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跑了?
走出去就是「跑路」嗎
姿勢很重要
富士康的老闆郭台銘這次恐怕真的「跑路」了。
今年年初,富士康搬遷美國的消息一度傳得沸沸揚揚,此事後來在郭台銘煞有介事地給廣州增城投資610億人民幣後,逐漸被人們遺忘。然而就在今年7月,故事發了戲劇性的轉變。
美國當地時間7月26日,美國白宮,郭台銘和特朗普雙雙現身。網上流傳的一張照片里,特朗普帶上了他一向喜愛的紅色領帶,嘴角上揚,表情舒展。一旁的郭台銘雖面帶笑意,但眼神中隱約透著一絲凝重和不確定。
就在這次會面後,富士康宣布將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星州格林菲爾德設立液晶顯示屏工廠,預計在美國創造13000個就業崗位。
「中國失去了100億美元的投資」,北京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剛給周刊君算了一筆帳,「相當於損失了2000多億人民幣的GDP產出。」
海南省今年上半年的GDP產值也就2000億出頭。
去年年底,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就去美國建廠了。其位於俄亥俄州的汽車玻璃製造單體工廠給當地帶去了2000個就業崗位,曹德旺因此被美國媒體熱情的稱為「受歡迎的存在」,他們甚至還使用了一個時髦的辭彙——「綠地投資」,用來形容那些在美國直接設立新廠帶來就業機會的中國企業。
一眾大佬身後,一些小廠也紛紛去海外尋找機會。這些中國老闆們為何紛紛「跑路」?
成本
國內輪胎企業一名高管稱,美國是一個令人垂涎的市場,這對中國企業很有吸引力。
「玻璃大王」曹德旺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製造企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其關於中國企業稅負過高的言論引發了一系列爭論。
同樣具有爭議性的還有中國企業的稅種。我國目前在征的稅收高達18種,除了企業所得稅,還有增值稅、印花稅、車船稅、城建稅等。這還不包括亂收費、亂罰款、亂攤牌,以及因通貨膨脹而增加的實際稅率。
除去稅負壓力,懸在中國企業頭頂上的壓力還有土地、物流、能源等成本。來自鳳凰國際智庫的資料顯示,「江南化纖」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投資辦廠,該企業測算比較了創辦相同規模企業的中美成本,並提供了部分成本構成對比表。土地成本,中國是美國的9倍;物流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倍;銀行借款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4倍;電力、天然氣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倍以上……
中國人力成本還是有比較優勢的。這一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實也即將成為歷史。同樣的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國也接近0.96美元。波士頓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估計,到2018 年,美國製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 2-3%。這點恐怕超出了很多中國人的想像。
「內憂」之外,還有「外患」。在特朗普的競選綱領中更多是打製造業的牌。他豪情壯志,誓要重奪世界製造主流地位。他祭出稅收改革方案,慷慨地大幅削減企業稅和個人稅。根據這一方案,企業稅稅率將從35%降至15%。
「這是一份非常好的方案,它會讓更多的美國人重返工作崗位。」特朗普拋出了減稅誘餌,正如前文所述,很快「大魚」就上鉤了。
對於將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僱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特朗普就沒有那麼和藹可親了。對於上述企業,特朗普將徵收高達35%的產品關稅。
「儘管特朗普的很多行為有點極端,但其大規模減稅的政策的確行之有效。」經濟學者馬光遠對周刊君表示。
布局
一個企業生長的土壤是什麼?是基礎設施、政策條件。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就像一頭大象,每天都需要吃掉大量食物。哪片土地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富士康就去哪裡。
現在的美國看上去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走出去未必豐衣足食,但留下來恐怕將緊衣縮食。
上海社科院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林建永對此付之一哂。「美國成本下降其實也有限。特朗普沒有多少優惠政策可以放,除了稅費還是稅費。」稅費背後是財政,隨著美國的財政赤字不斷上升,終會引發美元貶值。
林建永對周刊君指出,而且低端產業才在乎成本,高附加值產業受市場驅動明顯。簡單來說,就是哪裡有人買就在哪裡辦廠。
「曹德旺赴美建廠主要由市場驅動」,林建永說道,「他做的是產業鏈的正常布局」。
此前曹德旺表示,福耀玻璃2017年度的總投資預算為42億元人民幣,其中有三分之一將投向海外市場,目的地不止美國,還有德國和俄羅斯。
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美國人從前不但能造玻璃,而且造得很好。前些年全球玻璃行業產能過剩,PPG集團,這個在匹茲堡有100多年歷史的玻璃巨頭決定剝離這一業務,轉型為一家化工企業。曹德旺2014年赴美投資時,直接就收購了PPG的工廠。
「我只研究美國人需要什麼,他需要的東西會不會做。美國人需要又不會做,只能去外面買,我做的好,有這個機會就賣給你。」曹德旺對媒體說道。
