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官印鑒賞: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金王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其統治中國北方長達百年之久,金代官印作為金王朝各級官員行使職權的憑證,其發展歷程伴隨有金一代國祚興衰。
粗略梳理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金代立國初期(金太祖收國元年至海陵王正隆元年,1115~1156年),因戰爭頻仍,官印頒造不及,職官一度沿用繳獲的宋、遼官印,是為宋遼官印雜用時期。
副統之印
印面規格邊長6.6、通高4.175厘米,方形、陽文、方鈕、篆書,印紐及印身存多處砂眼坑窪,可見未曾打磨。邊面刻楷書體「貞祐五年(1217年)八月 副統之印」,鑿刻刀痕明顯,字體歪斜,應為倉促間刻就。鈕頂刻「上」字。此印即為金末都統司副官之印。
招撫使印
印面規格邊長8、通高5.9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背面、邊面無字。《後漢書·賈琮傳》載:「琮即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傜役。」招撫司,即招安民眾使之歸附之官署。此印為金代某地招撫司長官印。
招撫副使之印
印面規格邊長6.9、通高4.2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背面、邊面無字。《金史》志第三十六載:「皇統五年(1145年),以古官曰『牧』、曰『長』,各有總名,今庶官不分類為名,於文移不便。遂定京府尹牧、留守、知州、縣令、詳穩、群牧為『長官』,同知、簽院、副使、少尹、通判、丞曰『佐貳官』」此印為金代某地招撫司副官印。
萬戶所印
印面規格長5.75、寬5.65、通高4.7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帶雙孔,篆書,印邊四面未有絲毫打磨痕迹,表面突兀不平,工藝粗糙。背刻楷書體「貞祐五年(1217年)中都路經略使司造」,鈕頂刻「上」字。《金史》列傳第四十七 言明:元帥之下就是萬戶。五十人稱為一謀克,四謀克為一千戶,五千戶才能被稱為一萬戶。此印為金末某路萬戶所之官署印。
萬戶之印
印面規格邊長5.28、通高4.2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印邊與印背砂眼數量眾多,表面凹凸不平。邊面刻楷書體「萬戶印」;印背刻楷書體「大定四年(1164年)二月 □□部造」鈕頂刻「上」字。《金史》志第二十五載:「......天輔五年(1121年)......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由此可見,萬戶實為金初高級武官,此印為其所執印信。
金代中期(海陵、世宗時,1156~1189年)官印大多為「禮部更造」和少府監頒造,印背刻款多作「內少府」,以大定年間頒造者為最多。此時官印鑄造較精,外觀光滑平整。鈕形多為長方板狀(橛鈕),鈕頂有標示方向的「上字」,印背一般刻上楷書年號及頒造機構,印台側面多刻楷書印文或契丹文,印文布局規矩整齊,篆體乾淨利落。這一時期官印是為金官印之典範。
提控所印
印面規格邊長6.5、通高5.0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 背面、邊面無字,鈕頂刻「上」字。「提控」即提轄、控制。金代文武官職中均設此職、尤以武官為多。《金史》中多有記載。《金史》本紀第十五載:「......提控李元與宋人戰,屢捷,多所俘獲。......甲寅,海州經略使報提控韓璧敗宋人於鹽倉。......夏人犯龕谷,提控夾谷瑞及其副趙防擊走之。」《金史》志第八載:「(泰和)六年(1206年)......於是遂定製,凡漕河所經之地,州府官銜內皆帶『提控漕河事』,......」
行尚書戶兵部之印
印面規格長6.7、寬6.79、通高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邊面刻楷書體「行尚書戶兵部之印」鈕頂刻「上」字,款識筆劃纖細。《金史》列傳第十五載:「......詔『諸州郡軍旅之事,決于帥府。民訟錢穀,行台尚書省治之』。」行尚書台係為尚書台於地方之派出機構,循尚書台體例,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主持地方民事,此印即為此機構所屬戶部兵部合署官署印。
規措副使之印
印面規格長6.85、寬6.6、通高3.857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印背,印身砂眼凹凸處甚多。邊面分別刻楷書體「天興元年(1232年)四月行部造」、「規指副使之印」。《金史》志第三十六載:「......規措官,正七品。掌灌溉民田。」規措官是為掌農田水利之官,此印即為金末某地規措副官官印。
