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浙江省博物館「漂海聞見」展,一個不得不說的展覽

浙江省博物館「漂海聞見」展,一個不得不說的展覽

浙博「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展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佳月眼中是一個不得不說的展覽。因此,哪怕遲到了半年,依然交出展評。

展覽以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的《漂海錄》為線索,探尋崔溥在中國江南的遊歷足跡,選取浩瀚歷史中的一個「意外」的小支點,一筆宕開,「以書為源,物隨其展」,完成了明代江南社會的驚鴻一瞥。展覽可圈可點處極多,然而遺憾處也有一些。

浙江省博物館「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展海報

明弘治元年(朝鮮成宗十九年,1488)正月,35歲的朝鮮儒士、弘文館副校理崔溥在濟州島執行公務,突獲父親去世的消息,隨即返鄉奔喪,卻遭遇海上風浪,漂海13天後,幾近絕望的崔溥一行在中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縣登岸,意外開啟了4個半月的中國之旅,從富庶的江南到繁華的京城,一應煙波風物,都載入他歸國後所撰寫的《漂海錄》中。

500多年後,2016年11月,由浙江省博物館與韓國國立濟州博物館共同籌備的展覽「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以《漂海錄》為線索,輔以中韓兩國26家博物館超過300件館藏文物,旨在探尋崔溥在中國江南的遊歷足跡,呈現15世紀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史。

崔溥是誰?他在中國經歷了什麼?這趟旅程折射出中國與朝鮮半島怎樣的文化交流?都在展覽中一一解答。

展廳入口,兩側掛有致辭、崔溥行跡圖、中韓歷史時期對照表等。

展覽入口即出現儒士身份的崔溥輪廓,引人去探尋這輪廓中的真實。標題所用「漂海聞見」四字,輯自韓國高麗大學校收藏的銅活字印本《漂海錄》,是存世《漂海錄》最早的印本。展覽選用綠色為主題色,設計師稱希望選取清新、溫和的環境色調,和筆者初臆的藍色(漂海)有別,但想來也更契合江南之色。

入口處的崔溥遊歷中國線路圖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崔溥與朝鮮」,並未急於讓觀眾加入崔溥的中國之行,而是解答了崔溥是誰。通過「15世紀的朝鮮」等展板配合當時儒學典籍、服飾等,揭示朝鮮王朝以儒學治國,衣冠禮樂,一遵華制。「朝鮮儒士崔溥」展板配合與崔溥生平相關的文物展現其淵博的儒學學識和卓越才能,以樸素展陳勾勒出崔溥25歲中進士第三名、29歲獲中文科乙科第一名、出任弘文館副校理(崔溥在中國登陸後於桃渚所接受審問,也提及上述履歷)、成為士林派中心人物,至晚年因士禍罹難的傳奇一生。

朝鮮時代的服飾、書籍

展板解釋了崔溥的儒士身份,並點出他的學識對漂海至中國後順利返鄉有巨大幫助。

1486年成宗頒賜給崔溥「文科重試乙科第一人」教旨,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藏。教旨為國王賜予大臣官職、官爵、謚號、土地等的告諭文書。

《錦南先生集》,共五卷,第二卷刊行於1725年,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藏。崔溥號錦南,任職弘文館時曾參與《東國通鑒》編纂工作,本卷即收錄崔溥《東國通鑒論》。

《海東歷代名家筆譜》,1926年刊行,韓國國立濟州博物館藏。中有傳崔溥書信筆跡,反映旅行中未能遵守時祭而遺憾苦悶。

《漂海錄》銅活字印本,朝鮮時期(1540年以前),韓國高麗大學校圖書館藏,是存世《漂海錄》中最早版本。

崔溥墓出土青銅碟及匙箸,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藏。成宗為牽制勛舊勢力,積極任用通過科舉入仕的士林派進行政治改革。燕山君即位後流放士林派官員,1504年更以生母尹妃遭貶為由掀起甲子士禍,崔溥被處斬,享年51歲,中宗上台後為崔溥平反。

第二單元「意外的中國之行」,展示了崔溥遭逢海難漂海至中國的始末,及在中國的遊歷線路。第一展區通過朝鮮時代濟州島出海相關文物及當時的喪服、腰牌等,輔以《漂海錄》的記錄,展現恪守儒家思想的崔溥為奔喪在「颲風怒號」的正月從濟州島出海,途中嚴格穿戴喪服守孝,遭遇海難,終在中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縣登岸獲救的故事,展廳中還播放描繪海難經歷的沙畫視頻。

