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瓷器收藏辨真假的幾條重要經驗

瓷器收藏辨真假的幾條重要經驗

瓷器收藏的藏家都了解藏品辨真假的重要性, 辨真偽非常好理解,即區分某件瓷器是否屬於真品,這是鑒定工作關鍵的第一步。對不懂行的人來說,瓷器的真品、仿品、偽作很容易混淆。如市場上出現的明清時期大量的仿古瓷,不細加辨認與分析,肯定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各時期、各窯口的陶瓷特徵,要辨出真偽,只知道真的特徵顯然是不夠的,還得知道偽品的特徵、規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謂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從真、偽品的比較,以及對偽品作假手法的了解等方面來提高辯別真偽的能力。

只有那些對陶瓷的工藝發展歷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鑒定實踐中敏銳地發現現代仿品中存在的細微破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實踐證明,陶瓷鑒定可意會亦可言傳。鑒別真假有時容易有時難,一般來說看假容易看真難。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盡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四季花開四面開光毛瓷畫面高檔藝術花瓶

仿古作偽陶瓷的一般特徵是鑒定工作中的「彼」。以下介紹的就是古陶瓷鑒定家們總結出來的幾點經驗之談:

(1)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現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古器的燒成氣氛、古代窯爐的模式等,所仿古器在胎、釉、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偽。但鑒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和社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質、釉質一般過細。仿製古器時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產時進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技術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風格。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哲學、美學、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即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言:人們不能進人同一條河流。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

(4)輪廓線條生硬。這亦是鑒定作偽品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因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製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藍本,其製作受該藍本制約,不能隨意,只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輪廓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徵。

(5)無使用後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經歷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宮廷的「庫貨」除外:清代官窯年年燒造大批瓷器運進皇宮,保存於庫房中,有部分從未動用過,這種「庫貨」有的雖也有近三百年歷史,卻無使用特徵,是「老的新器」)。仿古作偽瓷器,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經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人工作舊,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有人為痕迹。

(6)與第5關相聯繫的是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蘭而不是泛青。

(7)造型、紋飾方面的一些特徵太強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這是因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模擬品的許多特徵,歷代好些作偽者均是研究、生產製作陶瓷的專家、內行。但因要想矇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徵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徵,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過激現象,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

(8)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蘊。

(9)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生硬,很不自然了。當然,歷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製,由於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的藝術韻味來,不能神似。

(10)款識書法無力,字體做作舒展不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個性。

袁述凡大師手繪作品釉下五彩鳳凰吉祥賞瓶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徵,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鑒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我們講的作偽陶瓷器的特徵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偽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現新象,不舊,這較易被人識破。於是,聰明的仿造者也總結出一些作舊的方法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也增加了收藏品鑒定的難度。

古陶瓷鑒定工作者針對仿造者的作舊方式,也總結出一些識破機關的方法來,如青花類瓷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輕擦器表,再用煙灰(最好是烤煙灰)塗擦,新瓷表面的光澤就會大大減弱,並現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煙黃色痕迹來。鑒定時如對此有懷疑,可用少許肥皂水或汽油輕擦,即可去掉,識破偽裝。

作土銹以偽造出土器物:有些新仿古瓷,為了賣個好價,被做得像是出土物的樣子,稱為作土銹,其方法一是在老土中摻蛋白,塗拍於新器之上,時間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銹斑痕;二是用古墓中的泥土再摻入一些銅粉,塗於器表,烘烤於700℃左右爐中,即可出現尼黃色斑點。這兩種方法所作出的銹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過這種斑痕太新、太過,形成不自然,仔細觀察比較即可識破。

作金絲鐵線:前面我們已經知道,釉的開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燒成時冷卻過程中膨脹係數不同而成,或無開片器物經久遠年代後釉面發牛變化而成。一般仿製者難以掌握燒成開片釉的技術,便用假的開片手段:在仿製瓷器已經燒成,開爐時趁器物溫度還很高,用含鹽的水往器身澆灑,便可生成開片釉。待器物冷卻後,先用墨染粗片紋,形成鐵線,再用茶水染細片,即成金絲。此種金絲鐵線器,用水沖洗,便現原行。

過去仿古作偽的瓷器不全是新燒,有將舊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價高,有款比無款價高),此種作偽方法名日舊坯新彩。除此而外,作偽方法還有復窯、提彩、脫釉、補釉、補缺、舊胎填花、新物舊款、舊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補彩、補畫等等。凡此種種,作偽雖然巧妙,終有不可掩飾的痕迹,若仔細揣摩,認真觀察,不輕易下結論,終會去偽存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瓷驛站 的精彩文章: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簡介
中國歷代古瓷傳世之美

TAG:陶瓷驛站 |

您可能感興趣

真假難辨的收藏圈,怎麼打假!
真假粉條的辨別!
南紅的膠質感才是辨別真假重要武器
分辨真假瓷器只需要四個技巧!
辨別真假的五大方法之收藏新寵密蠟!
極具收藏的青花瓷該如何分辨真假?專家:看印章
瓷器的真假特徵!
紅薯粉條真假難辨?教你5個辨別方法,真假粉條一眼識別,超實用
一瓶冷水就能辨別真假蜂蜜!簡單又方便!值得收藏
辨別化妝品真假的方法在這裡!有些「便宜」真的不要佔!
辨別化妝品真假的方法在這裡,有些「便宜」真的不要佔
收藏:這些瓷器真假難辨,沒有對比就沒有長進!
辨別真假劣質珍珠粉
真假難辨?其實還是收藏戈壁石的風險小!
辨別三棱核桃真假的方法,這樣買文玩核桃才可靠
那些真真假假的分手
怎樣分辨三七粉的真假
「食物相剋」的真真假假
最像狐狸的四種狗狗,最後一種真真假假難分辨!
這件看似尋常的作品,像得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