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足口病不僅僅發病在手足口上 這些部位也可能發病 而且很嚴重

手足口病不僅僅發病在手足口上 這些部位也可能發病 而且很嚴重

最近流行的手足口病讓很多家長尤為擔心,為什麼家長會如此擔心呢?今天小編就給各位普及一下手足口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病症?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是以手、足、口出現水皰為特徵,多發病於5歲以下的兒童,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能夠自愈,但也有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但目前又缺乏有效治療手足口病的主要對症治療藥物,所以說很多家長會擔心。

手足口病的主要癥狀有以下幾點:

口痛、厭食

病毒感染後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後成小潰瘍,由於口腔疼痛,常流涎和拒食,所以患兒會出現厭食的情況。

低熱、腹痛

病毒感染3~5天後會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

手、足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

手足也會出現皮疹,在手足的背側面和手指(趾)背側緣、甲周圍、掌跖部,出現數目不定的水皰,待水皰破爛後,形成小潰瘍。

除手足口外,有的患兒的臀部及肛門附近、身體及四肢也可能出現水皰,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還有極個別兒童可能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並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但手足口病的預後一般都很好,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所以家長也不用過分的擔心。

如果不小心被感染上了手足口病除醫生開的葯要按時按頓服用外,還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照料。

病初時

因為口腔黏膜的潰爛,嘴疼的拒絕吃食物,所以主要以牛奶、豆漿、米湯、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可以選擇吸管吸食食物。

低燒減退時

嘴疼減輕,低燒減退時,飲食以泥糊狀食物為主,比如牛奶香蕉糊,因為牛奶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質,而香蕉易製成糊狀,同時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和果膠,能提供熱能、維生素,且潤腸通便。

手足口病恢復期

飲食量不需太多,營養要高,比如在雞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約十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呢?

一、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嬰幼兒洗手,不要讓嬰幼兒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嬰幼兒;

二、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三、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四、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嬰幼兒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晒衣被;

五、嬰幼兒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回家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幼兒園及小學等機構的預防措施:

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消毒的必備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一線 的精彩文章:

老人腳上這一變化多是身體疾病的信號,你注意到了嗎?
睡覺流口水竟是這些疾病的信號,再不注意就遲了
這些病夏天最容易治好 但一定要少吃三類食物
從便便顏色看身體健康狀況,不要急沖沖!
國內首個宮頸癌疫苗能注射了,關於宮頸癌疫苗你知道多少?

TAG:健康一線 |

您可能感興趣

手足口病危害不容小覷,這些發病特徵你知道嗎?
打了疫苗仍發病?預防手足口病應該這樣操作
人們都在嫌棄品種串串?它們的結合其實能夠減少發病幾率
胃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肺癌!這些意想不到的原因你可能正經歷著!
貓咪也有艾滋病,不傳染人狗還可能不發病,你會願意接受它們嗎
男子高血壓渾然不知,突然發病致偏癱!身體有這幾種不適要注意
現在孩子的常發病「手足口病」,主要變現在這三個方面!
牙周病可能誘發的嚴重疾病及發病因素有哪些?
刻不容緩!發病率僅次於流感,大家要格外注意這種病!
假性小三陽容易忽視 終身不發病 只是其中一種可能!
腦梗塞發病不是突然的,發病之前會有哪些蛛絲馬跡
腦溢血在發病之前,這些地方就能夠看出來
魚就得這麼吃,一周吃兩次,不僅能降低血管發病率,關鍵還能起到更好的明目效果!
青光眼致盲不可逆!這個壞習慣不改,你就是高危發病人群
原來這些因素都可致濕疹發病,看有你不知道的嗎
腦梗塞發病不是突然的,有哪些發病預兆呢
手足口病發病呈上升趨勢,現在又到流行季了
胃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再不注意這些因素,胃癌隨時找上門
小腸癌發病率並不高,身體出現這一癥狀,就要多留個心眼
口腔炎症可誘發糖尿病!專家提醒:這8項必不可少!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