元帥都監之印
印面規格邊長10.1、通高6.1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背面、邊面無字,鈕頂刻「上」字。《金史》志第三十六 載:「都元帥府。掌征討之事,兵罷則省。天會二年(1124年),伐宋始置。泰和八年(1208年),復改為樞密院。......左都監一員,從三品。右都監一員,從三品。」由此可見,金初,元帥都監屬都元帥府,金末改隸樞密院,為從三品武官,此官印為其所佩帶。
後期(1190~1234年)金王朝政局動蕩,官印頒造處於失控,除尚書禮部外,中央及地方官府也自行頒造印。這些官印大多粗製濫造,頒造機構名稱雜亂,甚至有的史志無載。印背或印邊刻款漸少或沒有,鈕頂也多不刻「上」字標示倒正,印文拙劣死板。
山東東路按察司差委火字型大小印
印面規格長5、寬5.024、通高4.9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印身表面比較光滑,是為經打磨而成。背刻楷書體「大安元年(1209年)八月禮部造」,邊面刻楷書體:「山東東路按察司差委火字型大小印」。《金史》志第三十八載:「本提刑司,......承安四年(1199年)改按察司,貞祐三年(1215年)罷,止委監察採訪。」差委,委派,派遣之意。此印系金末山東東路監察部門派出官員官印。
山東東西路統軍判官印
印面規格長6.5、寬6.3、通高5.8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背左刻楷書體「山東行六部造」,右刻楷書體「貞祐二年(1214年)十月□」,鈕頂刻「上」字,筆劃纖細。《金史》志第三十八載:「統軍司河南、山西、陝西,益都......判官一員,從五品。紀綱庶務,簽判司事。大定九年(1169年)置」。此印為金代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判官官印。
鏁家都缽謀克之印
印面規格長5.875、寬6.145、通高6.025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印身存幾處明顯砂眼,印身經打磨較為光滑,背刻楷書體「大定九年(1169年)八月少府監造」,左右分別刻楷書體「鏁家都缽謀克之印」、「系梅里猛安下」,鈕頂刻「上」字,筆劃纖細。猛安謀克,系金代兵民合一的基層政權組織。
義軍副使之印
印面規格邊長7.4、通高5.6厘米,方形、陽文、橛鈕、篆書,背面、邊面無字。蒙金戰爭期間,義軍係為各地興起的抗蒙民間軍事團體,服從金代官方的組織與安排,此印為金末某義軍副官之印。
這些金代印章從形制、工藝及印文層面上,符合金代官印的一般性特徵,具備鮮明的時代痕迹,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其次,作為歷代輾轉流傳下來的實用信物,其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諸如金代官制、地理沿革和社會生活等諸多內容,其較之史籍更為直接而真實,不僅可以同史籍所載內容互相映證,亦起到了查缺補漏之作用,進而有利於人們加深對金代歷史的理解。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中國有嘻哈》,東方瓷器也有freestyle!
※三生三世精妙絕倫,玻璃藝術堪稱當代陶瓷!
※北京故宮博物院精品——威德吉祥天母唐卡
※道教令牌有幾種?如何使用你可知曉?電視劇里的道士們演的到底對不對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是真的,原來半兩錢可以入葯!
TAG:文藏 |
※在中國古代,官印上沒有照片,為何卻沒人偽造官印去當官呢?
※戰國古璽及漢代官印對比欣賞
※關於古代的官印你了解多少,給大家介紹一下
※歷代官印識別指南
※漢代官印鑒賞,篆書印文筆法端莊,結構疏朗
※身體哪幾個部位有痣,命代官印,不是當官就是發大財!
※悠小魚說書 第九十六篇 金代官印 元帥都監之印 印蛻
※唐僧通關文牒上的官印有個竟然是假的?它與如來相關?
※玄妙八字:官殺與財官印論命口訣,官殺與財官印吉凶論!
※哈爾濱老人撿到金代官印,專家說填補了歷史空白,要求上交卻被拒
※八字印食篇,印綬通根逢財發逢官則貴,官印無刃無殺官居高位而清
※局無財官印的八字,如何構成合祿格?
※官印被盜,這位宰相深諳官場之道,只喝酒取樂,官印自己回來了
※漢代精品官印欣賞(附釋文)
※沒有財官印的人也有發達之日?這就是八字外格的魅力
※他的八字雖「官印相生」,但卻難當官
※官印相生的女人,能有坐享其成之福氣
※八字中財官印俱全,就都是富貴之人嗎?
※有官星,財不損印,財官印齊的好命
※清朝官印隱藏七件事,還引出了春節假期,知道時間的人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