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評測:2塊電腦遊戲主板

評測:2塊電腦遊戲主板


註:文章編譯自anandtech, 如有錯誤請指正


今年年初,英特爾針對 Kaby Lake 處理器發布了 Z270/H270 晶元組,緊接著市面上就湧現了一大批基於這些晶元組的主板,數量多得眼花繚亂,不可能一一地對它們進行評測,況且英特爾應該會在若干季度內,再次發布新的晶元組以及新的處理器。所以這篇文章主要評測 2 款價格適中的產品,這樣的產品無論是在經驗豐富的超頻愛好者中,還是在鐵杆的遊戲玩家、狂熱的硬體發燒友等人群中,都是頗受歡迎的。

這篇文章評測的 2 款主板分別是華碩 Prime Z270-A、技嘉 Z270X-Ultra Gaming,售價均低於 170 美金,但都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配置,接下來你會看到對這兩款主板的功能特點、主要區別、性能參數的詳細分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和舊款 Z170 晶元組主板相比,新款 Z270 晶元組主板主要有 3 個改進:多了 4 條 PCIe 通道,可能會有新的音頻和網路控制器,新增對英特爾 Optane Memory 技術的支持。由此可見,Z270 和 Z170 大同小異,不過新增的 4 條 PCIe 通道有時候還是挺有用的,它相當於增加了一個目前頗為流行的 M.2 介面,如果你想安裝多個 M.2 硬碟,Z270 無疑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升級。很多基於 Z170 的主板往往存在「用 X 介面,就要停用 Y 介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在 Z270 上將得到明顯的緩解。同時因為採用英特爾 Optane(傲騰)技術,Z270 主板也擁有了「智能緩存」的能力,即把 Optane 硬碟當作一個緩存器來用,以此提升文件的讀取能力,不過 Optane 硬碟暫時還沒上市。


為了提高消費者的升級動力,除了以上 3 個改進,第三方主板廠商還會在 Z270 晶元組的基礎參數上,各自增加一些新功能新特性,以拉開和舊款產品的距離。


值得一說的是,Z270 晶元組還給 USB 介面的命名規則帶來了一些變化。我們熟悉的速率為 5Gbps 的 USB 3.0 介面現在被稱作「USB 3.1 Gen 1」,而速率為 10Gbps 的 USB 3.1 介面被稱為 「USB 3.1 Gen 2」。幾個月前發布的微星主板 Z270 SLI Plus 就已經採用這種叫法了,現在看來,不止微星,其他廠商也開始遵循這種新的命名規則,並據此修改網站、用戶手冊上的產品信息。所以大家要注意,並非所有 USB 3.1 都是 10Gbps 速率。



華碩Prime Z270-A:概覽




這款主板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華碩的設計師希望把 Prime Z270-A 打造成一款既實用又好看,既具備獨特功能,又要讓價格保持在 170 美金之內的產品,這涉及到諸多方面的考慮,包括電源分配、音頻、存儲、DRAM、網路、軟體等等。


關於存儲,第一眼看過去你就會發現,Prime Z270-A 配置了 2 個 M.2 PCIe 3.0 x4 插槽,其中一個支持最長 110mm 的 M.2 硬碟,另外還配置了一共 6 個 SATA 6Gb/s 的連接埠(下圖右下方灰色方塊)。沒有原生的 U.2 介面,不過 U.2 硬碟可以通過轉換器接在 M.2 插槽上。第一個 M.2 插槽和其他所有 PCIe 設備不共享帶寬,它支持 SATA 模式和 PCIE 模式,所以你可以在這裡插入一個 SATA M.2 硬碟,但是這樣做會自動停用 6 個 SATA 介面中的一個。第二個 M.2 插槽和 2 個 SATA 介面共享帶寬,如果連接一個  PCIe ×4 M.2 硬碟,6 個 SATA 介面中有 2 個會被停用。華碩的工程師其實可以讓第二個 M.2 介面和 PCIe x16(最大 x4 模式)共享帶寬,不過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希望把速率更快的 PCIe x16(最大 x4 模式)留給其他需要更高帶寬的 PCIe 設備使用,工程師寧願犧牲 2 個 SATA 介面。


至於音頻方面,華碩對這塊主板所採用的 Realtek ALC S1220A(或稱作 ALC1220A)音頻編解碼晶元頗是自豪,還投入了很多精力對此進行推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ALC1220A 和 ALC1220 其實是一樣的,多出來的字母后綴 A 表示這塊晶元是由 Realtek 聯合華碩一起開發的,相當於華碩的定製版。具體地說就是在 ALC1220 的基礎上刪除了那些華碩不需要的無關功能,例如反正現在 DAC 驅動的設備已經越來越少了,所以刪除了顯得沒必要的 I2S 輸出功能。ALC1220 音頻編解碼晶元本身並不獨特,因為很多基於 Z270 晶元組的主板都在用,包括接下來要說的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主板,不過加了後綴的 ALC1220A 的確是華碩這塊主板獨有的,華碩的工程師花了很多精力,以挖掘這塊晶元的潛力。


