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普通本科到上海交大任教:讀了不好的大學並不丟人

從普通本科到上海交大任教:讀了不好的大學並不丟人

什麼書讓比爾·蓋茨斥資千萬!

本文內容來自作者科學網博客

哲學園鳴謝

By 秦逸人

小編:這是前幾日作者發布在科學網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在談到寫就此文的目的時,秦逸人說,「我覺得讀了不好的大學並不是丟人的事情,真正丟人的是不再繼續努力和進步。希望這篇文能夠給那些和我一樣出身不好的學弟們提供一些幫助。」

讀初中的時候,我英語老師 (也是我們班主任) 時常給我們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把後面的四個大字掛在黑板上方的前牆上。那時候這位老師很看中我,故我的英語是各科當中學的最好的。

後來讀高中,除了英語好,我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儘管那時候生物還不是高考課,但是在我們學校開展的全校生物學競賽中我獲得了一等獎。1998年參加高考,我僅考了一個一般的本科院校。

我哥哥的意思是讓我復讀考個重點大學,本來就是理科生,數理化也好,被錄取的大學和專業文科生都能上,理科生讀就太虧。而我父親說:「我年紀大了,好歹是個本科,不僅是我們祖上第一個大學生,也是我們祖傳的專業,讀出來子承父業,多好的事情啊」。

當時幼稚而又懵懂的我,還是聽了父親的話。後來呢,我長這麼大最為後悔的事情便在於此。

讀大學的前幾年我渾渾噩噩、濫竽充數,大多數時間在睡懶覺和自卑中 (因為高中時期成績比我差的好多同學復讀後上的大學都比我好) 度過,不僅成績倒數,且連掛2門必修課 (一門是組織學與胚胎學,一門是馬克思哲學原理)。

到了大四,我想改變自己,因為這個學校畢業的本科生就業去向最好縣中醫院 (還得走後門) 或者鄉鎮衛生院,我父親就在我們鄉鎮開診所,我讀了一場大學,如果再回到我們鄉鎮衛生院工作,豈不是和不上學跟著我父親干一樣嗎?

大四和大五我著手考研,異常地勤奮和吃苦,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學讀研究生,這也是我第一次離開本省到外地。

讀碩士的3年,我很勤奮且在思考將來人生規劃的問題,我馬上覺得我學的專業是個死角,因為屬於組織胚胎學教研室培養我,但專業又為中西醫結合基礎,本來我對生物學尤其細胞生物學和胚胎學很感興趣,這個專業讓我處在狹縫當中,中不中西不西。

到了研二的時候,我痛下決心要考出去學我喜歡的專業。2005年有一篇文章直接影響了我,那便是韓國科學家Woo Suk Hwang (Lee et al, 2005) 關於克隆狗的報道,那時候我最為迷戀的便是Nuclear transfer技術,當時我的目標是將來要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接下來便是考博選導師,很自然的,許多大學實驗室一聽我本科和專業根本不要我,於是我選擇了東北的一所醫科大學,非常感激這個導師當時沒有嫌棄我的出身,就讀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博士 (很巧的是該專業也是我大學被掛下的一門課程)。

讀博3年,是我最為刻苦和勤奮的時期。最吃苦的時候,睡在實驗室凌晨3點鐘起來做實驗,白天照樣工作,持續到晚上9點多睡覺。有時候能連續1周時間,那時候身體特棒,一點都不覺得累。

另外,我自己買了1台噴墨印表機,每天除了做實驗便列印幾十篇國際一流文獻去閱讀。通過閱讀大量關於Nuclear transfer的文獻,我找出了一個新的思路,相關數據我整理寫了一篇中文綜述,發表在了中科院生化所主辦的《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秦逸人等,2008),雖是一篇中文綜述,但我覺得是一篇非常不錯的文章,思路新穎,能夠提出一些在Nuclear transfer研究方面新的觀點。

讀博的時候,父親對我的支持非常大,可能是覺得當初沒有支持我復讀考好的大學的緣故吧,那時候父親額外補助3萬元支持我去買國際公認的F1代小鼠做實驗 。就在那種情況下,用了不到3年時間,發表了我的第一篇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研究內容主要為第一次用脂肪來源細胞獲得克隆胚胎 (Qin et al., 2009)。

博士畢業在即,我覺得自己的研究水平還需要更進一步提高,於是我選擇了在中科院某所做博士後。在做博後的3年,不僅繼續研究我博士期間的課題-這次是獲得了脂肪來源的克隆小鼠 (Qin et al., 2013, JMCB封面文章) 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 (Qin et al., 2015),而且也做了些拓展,探討了高效獲得脂肪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的方法及其治療下肢缺血的初步分子機制 (Qin et al. 2014)。

博後出站,到上海交大當了3年的基層青教,老闆是個千人,對我的學術成長和幫助很大,在那裡學習到了許多,最主要的是科研思路的提升,最大收穫是寫出了我的第一篇英文Review,這篇文章是在我閱讀了300多篇國際一流文獻的基礎上構思出來的,最後在參考文獻裡面應用了196篇,系統的講述了Patient-Derived Stem Cell Research for Monogenic Disorders,在2016年發表於國際專業學術期刊Stem cells雜誌上 (Qin et al, 2016)。按照這個Review的思路,我申請到了第一個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交大做完青教,我又回到中科院做研究。一路走來,覺得儘管我出身不好,當初基礎差,但是我一直都在不斷地學習和進取,古人云「勤能補拙」,雖然現在還沒有成才,但是我的夢想還在繼續。

故我始終認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算出身好的人,讀了名校後來不思進取,也會倒退 (不可否認在著名科學家隊伍里出身好的人佔據大多數)。而對於我們這些出身不好又想做科研的人,雖然不能像出身好的人那樣成功來的迅速 (因為出身好讀研讀博做博後的平台就高,能夠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出成果), 但只要努力也會有所收穫 (成為著名科學家的還是不少)。如果破罐子破摔,那肯定會越來越差,永遠會被人嘲笑和歧視。

本文內容來自作者科學網博客

不代表百度學術觀點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德里達:信仰和知識(上)
德里達:信仰和知識(中)
感知、性質與關係
論分析哲學運動的歷史特徵與現實意義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