭島北部鑽井岩芯,對該地區下、中奧陶統開展了高精度的牙形刺生物地層學以及碳同位素地層學研究。通過開展細緻的系統古生物學研究,在該岩芯下、中奧陶統識別了12個牙形類帶、6個牙形類亞帶,由下而上分別是Oepikodus evae帶、Trapezognathus diprion帶、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帶、B. navis帶、B. norrlandicus帶、Lenodus antivariabilis帶、L. variabilis帶、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帶、Eoplacognathus pseudoplanus帶 (Microzarkodina hagetiana 亞帶和 Microzarkodina ozarkodella 亞帶),E. suecicus帶、Pygodus serra帶 (E. foliaceus亞帶、E. reclinatus亞帶、E. robustus亞帶和E. lindstroemi 亞帶) 和Pygodus anserinus帶。

通過高解析度的碳同位素地層學研究,科研人員識別了完整的達瑞威爾中期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即MDICE;通過與牙形刺生物地層學對比,結果顯示,MDICE漂移的上升段對應於牙形刺帶Eoplacognathus pseudoplanus帶、峰值段對應於牙形刺帶E. suecicus帶、而下降段對應於牙形刺Pygodus serra帶和P. anserinus帶。結合高解析度的牙形刺生物地層學研究,本研究進一步確立了MDICE用於全球地層對比的可靠性,同時評估了華南、波羅的、前科迪勒拉、北美等地區MDICE記錄的完整性。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eological Magazine。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化石網 的精彩文章:

「巨大恐龍展覽」: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藏恐龍化石在日本千葉展出
犀類研究新進展――貘犀骨骼形態學研究專著發表
新研究提示促成6500萬年前印度德乾地盾的巨大規模火山爆發可能有兩個岩漿流
遠古馬化石提示驅動演化的因素
新研究指在末次間冰期中的海洋表面溫度與現在的相似

TAG:化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