此外,華碩 Prime Z270-A 採用了英特爾提供的頗為流行的  I219-V Gigabit LAN 網路控制器,採用 ASMedia 提供的 ASM2142 USB 3.1 控制器,該控制器包含 2 個 USB 3.1 Gen 2 介面(一個 Type-A,一個 Type-C),後側面板還有 4 個 USB 3.1 Gen 1 介面,主板內部還有 2 個 USB 3.1 Gen 1 介面以及 6 個 USB 2.0 介面。Prime Z270-A 還配置了一個 5 針的雷電介面,一個 TPM 插座。




技嘉Z270X-Ultra Gaming:概覽



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主板是 Z170X-Ultra Gaming 的延續,擁有幾乎一樣的功能特性,定了差不多一樣的價格。該主板最顯著的特性之一是,它帶有 1 個 U.2 介面、2 個 SATA Experss 介面,至於  M.2 PCIe 3.0 x4 插槽則只有一個,支持最長 110mm 的 SSD,最後還有 6 個 SATA 6Gb/s 介面。無論是 M.2 還是 U.2 介面,與其他設備都「不」共享帶寬,不過每用一個 SATA Experss 介面,就自動停用 2 個 SATA 介面。



帶寬共享這件事兒,還發生在 PCIe 插槽上。前 2 個 PCIe x16 插槽的規格很常見,如果只插入一張顯卡,第一個 PCIe x16 插槽運行在 x16 模式下,如果在兩個插槽插入 2 張顯卡,則它們共享帶寬,都運行在 x8 模式下。第三個 PCIe x16 插槽的帶寬來自晶元組,在任何情況都只能運行在 x4 的模式下,它還會和另外 2 個 PCIe x1 插槽共享帶寬,如果這兩個 PCIe x1 插槽被使用,第三個 PCIe x16 不會被停用,但會被限制在 x1 模式下運行。


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直接使用 Realtek 提供的 ALC1220 音頻編解碼晶元,網路控制器和華碩一樣,使用英特爾 I219-V Gigabit LAN 晶元,作為一款定位大眾化的遊戲主板,這 2 個組件都是很好的選擇。ASMedia 提供的 ASM2142 控制器包括了 2 個 USB 3.1 Gen 2 介面(一個 Type-A,一個 Type-C),英特爾 Z270 晶元組本身提供 8 個 USB 3.1 Gen 1 介面(其中 4 個在後側面板,4 個在主板內部),另外還有 2 個 USB 2.0 位於主板背面,主板內部還有 2 個接頭可擴展至 4 個 USB 2.0 介面。技嘉的工程師還在這塊主板內部安裝了 TPM 插座和雷電接頭。




華碩 Prime Z270-A:功能特性




華碩這塊主板似乎是針對大多數高級用戶、遊戲玩家、超頻愛好者而設計的,既有實用性的功能特性,也支持很酷的 RGB 燈光,還提供了豐富的定製選項。不過為了保證價格的競爭力,華碩的工程師放棄了一些目前主流用戶都不會感興趣的功能特性,例如現在普及率還很低的 SATA EXpress 以及 U.2 介面,他們努力的方向是,把賣點做得更有賣點。






裝箱清單:


驅動程序和應用程序 DVD 光碟、用戶手冊、後置 I/O 擋板、3 條黑色的 SATA 6Gb/ s 排線(2條直線,1條帶有90度介面)、CPU 安裝工具、Q-connector 接線工具、橋接連線器。



從包裝清單來看華碩並不大方,不過考慮到它的價格也可以理解。用戶手冊詳細說明了主板的參數、安裝方法,還有 BIOS 的設置說明等等,掃描封面上的二維碼可以打開一個頗為詳細的 DIY 圖文流程說明。CPU 安裝工具其實就是一個塑料套,為的是避免用手直接觸摸到 CPU。Q-connector 是一個簡單但實用的接線工具,用戶可以先在機箱外面把線介面,然後一併轉移到機箱裡面。SATA 有 3 條,這是一個不常見數量,不過剛好可以分別接一個 SSDHDDODD。




從外觀分析主板


前面就說過了,華碩的設計師要保證  Z270-A 是一塊既實用又好看的主板,所以介面、接頭都要經過精心布置。於是你會看到他們把大部分內部接頭都統一布局在主板底部的位置,把 SATA 介面放在主板右下角,不過有兩個例外,在底部稍上一點的位置,剛好跨過了第 3 條 PCIe x16 插槽,還有一個雷電接頭、一個 USB 2.0 接頭。


主板右下角還有一個叫 EZ XMP 的實體開關,這是一個有趣的設計,它允許用戶無需進入 BIOS 界面,且無論在何種 BIOS 設置下,強制內存激活 XMP(英特爾 Extreme Memory Profile),從而增強內存條的速度和性能。前兩條 PCIe x16 插槽嵌入了一個加固用的金屬框架,避免因外力過大而受損,金屬框架也暗示著用戶這兩條插槽更適合插入體積、重量都更大的 GPU 卡片,第三條 PCIe x16 插槽以及所有內存插槽都沒有這樣的金屬框架。


關於外觀,華碩有一些做的不好的地方。作為一塊內置 RGB LED 燈光的主板,主板的著色以中性為宜,設計應保持簡潔,這樣才能更好地搭配多彩的 LED 燈光。黑色和白色都算是中性顏色,但是黑白混在一起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再加上散落其中的銀色金屬光澤,視覺效果變得更是糟糕了。背部 I/O 介面周圍的白色塑料外殼,非但顯得沒必要,反而讓主板顯得更複雜,即使 LED 燈條布置得很好,亮度足夠高,沒有死角,不過對部分用戶來說,這種設計還是有點不切實際。。




