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藏蒙漢合璧《七佛塔碑》

滿藏蒙漢合璧《七佛塔碑》

《七佛塔碑》位於北海北岸大西天(西天梵境)內,大慈真如寶殿北上坡院。

北海公園外景

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世班禪向乾隆帝進貢七佛番軸畫。皇帝對軸畫中人物不解,便問章嘉活佛。活佛根據梵漢經典,解其為七佛。帝遂將佛種族、姓名、神足、執事弟子,佛子以及父母姓名等分別刻在七塊石碑上,並御制《七佛塔碑記》,成八面塔碑,其拓片藏於國家圖書館。

七佛塔碑記

六世班禪額爾德尼·洛桑巴丹益希(1738-1780),生於後藏南木林宗扎西則谿(xi)卡,乾隆五年(1740)八月被七世達賴等認定為五世班禪的轉世靈通,次年六月在扎什倫布寺日光殿舉行坐床典禮。乾隆帝於三十年(1765)一月四日下旨冊封六世班禪。

六世班禪像

扎什倫布寺一角

為八世達賴授比丘戒,六世班禪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月初七赴布達拉宮。三月十日「獲悉皇太后去世,供祭布達拉宮佛塔,誦經超度亡靈。經駐藏大臣同意,派堪布饒強巴聶攜帶書札、禮品進京敬獻皇帝。」禮品中應有七佛唐卡。

布達拉宮外景

乾隆帝接收六世班禪敬獻唐卡後不解其中佛像,遂請教了章嘉活佛。此章嘉活佛為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1717-1786),又名章嘉·意希丹貝准美貝桑布,誕生於甘肅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康熙五十八年(1719)被認定為二世章嘉活佛的轉世。雍正二年(1724)進京,在雍正帝安排下,跟隨土觀活佛學習藏傳佛教,並受命與皇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等皇子一同讀書多年。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帝正式封章嘉·若必多吉為「灌頂普善廣慧大國師」。乾隆帝即位後,下令將掌管京城喇嘛事物的大印交給章嘉·若必多吉,封他為掌印喇嘛。乾隆十六年(1751)賜「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之印。

章嘉·若必多吉銅像

乾隆帝如此信任章嘉活佛,一方面是因為皇帝與活佛多年的同窗之誼,另一方面則更多是因為活佛本身對佛法的深悟,對佛像繪塑與鑒定的擅長。其典型例子即早在乾隆十二年(1747)時,三世章嘉活佛奉命編纂《喇嘛神像集》,即《三百佛像圖》。

三百佛像圖

《七佛塔碑》七面為七佛頌。七佛依碑記上順序,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孫佛、第五拘那牟尼、第六迦葉佛、第七釋迦牟尼佛。每一尊佛從左至右均用藏、滿、蒙、漢四種文字偈頌。碑文正北面為《七佛塔碑記》,從左至右分別以滿、漢、藏、蒙古文介紹立此碑緣起以及佛名、種姓、父母、住地、弟子稱呼等。

毗婆尸佛頌

尸棄佛頌

毗舍浮佛頌

拘留孫佛頌

拘那牟尼頌

迦葉佛頌

釋迦牟尼佛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元天曆刻本《唐書》
宋刻二家注本《史記》
宋撫州公使庫刻遞修本《春秋經傳集解》
藏書「五得」
新權威主義不合乎中國:以袁世凱為例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