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橫幅《退一步齋》,紙本,1813年作

此橫披隸書齋額乃伊秉綬晚年所書之妙筆。此幅書法筆畫粗壯平直,藏頭護尾,凝重古樸,間架溢實,顯得方正雄淳、骨清氣穆。筆畫無晚期漢隸「蠶頭燕尾」,而又帶漢隸碑額之特徵,看似布置均勻,實則富於變化。其行書題款亦融合了篆隸用筆,方圓並施,自成一格,別有韻致。乃為神來之筆。是伊秉綬隸書之典型佳作。我們繼續欣賞: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存忠厚養和平》,紙本

不難看出,伊氏用筆,起筆多不取逆勢,長橫順勢波出,短橫則略頓即收,橫豎處一駐、一提、一頓、一挫,然後中鋒直下。撇捺平入徐行,收筆稍駐波起,寓媚於拙。伊氏墨法,重拙華滋,不見枯槁,有「如漆楮如簡」之妙。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熊秉明《中國書法的理論體系》評論伊書:「壯偉厚重,筆劃往往越出格子,侵入邊緣空白,發出一種威臨觀者,震懾觀者的氣派。」確實如此,伊書藏巧於拙,於工穩中求變化,頗有匠心而又不矯揉造作,在更高層次上再現古風。

介紹下: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後任揚州太守。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被譽之與歐陽永叔、蘇東坡先後媲美,鄉人士稱道不衰。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的隸書從漢碑中攝取神理,自開面目。用筆勁健沉著,結體充實寬博,氣勢雄渾,格調高雅。伊氏自己總結為:「方正、奇肆、姿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毫端變幻,出於腕下…」。其所作楹聯、匾額,從行款到結體,極富疏密聚散之變化,於遒勁中別具姿媚,個性鮮明,橫平豎直。他用篆書的筆法來寫隸書,因此筆劃圓潤、粗細相近,沒有明顯的波挑。章法極有特色,字字鋪滿,四面撐足,給人方整嚴謹的裝飾美感,且梁章鉅對之有「愈大愈壯」之評。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的隸書在筆划上與傳統漢隸有很大的不同,他省去了漢隸橫畫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細變化甚少的平直筆劃;漢隸的扁平結體在他手上也不復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然而這不是技窮後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漢隸神髓後的一次變異。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洞悉藝術樸素真摯的本質,但又深受儒家審美的影響,如果說他以建築般的結構取得成功,跟歐陽詢的楷書異曲同工;如果說他以減少用筆動作將線條單純化而取得奇效,他和八大山人不謀而合。伊秉綬的書法融會秦漢碑碣,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對後世的書法創新有很多啟示。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伊秉綬隸書的廟堂之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他是齊白石、啟功先生的老師,字寫得就是不一般
唐伯虎少見的花鳥畫,不愧是一代風流才子
國畫 松鶴畫法集錦
國畫菊花技巧解析
螃蟹的畫法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伊秉綬隸中作顏呈廟堂之氣摭談
清代伊秉綬隸書《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