兩條主要的 PCIe x16 插槽沒有緊挨在一起,中間有足夠的間隔,如果這裡裝有 2 個大體積設備例如 2 張獨立顯卡,這種設計無疑有利於它們散熱。第三條全尺寸 PCIe 插槽最多只能運行在 x4 模式下,加上它並沒有金屬框架支撐,意味著設計者期望用戶把它用於 GPU 之外的部件,例如 PCIe SSD,或者 RAID 控制器。安裝在第三條 PCIe 插槽的 SSD 硬碟,可以和另外兩個安裝在 M.2 插槽的 SSD 一起,按照英特爾快速存儲技術(RST)設置硬碟陣列,因為這三個插槽的通道都來自晶元組。


主板中部的 M.2 插槽剛好位於第一條 PCIe x16 插槽上方,支持最長 80mm 的 SSD 硬碟。這條插槽和 2 個 SATA 介面共享帶寬,如果安裝 PCIe x4 硬碟,這兩個 SATA 會被停用。另一條 M.2 插槽剛好位於主板晶元組下方,支持最長 110mm 的設備,在這裡插入 SATA SSD 硬碟會導致其中一個 SATA 介面被停用,如果接 PCIe SSD 則不會有任何影響。



華碩在這塊主板上安裝了 5 個風扇插座,其中 2 個是為 CPU 準備的(一個主力風扇,一個輔助風扇),位於 CPU 和內存插槽之間。另外還有 3 個機箱風扇插槽,一個位於主板右上角附近,2 個位於主板中間偏左的位置,這兩個是緊挨著的,注意它們都屬於 High AMP 插座,主要是為高性能風扇或液冷裝置準備的。主板底部沒有風扇接頭。


對部分用戶來說主板背面的介面可能不夠完美,因為這裡連一個 USB 2.0 介面都沒有,而且頂部還有一塊留空的區域,有點浪費。這裡一共有 3 個視頻傳輸介面,包括 1 個 DVI-D 介面,一個 DisplayPor 1.2 介面,一個 HDMI 1.4b 介面。HDMI 介面支持的解析度最高可達 60Hz @ 2560 x 1600 或者 24Hz @ 4096 x 2160,DisplayPort 1.2 最高支持 60Hz @ 4096 x 2304。這裡還有由 ASMedia ASM2142 控制器提供的一個 USB 3.1 Type-C 介面、一個 USB 3.1 Type-A 介面,另外還有 4 個 USB 3.1 Gen 1 介面(藍色),5 個 3.5 毫米音頻介面,1 個光纖音頻輸出埠,一個老式 PS/2 介面,一個網線介面。



主板晶元組上的散熱板稍微有點太厚,當然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散熱片和晶元組/VRM 貼合得非常好。除非超頻得太厲害,通常情況下這塊散熱板遠遠夠用了。



華碩給主板上大部分零部件重新打了標籤,所以有一些零部件不太容易辨認。那些黑色聚合物電容器(那些小小的圓柱體)只能認出一部分,這部分應該是 Nichicon FPCAP 公司的產品。不過也有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零部件,位於主板左下角的那幾個電容器,外面清晰的標註著 Nichicon,很明顯它們就是 Nichicon 公司提供的產品。值得一說的是,這幾個音頻電容器就緊挨著音頻編解碼晶元,整塊音頻相關的電路都位於主板左下角,目的是為了和其他零部件隔開,以盡量降低信號干擾。



VRM 電壓調節模塊採用 10 相(8+2)設計,給 1151 CPU 提供所需的 4 種不同的輸入電壓(核心、I/O、圖形、系統)。DIGI + VRM 數字供電控制器(下圖中間那個有點獨立的小小正方形)是華碩獨有的,所以也是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啦。另外 4C06B、4C09B 晶體管(下圖左上方那 6 個小長方形)均來自 ON Semiconductor,它們普遍應用於華碩近期新出的主板。






華碩 Prime Z270-A:BIOS、軟體




BIOS


和現在的大部分高端主板一樣,華碩 Prime Z270-A 也採用了帶有圖形界面,支持滑鼠操控,支持多語言的 UEFI BIOS 可延伸固件界面,它用起來更直觀,也更簡單。


它默認的設置模式叫 「EZ Mode」,該模式展示了一些很基礎但頗為重要的系統數據,該模式提供的調節選項都簡單易懂,更複雜的調節選項都隱藏在其他界面了。舉個例子,關於內存的設置,用戶在這裡只能找到 X.M.P 的開啟/停用選項,如果要對內存進行更多更高級的設置,就要從目前的 EZ Mode 切換至 BIOS 的高級模式。


屏幕右上方有一個叫「EZ System Tuning」的板塊,允許用戶從內置的 4 套 BIOS 設置之間進行一鍵切換,這 4 套設置包括一般、安靜、省電、性能,所以即使是小白也不用糾結各種複雜的配置,只需根據他們的需求,在這裡一鍵切換即可。