本單元第二展區展現崔溥一行被驗明身份,由中國官員護送走陸路經寧波、紹興到杭州,再沿京杭大運河行水路到北京,成為明代第一位行經京杭大運河全程的朝鮮人。展覽別出心裁地通過大幅展板展現《漂海錄》對沿途的記述和這些地點的現今風貌,帶領觀眾遵循崔溥的足跡遊歷江南,並配以攝製組走訪後製作的視頻在展廳中播放,有些遺迹仍在,有些已湮滅無聞,古今對照,令人興嘆。展廳還設有展櫃陳列崔溥所經重要地點的代表性文物。

《出船記》,朝鮮時代後期,濟州大學校博物館藏。濟州當地人出航須得濟州牧使許可,相關信息記錄在案。

《漂海錄》對正月不宜出海的記述,配合朝鮮時代居喪所穿戴方笠、喪服,勾勒崔溥正月出海奔喪情事。

青銅馬牌,是朝鮮時代因公務出差的官員使用驛站驛馬的憑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漂海錄》載崔溥等人漂至中國海域曾遇海盜洗劫,崔溥以「印與馬牌,乃國之信,私無可用」請還,後至桃渚所接受盤問時,馬牌亦是證明崔溥身份的重要物證。

濟州島石人及表現崔溥漂海故事的沙畫視頻

《漂海錄》記述原文、行走路線及該地現今風貌

展廳中播放攝製組重走崔溥之路的紀錄片

《紹興府境全圖記》拓片,崔溥曾做細心記錄。展櫃中還放置桃渚城的城磚、《西湖紀勝圖冊》、《京杭里道圖》等,點出崔溥沿途標誌性地點。

第三單元是「江南風物」,轉過一間幽燈小室,柳暗花明,進入琳琅滿目的明代文物展廳。崔溥來到中國後,十分留意觀察各地不同的風物民情,由於明代外國使臣很少能到達長江以南,因此他對江南地區的記述更為細緻,大到都市格局,小到飲食起居、服飾、首飾、文人風尚。展覽展出了江浙多地出土明代文物,如嘉興王店李家墳明墓出土絲織服裝,常州武進王洛家族、江陰青陽鄒令人墓出土金銀首飾等,雖然今日只能通過墓中遺物管窺明代江南風貌,無法與崔溥所述完全對應,但精心挑選相關文物展出,也使展覽從個人視角上升到社會視角。

第二、三單元之間的過渡展廳,恍如穿越

第三單元展廳

蘇浙地區出土首飾

蘇浙地區出土首飾及銅鏡,對應展牆上的《漂海錄》原文

崔溥記錄了蘭亭、賀知章故居、三賢祠等文人遺迹,圖中展品為韓國濟州博物館藏明代《晚香堂蘇帖》及浙博藏宋代東陽《蘭亭序》石刻。

第四單元「大明與朝鮮的文化交流」,視野則從崔溥個人發散出去,放眼於兩國互使、文化藝術交流等,展出兩國使臣往來的繪畫、詩詞集、書籍、肖像畫、日用器具等,形而上的文化交融最終沉澱為一件件舊物。這其中仍可見崔溥的身影,如兩國使臣詩文唱和的《皇華集》作者之一明使張寧,《天使詞翰真跡》收錄墨跡的朝鮮使臣徐居正、明使祁順,崔溥途中都曾與中國官員談及,表現出中朝官員對兩國文化往來的熟稔,這些談話記載於《漂海錄》並在展板中列出。

第四單元展廳

描繪漢江上招待明朝使臣的《傳李上佐筆行幸圖》(左)、明朝踐行朝鮮使臣的《送朝天客歸國詩章圖》(右),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1450年《奉使朝鮮唱和詩卷》,為出使朝鮮的倪謙與朝鮮官員的唱和詩集,倪謙是詩賦外交的重要推動者,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天使詞翰真跡》,1476年,韓國京畿道博物館藏,朝鮮前期的徐居正與明朝使臣祁順的書跡冊頁,是兩國文化交流的典型實例物證。

明朝為朝鮮使臣繪製肖像畫,臨別作為禮物相贈,對朝鮮的肖像畫產生了影響。

明朝青花瓷與朝鮮的粉青砂器。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明朝傳入朝鮮的瓷器主要是白瓷、青瓷、青花瓷,朝鮮傳入明朝的則是白瓷和粉青砂器。

