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守難攻的汴州成為北宋都城,究竟是一個福音還是一場災禍?

易守難攻的汴州成為北宋都城,究竟是一個福音還是一場災禍?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作趙宋,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

北宋之前的隋唐、西晉、兩漢,前後600多年都建都洛陽和長安。為何北宋把首都,建在易攻難守的平原城市汴州(汴梁)呢?

北宋禁軍的數量居歷朝之首。北宋初年,全國兵員為37.8萬人,其中駐守京城的禁軍為19.4萬人。僅僅過了幾十年,到宋仁宗時期,全國兵員就猛增到125.9萬人,禁軍達82.6萬人。由此可知,《水滸傳》中稱林沖為80萬禁軍教頭,並非虛言。

造成北宋禁軍龐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根本性原因,就是京都汴梁為四戰之地,守衛困難。

汴梁位居中原,春秋時為鄭地,戰國時為魏都。隋朝開通大運河,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到了唐中後期,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頻,經濟中心移至南方地區。作為南糧北運必經之地,汴梁迅速崛起。趙匡胤建立大宋之際,汴梁城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而此時的長安和洛陽,由於連年戰亂,受到極大破壞,經濟凋弊不堪,汴梁無疑是建都的首選城市。

汴梁無山川之險,不利於守,卻未必不利於攻。以四戰之地取攻防要樞,縱橫捭闔,無論南下還是北上,進退自由的汴梁城都顯得利兵利戰。開國之初,趙匡胤為實現統一南征北戰,戰略上是攻勢而非守勢,在別人的土地上擺開戰場,對自家後院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定都汴梁仍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汴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時期先後為梁、晉、漢、周四個政權的首都。經歷代帝王悉心經營,城市規模宏大。周世宗柴榮修築外城,使汴梁擁有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守備完善。城內建築規整有序,道路寬闊,商業繁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頗具帝都風範。大宋王朝依後周舊制定都於此,應在情理之中。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政權,然後又以「禪讓」形式取代後周,兵不血刃,實現了改朝換代。由於追隨趙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將大多為後周舊臣,他們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產業,早已過慣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數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說是順應民心。也正因如此,當趙匡胤提出西遷洛陽時,那些大臣才紛紛反對,以至於使宋太祖在趙光義「在德不在險」的勸說下,不得不對這種強大的習慣勢力做出妥協。

這種妥協,對於開封來說,是福音,是機遇,因為它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與鼎盛。可是對於趙宋王朝來說,卻是隱患,是災難,因為它為這個王朝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病根。

汴州如今成了河南省的開封市。古代都城的繁華也許已經消散,但是此地卻成了我們懷古之地。

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他在宋朝留下「5字」上聯:一千多年過去,沒人對出下聯
日本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為了更好的仿效宋朝,竟然想到這種羞恥的方式!
南宋的戰神不是岳飛,他的名字鮮為人知
南宋的战神不是岳飞,他的名字鲜为人知
有趣歷史,原來宋朝的紙幣就有了水印,一點都不輸現代防偽技術

TAG:宋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殺死岳飛的宋高宗趙構為何「直把杭州作汴州」,原因你想到了嗎?
曾富甲天下的「一蘇二杭三汴州」,如今怎麼樣了?
醉里夢中說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