用戶還能在這裡對風扇進行調整,話說主板上的感測器可能有點過於樂觀了,如下圖所示,BIOS 顯示的主板溫度為 27 攝氏度,竟然和當時的室溫一樣。



如果你想查看更豐富的 BIOS 設置選項,可以點擊上圖底部倒數第二個按鈕進入 Advanced Mode。高級模式只有 8 個欄目,第一眼看上去很是簡單直觀,事實上一點都不,因為每一個欄目都隱藏著複雜得多的設置選項。


第一個欄目叫「我的最愛」,默認展示了多個和性能、省電、快速啟動相關的常用選項,用戶還可以把其他一些他們常用的設置選項收藏在這裡,方便後續反覆使用。第二個欄目叫「主菜單」,這是用戶進入高級模式後首先看到的畫面,主要顯示系統的信息概要,還能設置系統日期、時間、語言等。倒數第二個「工具」欄目包含了一些基礎應用,例如一個允許用戶通過 U 盤升級 BIOS 的「EZ Flash 3」小工具,一個用於恢復 SSD 硬碟性能的低級格式化應用「Secure Erase」,它將不可逆轉地摧毀 SSD 上的所有數據。「退出」菜單很簡單,可以顧名思義。所有其他所有複雜的設置選項,都隱藏在另外 4 個菜單中 。



打開 Ai Tweaker 欄目,你會看到一個很長的項目列表,而且很多都是子菜單,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用戶恐怕都有點喘不過氣來吧。用戶可以在這裡更改內存的 XMP 配置,修改 BCLK 和 RAM 頻率值,調節 CPU 核心時鐘比,以及最重要的,管理與設置 CPU 電力。這裡還提供了自動超頻的設置選項。


如前文所述,Ai Tweaker 欄目下還有不少包含更多項目的子菜單。第一個子菜單叫「DRAM timing control」,裡面有數十個選項用於調節內存時序,打開這裡的二級子菜單,你還能找到更多設置選項。大部分需要手動調節 RAM 時序的用戶,其實只需要關注其中最主要的 3 個設置選項,其他選項都是給超級超頻發燒友準備的,普通用戶估計用不著。第二個子菜單叫「External Digi+ Power Control」,用於對華碩的 Digi+ VRM 數字供電控制器進行調節,包括調整電壓、頻率、電流等。第三個子菜單叫「Internal CPU Power Management」,只有 Intel SpeedStep、Turbo Mode 兩個項目,主要用來管理和設置 CPU 電力。還有一個叫「Tweakeer"s Paradise」的子菜單,可以理解為「定製者天堂」,它包含了一些調節晶元組電壓、頻率的高級選項。最後一個子菜單叫做「DRAM REF 電壓控制」,顧名思義,這裡包含了一些用來控制電壓的選項。



說完 Ai Tweaker,我們再看看第四個欄目,即 Advanced 欄目。這裡面也包含很多子菜單,每一個子菜單都有很多針對主板特定功能的調節項目。某些子菜單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理解,不過當你打開之後,你會看到一大波設置選項。



Monitor 菜單也差不多,看起來簡單,打開之後才發現其實挺複雜的。





軟體


需要小心的是,光碟里提供的軟體並不適合每一位用戶,甚至會讓部分用戶感到討厭。華碩為了推廣谷歌和諾頓的軟體,似乎做得有點過分了,因為他們把這些並非必需的軟體展示在明顯更重要的「驅動」列表中,不細看的用戶可能會中招,華碩應該把這些軟體挪到「工具」這個列表中。安裝的過程中,你還會看到這些軟體的廣告彈窗。





華碩的軟體包主要有 2 個:AI Suite 3、AURA。前者包含了幾乎所有、關於主板的可調節選項,後者主要用來調節 RGB 燈光。除了這兩款軟體,其他都是一些簡單的小工具,例如 CPU-Z 就是我們熟悉的 CPU 檢測工具,不過軟體界面被打上了華碩的 logo。



因為包含了許多調節項目,AI Suite 3 的首頁就展示了相當豐富的信息,UI 界面看起來頗為複雜。界面主要分為上下 2 部分,下方的區域固定展示多種感測器讀數,例如 CPU 的頻率、電壓、溫度,還有風扇的轉速等,點擊該區域右側的小齒輪會展示每一個主板感測器的設置選項。



點擊上方區域左邊的按鈕會調出一個側菜單,側菜單的每一個欄目都隱藏著許多設置項目,BIOS 的大部分設置選項都可以在這些欄目找到,這意味著用戶不用專門進入 BIOS 界面就可以更改 BIOS 參數。



AURA 是一款頗為靈活的軟體,可以對主板內置的 RGB LED 燈或者外接的 LED 燈條(燈條要單獨購買)進行單獨設置,AURA 預設了多種燈光效果,用戶可以在預設值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調整,但是不能自行創建新的燈光效果。



音頻控制軟體容易讓人困惑,因為華碩提供了 2 套這樣的軟體包,它們的功能重疊了。其中一個叫 Realtek HD 音頻管理器,裡面就有 DTS 相關的設置選項,另一個軟體就叫 DTS。這兩個軟體整合在一起或許更好一些。