許多赴美建廠的中國企業家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中國企業在美國或者歐洲建廠,首先是為了貼近市場,滿足客戶的需求,成本因素要排在第二位。」山東威達董秘宋戰友去年底對證券時報表示,因為公司的主要客戶在美國以及東歐,公司多年以來就有去美國建廠的打算。
富士康的「出走」也和產業布局脫不開干係。要知道,富士康是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商,大約有70%的iPhone生產訂單都由富士康負責。
富士康和蘋果緊密相連,蘋果又受制於特朗普的政策。特朗普一聲令下,讓蘋果將iPhone搬回美國生產,蘋果不能不從。富士康不得不緊緊抱著蘋果大腿,為其分擔壓力,才能從蘋果手裡贏得未來更多的訂單。難怪有人說,富士康去美國有順水人情和「政治獻媚」的意思。
「只要企業是基於市場驅動,或研發集聚驅動進行的產業鏈布局,都有助於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林建永認為,基於此,我們應平心靜氣地看待中國企業赴美建廠的現象。
風險
周刊君採訪的多位經濟學者均表示,特朗普經濟政策對中國的傷害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中國最大的危險仍是資本層面的危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此次據傳被排查的萬達、海航、復興、安邦等企業,都是近年來海外併購非常活躍的「明星企業」。這些企業在最近幾年,都進行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海外資產「買買買」。
以去年最活躍的「買家」海航為例,在排名前100的交易中,海航佔了4筆。其次是安邦、萬達和洛陽鉬業,分別有3筆。而從2006年至今,海航系已宣布的海外併購總規模近400億美元。通過查閱公開資料可以發現,海航系的大型併購案中,收購資金普遍來自金融機構的放款,是比較典型的槓桿收購。
巧合的是,中國企業「出海」併購之際,正是中國資本外流最嚴重之時,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一度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
「國內外資本一致看空人民幣,從而引發外匯儲備急劇下降。」林建永嚴厲指出,這種看空,也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現象,大量國內資本以海外投資的名義行轉移資產之實。這種轉移至少持續了5年之久。
中國監管機構已經責令銀行系統,對一些近年來積極從事海外收購的大企業進行評估,以了解「系統性風險」的情況。在剛結束不久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求嚴控風險點。商務部、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又再次重申對非理性海外併購的態度:要防範對外投資風險,遏制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五大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6月外匯儲備為30567.9億美元,連續第五個月上升。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在7月底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中國政府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中國「走出去」,這個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
走出去就是「跑路」嗎?姿勢很重要。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觸發金融風險前提下,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在全球化的錘鍊下將得到增強。
有的人是真「跑路」,更多人是去尋找一條更好的出路。
值班編輯:庄兼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一輛小眾車,車主兩行淚
※從國乒棄賽事件說起,最近重啟的這輪「體改」究竟想改什麼?
※創辦盛大的前首富陳天橋,現在正醉心於研究腦科學,因為他想知道「我是誰」
※新刊提前看 | 如何監管境外投資
※人活到了30歲,月薪還停留在20歲怎麼辦?
TAG:中國新聞周刊 |
※富士康「跑」了
※富士康將會「富」了誰?
※為什麼是富士康?
※富士康,牛在哪?
※富士康迎來「救星」:華為「不計前嫌」,給富士康送去大訂單!
※蘋果拖累了富士康,華為救了富士康,但郭台銘最終成全了余承東
※「要想奔小康,快進富士康」富士康老員工:誰信誰傻瓜
※小夥子受不了富士康,乾脆離職去藍翔技校進修!分配單位的時候,傻眼了!還是富士康!
※富士康脫離華為軌道,華為卻無所畏懼出新招,富士康這步棋走錯了
※富士康員工累不累?看看富士康食堂的伙食就知道了,難怪都想跳槽
※富士康的小助理,你們辛苦了!
※庫克連累郭台銘,華為卻救了富士康,到底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華為放棄富士康了?郭台銘又獲一大訂單,網友:讓人失望了
※蔡慎坤:富士康轉戰美國透露了什麼?
※富士康瘋狂「示愛」,引蘋果強烈不滿:「去富士康化」或已開啟?
※憑什麼拿華為阿里的食堂更富士康的比?
※富士康又給美國人「畫了張餅」?
※富士康師級宿舍是什麼樣?員級宿舍又如何?富士康小伙帶你去看
※富富富富富,富士康上市了!董事長卻說「只高興1秒」
※富士康為什麼不取消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