整個展覽構思精巧,脈絡明晰,觀之動人,也不乏遺憾。

首先,展覽標題名為「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打破了以往常見的時代、文明、城市等宏大敘事,而選取了浩瀚歷史中的一個「意外」的小支點,一筆宕開,「以書為源,物隨其展」,完成了明代江南社會的驚鴻一瞥,終至展現文化交流的大格局,這樣四兩撥千斤的構思可謂絕妙。

回顧近年來,以這一角度切入的展覽漸有聲色。如「鑒真和空海: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上海博物館2010,僅3件展品)、「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裡的霸國」(首都博物館2014,180餘件組展品)、「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收藏鑒藏文化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16,43件組展品)等,皆由個人入手演繹文化互動,而「漂海聞見」基於崔溥個人豐滿的魅力和閱歷,可稱其中佼佼者。

「公主的雅集」展覽海報

展覽雖涉及明朝與朝鮮兩個國家,兩國文物同展,卻並非不同文明對比展覽。因為朝鮮奉行明朝衣冠制度,以儒學治國,文化同源,文物互見便多會心之處。崔溥了解中國人文地理,對江南早已神往,可親歷畢竟和書本所得不同。於是,不了解明代風物的觀眾和誤闖入中國江南的崔溥一樣,藉由他的眼重歷了這個歷史的斷面,熟悉而陌生,趣意盎然,這一極強的代入感也十分絕妙。

但相比四個循序漸進的單元,展覽結尾略顯突兀,僅有明代石馬、《漂海錄》書影及全程途徑地點列表,並無結語。展覽從崔溥個人經歷發散開去,如果能夠用結語點題和升華,便能夠形成首尾相應的完整一環,使觀眾反思個人與歷史的關係,收放自如,而不至面對最後空蕩蕩的尾廳不知所措,悵然若失。

結尾展廳

展覽選取「江南段」加以闡釋,也可謂匠心獨運。「江南」是崔溥漂海聞見的一部分,5.4萬字的《漂海錄》記錄了從浙江台州府一路抵北京,又渡過鴨綠江回國的全程,崔溥在書末仍不忘大篇幅對比江南與江北(以揚子江為界)的風俗風物,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江南的推崇讚美,可見江南見聞是此行最重要的收穫。展覽選擇江南段為主題,既出於浙江省博現實條件制約的考慮,也有與學術研究熱點、重點問題相呼應的用意。

《漂海錄》中對江南江北的對比

只是,展覽並未展現江南全程,第二單元通過攝製組重走崔溥之路的方式,用展板展示崔溥自東南海隅到浙東運河的見聞和今貌,終於杭州。但自杭州,崔溥改走京杭大運河水路,一路歷蘇州、常州、鎮江,至揚子江,仍有8日江南行程,這段見聞卻未被重現,而僅以《京杭道里圖》一帶而過,也未對此處與「江南」的出入做出解釋。第三單元雖然從江陰、常州等博物館借展服飾文物,其地理標籤卻淹沒在展廳中,令筆者對「江南」的缺失略感遺憾。

第二單元結尾「京杭大運河」部分,展出明代《西湖全景圖》、《西湖紀勝圖冊》、清代《浙江海塘圖卷》、《京杭道里圖》(圖左),並未涉及這8日行程。展覽圖錄中卻有與這段風物相關的數件古代畫作和若干現今風貌照片。

最後,整個展覽通過崔溥之眼看中國,卻尚未窮極這種視角的特殊意義,即這些記述對中國文化的補充和反思。葛兆光先生在《想像異域》一書中提出,沒有「他者」,就無法了解「自我」。明清時期日本、朝鮮對中國的記述極多,近十多年才被作為「新史料」受到重視。這些「異域之眼」能注意到本地人習以為常而忽略的細節,也能引發出對「中國」自外向內的審視。我們如何通過崔溥,思考兩國文化的同源和互見,進而反觀並重新認識中國,將是這一小支點留給我們的更大課題。

朴元熇《崔溥漂海錄分析研究》(左)與葛兆光《想像異域》(右)目錄

全球博物館

開闊你的視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看展覽|紐約大都會「秦漢特展」
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鎖,花樣繁多,技藝高超
國家文物局決定:這64件國寶永久禁止出國展覽
聊城老照片博物館,記錄聊城上百年!

TAG:全球博物館 |

您可能感興趣

春節觀察:中國「年味兒」漂海外 春風送暖到全球
謝娜被嫌棄?漂海上沒人救,還有衣服也沒有選好,更是被劃三八線
泰國遊船傾覆最新視頻:風浪中,遊客穿救生衣漂海里等待救援
宜賓南溪2019年第一場漂海樓音樂會盛大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