技嘉 Z270X-Ultra Gaming:功能特性




和大部分主板廠商相比,技嘉的做法有點特別,因為 Z270X-Ultra Gaming 這款主板所採用的一些功能特性,通常只會出現在一些售價更高的產品上,這些功能包括一個原生 U.2 PCIe ×4 介面,一個 SATA Express 介面,兩個介面都是給硬碟用的介面,在售價低於 170 美金且主要面向遊戲玩家的主板上,它們並不常見。技嘉這款主板使用 Realtek ALC1220 音頻編解碼晶元,以及 Intel I219-V 網路控制器,在主流的遊戲主板中,這兩個元件都相當不錯且廣受歡迎。



和上一代產品 Z170X Ultra Gaming 相比,Z270X-Ultra Gaming 的主要改變是:增加了對 RGB 燈光的支持,包括內置的 LED,也包括一個為外置 RGBW LED 燈準備的插座。為了保持價格的競爭力,在增加了以上功能特性之後,技嘉的工程師在其他方面做了一些妥協,稍後會說到。






裝詳清單:


驅動程序光碟、用戶手冊、後方 I/O 設備擋板鐵片、4 條黑色 SATA 線纜(2條直的,2條帶90度介面)、G connector、硬體安裝指南



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的配件直接簡單,包括一份用戶說明書,一份基礎但用多國語言說明的安裝指南,一個帶有驅動程序和其他軟體包的 DVD 光碟,一個常規的 I/O 後擋板,4 條 SATA 線纜,以及 1 個方便用戶一次性接線用的 G connector 小工具,類似於前面提到的話說 Q connector。奇怪的是,技嘉並沒有提供 SLI 橋接連接器,因為大多數遊戲主板都配送這樣的小工具。





從外觀分析主板


和華碩的主板一樣,技嘉的工程師也嘗試把這塊主板設計得既實用又好看,第一眼看上去,他們做得相當成功。幾乎所有內部接頭、介面都位於 PCB 底部邊緣,和這些介面相連的線纜可以在這裡統一集結,避免在主板上交叉亂入。2 個 USB 3.0 接頭被明智地安置在 ATX 電源插座旁邊(即主板右側邊緣偏上的位置),所以較厚的 USB 3.0 線纜可以沿著 ATX 或 PCIe 電源線接過來。雷電介面剛好位於 SATA Express 介面的上方(下圖右下角邊緣)。技嘉這塊主板並沒有 COM 介面。


兩條 PCIe 3.0 x16 插槽、所有內存條插槽都加上了金屬支架,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安裝或拆卸相關零部件時,過大的用力造成對主板的破壞。第三條全尺寸 PCIe x16 插槽(最多只能運行在 x4 模式下)木有採用金屬支架,暗示著用戶最好把那些較輕的設備裝在這裡。另外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也沒有板載電源/重置開關。


從外觀上看,這塊主板幾乎全黑,只有插槽的金屬支架、CPU 插座、音頻編解碼晶元等少數部件散發出銀色光澤,甚至連晶元組上方的散熱片、I/O 介面的外殼都是黑色的,上面只是簡單地印著白色的技嘉 logo。總體上說,這種設計簡潔大方,中性的黑色也更適合搭配多彩的 RGB 燈光效果。



正如前文所述,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把大部分內部接頭放在主板底部邊緣,這其中包括一個風扇插座,位於右下角稍偏左的位置,另一個風扇插座可以在 ATX 電源介面(主板右上側)附近找到,還有 2 個位於 CPU 底座及內存條插槽之間,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風扇插頭位於主板左上角,很容易忽略,因為它隱藏在 I/O 外殼和 12V 電源介面之間。技嘉官方表示所有風扇插座都可提供大電流,意味著它們支持任何類型的散熱設備(包括風扇或液冷裝置),並支持通過更改 PWM、電壓值調整風扇轉速。


技嘉在兩條 PCIe 3.0 x16 插槽之間留下了足夠寬的距離,有利於安裝在這裡的兩張高端 GPU 顯卡更好地散熱。主板只配置了 1 條 M.2 插槽,它就位於 CPU 插座下方,這意味著給 CPU 用的大型散熱裝置很可能會把安裝在這裡的 M.2 設備給擋住,比如每次安裝或拆卸 M.2 SSD 恐怕都要先拆下這塊散熱裝置,有點麻煩。M.2 介面支持最長 110mm 的固態硬碟(22110類型),支持 SATA 和 PCIe,安裝 PCIe SSD 不會對其他設備帶來影響,而安裝 SATA SSD 就要停用一個 SATA 介面(一共有 6 個 SATA 3.0 介面)。


U.2 插座位於主板右下角附近(該元件印有 U.2 標誌),最多可以工作在 PCIe 3.0 x4 的模式下。它和其他所有設備都不共享帶寬,作為對比,第三條全尺寸 PCIe 插槽則可能會共享帶寬:在 x1 模式下不會對任何設備造成干擾,在 x4 模式下工作會停用兩個 PCIe x1 插槽。兩個 SATA Express 介面緊挨著 U.2 介面,剛好位於其上方,如果你用不上 SATA Express 介面,也可以把它當作 4 個普通 SATA 來用。



後側 I/O 面板顏色豐富,最上方包括一個 PS/2 介面、2 個黃色 USB 3.1 Gen 1 USB 介面,它們被套在了一起。視頻介面包括一個 DVI-D,一個 HDMI 1.4a,分別支持最高 60Hz @ 1920x1200、24Hz @ 4096x2160 的解析度,需要注意的是,這個 DVI-D 介面不支持 DVI 轉 D-Sub 適配器。這裡還有一個紅色 USB 3.1 Gen 2 (Type A)  介面,一個黑色 Type-C USB 3.1 Gen 2,兩個藍色 USB 3.1 Gen 1 介面,位於藍色 USB 旁邊的是 HDMI 介面。網線介面、2 個黑色 USB 2.0 介面共享一個金屬外殼。最後還剩下是一個光纖音頻輸出插座,5 個 3.5 毫米音頻介面。



拆下晶元組的散熱片,你會發現它和晶元的接觸非常糟糕,雖然這些晶元組基本上不需要散熱,不過這樣子還是會影響主板的壽命、限制主板的超頻能力。作為對比,位於 CPU 插座上方的 VRM 控制器與其散熱片的接觸就好多了,不過這個散熱片採用了塑料材質的夾子以及繃緊的彈簧,這種組合缺乏吸引力。



主板上的所有電容器似乎都是由 Nippon Chemi-Con 提供的。位於主板左下角、音頻晶元周圍的那些小小的金色電容器沒有沒有被重新著色,保留著清晰可見的品牌標籤。至於那些黑色的電容器,頂部的形狀和 Nippon Chemi-Con 看起來一摸一樣,在那些位於主板邊緣、體積更大的黑色電容器上,你甚至還能找到 Nippon Chemi-Con 的 logo。



技嘉 Z270X Ultra Gaming 的 VRM 電壓調節模塊採用 7 相設計(4+3),這是支持超頻的主板所需要的最低相數量。VRM 控制器來自 Intersil 公司,型號為 95866。型號為 4C06N、4C10N 的晶體管由 ON Semiconductor 提供。總的來說,這種設計可以滿足多數普通用戶的需求,也能支持輕度超頻,但是它並不適用於劇烈超頻,恐怕無法滿足專業超頻愛好者的需求。其實技嘉對於這類消費者,準備了其他主板產品。





技嘉 Z270X-Ultra Gaming:BIOS、軟體




BIOS


和其他所有新款主板一樣,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也採用帶圖形界面的 UEFI BIOS。進入 BIOS 默認顯示界面就是清晰直觀的「簡單模式」。該模式不難理解,在這裡用戶只能更改啟動順序,為內存開啟或關閉 X.M.P 模式,開啟英特爾快速存儲技術(IRS),當然還可以在一些預設的 BIOS 模式之間進行切換。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選項和功能,需從簡單模式進入「經典模式」。



經典模式揭示了這塊主板的一切潛力和選項,主要分為 6 個主要欄目。第一個欄目叫 M.I.T,是整個 BIOS 最複雜的欄目,因為它包含了所有頻率、內存、電壓相關的設置項目,M.I.T 下面還包括 5 個主要的子菜單,子菜單下面還有一些二級子菜單。


比如「高級頻率設置」這個子菜單,它允許用戶調整 CPU 和內存的頻率、時鐘比、 FCLK 等。奇怪的是,這裡還有一個供用戶可以手動調節 CPU 時鐘比的選項,還有一個叫「CPU Upgrade」的選項,這兩個選項功能是一樣的。區別在於「CPU Upgrade」是一道選擇題,點擊它會展示一個下拉菜單,展示 CPU 所有可調節的頻率,可設定的選項會依 CPU 而不同,可能是為那些不懂 CPU 時鐘比乘以基頻是什麼鬼的用戶準備的。另外內存最大倍頻為 41.33(4133 MHz)。



點開「Advanced CPU Core Settings」菜單,估計會把大部分老玩家給嚇到,這裡針對 CPU 的每一方面,都展示了許多與頻率、電源有關的設置選項,包括設定 CPU 的功耗極限、是否開啟以及如何使用 Turbo Boost 技術等等。默認情況下,這塊主板把第一個 CPU 核心的加速比率設置為 x45,其他核心加速比率設定為 x44。



高級內存管理子菜單,默認展示那些最基礎的設置選項,包括內存參考頻率、內存倍頻,內存啟動模式,內存性能增強,以及簡單的電壓設置。不過如果把內存時序模式從自動更改為手動,這裡的 4 個基礎內存時序選項將會出現在「memory sub timngs」這個子菜單中,該子菜單允許用戶真對每一通道內存進行單獨設置。如果你把內存時序模式從自動更改為高級手動,可調整的時序選項將會增加至 42 個。



高級電壓設置菜單裡面還有 4 個子菜單,分別叫高級電源設置、CPU 核心電壓控制、晶元組電壓控制,以及 DRAM 電壓控制。每一個子菜單都針對不同的部件提供了豐富的調節選項。另一個叫 PC 健康的子菜單只提供數據監測功能,即展示主板最基本的電壓數據,甚至連 PCH 電壓數據都沒有。



Smart Fan 5 更像是一個應用而不是一個子菜單,它給用戶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圖形界面,讓用戶方便地對連接至主板插座的風扇進行監控和設定。關於風扇轉速,這裡提供了 4 個設置選項,分別為普通、安靜、全速,還有一個手動控制模式,允許用戶在曲線圖內調整每一個風扇的轉速。



除了 M.I.T 這個欄目,其他欄目都比較基礎。「系統信息」欄目主要顯示主板型號以及 BIOS  版本等基礎信息,唯一可調整的選項就是語言。「BIOS功能設定」可以設置開機設備順序、是否在開機畫面顯示技嘉 logo 、滑鼠移動速度、設定密碼等等,「集成外設」可用於建立磁碟陣列,管理外置存儲設備等等。最後「省電功能設定」菜單包括電源管理相關的選項,以及如何睡眠/喚醒相關的選項。




軟體


除了必要的驅動程序,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提供的 DVD 光碟還提供了一些來自谷歌的軟體。有一個叫「Xpress Install」的安裝模式,允許系統一站式自動安裝用戶選定的所有軟體或驅動,並自動重啟,無需用戶干預。「應用軟體」這個欄目可以用來安裝技嘉應用中心,或反病毒軟體,或者用戶也可以在應用中心中選擇安裝哪些具體的應用。



打開應用中心,你會看到很多應用圖標,大部分應用都很簡單,複雜一些的軟體主要有 4 款:3D OSD、EasyTune、Smart Keyboard、RGB Fusion。




其中 3D OSD 的作用是,讓用戶只需通過一個快捷鍵把系統信息展示在屏幕上,或者在玩遊戲時快速展示系統信息。可以展示的信息相當豐富,甚至包括了 VBIOS 版本號。如果你喜歡監控某個零部件的溫度,關心你的遊戲幀率,又或者需要把驅動版本號顯示在遊戲截圖上,3D OSD 應該很適合你。信息中的字體大小、顏色、位置都允許用戶進行設置,它還允許用戶設置打開某些指定遊戲時,自動運行該軟體。


RGB Fusion 用於調節主板內置或外置的 RGB 燈光效果,默認情況下內置的 RGB 顏色和外置的 RGB 顏色是同步的,不過用戶也可以對它們進行單獨設置。RGB Fusion 預設了較為豐富的燈光效果,其中部分選項允許用戶手動調整。



EasyTune 是一款讓用戶進入操作系統後,調整 BIOS 設置的軟體,不用專門進入 BIOS 設置界面,操作起來相對更 Easy,可謂名副其實。它提供的設置選項並沒有 BIOS 界面那麼豐富,不過這些選項是大部分超頻用戶都會用到的選項。



Smart Keyboard 這款軟體允許用戶自定義 F1-F12 的功能,遊戲玩家可能會喜歡這款應用,有點可惜的是它不允許用戶自定義除 F1-F12 之外的按鍵。


最奇怪的功能叫「color temperature」,或者「藍光殺手」,它的作用是降低 LED 顯示屏的藍光,以降低你的眼睛壓力,緩解你眼睛的疲勞。但是問題在於,它會嚴重改變系統的顏色配置,導致整個屏幕顏色變暖。啟用最大設置值,整塊屏幕都會變成橙色,應該沒人會喜歡這樣的效果,即使調整為最低值,它也會改變顯示器的顏色輸出效果。


另一個功能叫「智能時間鎖」,它允許用戶限制周末和工作日的電腦使用時間,如果你想讓電腦在你的孩子玩遊戲時強制自動關機,這個功能很適合你。




測試環境




現在的新款主板越來越多地使用 MultiCore Enhancement、Acceleration、Turbo 這樣的技術,這種技術會帶來幾種效果。其中一個效果是,在默認設置下產生更好的跑分結果(如果用戶的目的是超頻,沒太大的必要),代價是更容易發熱。另一種效果是實質上的自動超頻,這剛好違背了用戶的需求。不過我們的測試原則是開箱即用,僅僅安裝了最新的 BIOS,開啟了 XMP,所以可能會受到 MultiCore Enhancement、Acceleration、Turbo 這種技術的影響。所有風險最終是由主板廠商承擔的,事實上每一個製造商都要對它們生產的每一件產品承擔這種或那種風險,想一下 C-state 設置、USB 等級、DPC 延遲、顯示等級等等。上述提到的技術其實也是一種風險,即使你沒有任何超頻的打算,一些主板依然會自動調整你那顆新買回來的處理器運行頻率,這是裝機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作為參考,兩塊主板都默認開啟了 MultiCore Enhancement,對於華碩 Prime Z270-A,BIOS 版本號是 0604,對於技嘉 Z270X-Ultra G,BIOS 版本號是 F6。





系統性能


沒有兩塊一模一樣的主板。表面上看,它們應該都擁有相同的性能,只是在功能上有所區別,其實並非如此。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它們的能耗表現,此外還有 USB 傳輸速度,音頻的質量(主要取決於音頻編解碼晶元),POST 時間以及延遲等。這個板塊測試 2 塊主板在以上一個方面的表現。


1、能耗


測試能耗的方法是,使用一塊 MSI GTX 770 Lightning GPU,把 Corsair AX1200i 電源和測試儀器連接起來。用以測試的這個電源設備屬於白金等級,在 230-240V 的電壓水平下,測試結果為 ~75% 效率 > 50W,或者 90%+ 效率 @ 250W,說明即使插入多塊 GPU 都沒啥問題。這種能耗讀數允許我們在高能耗情況下,對比 UEFI 和主板驅動的部件之間的電源管理情況,以及常見的由於轉換效率造成的 PSU 損失。這些數據都是實際場景下,消費者可能面對的實際數據。


以下數值都是越小越好:





令人意外的是,兩塊主板的能耗情況差異明顯。作為一款基於 Z270 晶元組的主板,且系統都採用了最新的第七代 Kaby Lake 處理器,華碩 Prime Z270-A 能耗相對較高,不過根本原因其實在於主板上的 LED 燈光系統,因為一旦關閉 LED 燈光,能耗會有差不多 10 瓦的下降。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的能耗更大,是圖表 4 款產品中能耗最大的主板。即使 LED 燈關閉,能耗也明顯高於其他三塊主板,不過並沒有發現溫度異常的零部件,所以我們可以猜測這不是因為效率損失而導致的高能耗,問題可能出在軟體或 BIOS 電源管理上。


2、Non UEFI POST Time


在操作系統完成初始化之前,不同的主板都有不同的 POST 時序,POST 時序通常取決於主板本身,而 POST 啟動時間取決於主板上的控制器。這次測試使用一個秒錶測試 POST 啟動時間,即從按下電源鍵,到 windows 操作系統開始啟動之間的這段時間。之所以不統計 windows 系統的啟動時間,是因為這段時間受系統具體功能影響很大。



兩塊主板的默認啟動時間都比較短,華碩 12.6 秒,技嘉 13.4 秒。如果開啟快速啟動選項,華碩剛好用了 10 秒,然而對 Z270X-Ultra Gaming 而言,效果和其他技嘉主板一樣,該選項不僅不會降低啟動時間,反而明顯增加了啟動時間。


3、Rightmark Audio Analyzer 6.2.5


Rightmark:AA  可以衡量一個系統的音頻性能表現,測試時還能降低其他電子元件對音頻組件的干擾。在本次測試中,用一條只有 6 英寸長的兩端都是 3.5 毫米高品質插頭,連接主板上的 3.5 毫米輸出、輸入埠,然後把操作系統聲音調整到 100%,接著在 192kHz, 24-bit 的環境下,運行 Rightmark 默認的測試套件。操作系統的輸出和輸入都調整為 192 kHz/24-bit,輸入音量調整到 RMAA 檢測結果達到最高時的值。本次測試主要對比主板上的音頻編解碼晶元的動態範圍,以及總諧波失真+噪音。




兩塊主板都採用了 Realtek ALC1220 音頻編解碼器,所以理論上都具備出色的音頻性能。技嘉的測試結果相當優秀,比它的上一代產品 Z170 主板好很多,動態範圍達到 104.2 dB(A),而 THD+Noise 達到 -88.1dB(A)。華碩這塊主板的性能甚至表現更好,比絕大部分主板自帶的音頻編解碼器的性能都要好。


4、USB 備份


該項測試的方法是,把一堆文件從 SSD 複製到 USB 介面的硬碟上,然後用 DiskBench 記錄所需要的時間。用來測試的文件體積達 1.52GB,文件數量為 2867 個,涉及 320 個文件夾,其中的 95% 都是來自常規的網頁小體積文件,剩下 5% 的文件(占 90% 的文件體積)都是 30 秒的 HD 視頻。此外還通過一款名為 MaxCPU 的軟體讓 CPU 其中一個線程滿負荷工作,這樣做可以讓內部所有通道全速運行,總體性能因此提高 15%,


測試用的 USB 硬碟為雙 mSATA USB 3.1 Type-C 設備,應該能讓 USB 3.0 和 USB 3.1 全速運行。



兩塊主板的 ASMedia 2142 控制器表現驚人,文件複製時間分別為 3.3秒、3.4秒。如果把測試硬碟連接到主板上的 USB 3.1 Gen 1 介面,複製時間延長到 5.6 及 5.7 秒,受制於 USB 3.1 Gen 1 的理論最高速度,這樣的時間是可以理解的。


5、DPC 延遲


DPC 延遲是 windows 操作系統用來處理中斷服務的一種方式,總的來說就是,系統會把所有中斷服務按照優先等級進行排序,重要的中斷會被優先處理,而不重要的請求例如音頻相關的請求會被延後處理。所以如果音頻設備請求數據,它就可能要先等等,等到它的請求被處理了,聲音才會恢復。


DPC 延遲檢測器,主要衡量從驅動調用到處理 DPC 之間的這段時間,時間越短表示聲音處理得越好,延遲越小,測試結果以微妙表示。



對待 DPC 延遲華碩通常都很較真,Prime Z270-A 這塊主板也不例外,它最大的測試結果只有 43 微秒。技嘉通常不擅長控制 DPC 延遲,不過  Z270X-Ultra Gaming 這塊主板表現尚好,最高延遲只有 161 毫秒。通常來說,如果高於 200 微秒就不妥了。




CPU 性能測試


對於這項測試,BIOS 設置保持為默認狀態,內存為 JEDEC (DDR4-2133 C15),這樣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哪塊主板默認開啟了 MCT( MultiCore Turbo)。


1、視頻格式轉換 -  Handbrake v0.9.9


Handbrake 是一款視頻格式轉換工具,最初用於把 DVD ISO 和 Video CD 轉換為更流行的視頻格式。測試素材是一個 2h20 640x266 的 DVD 視頻片段,以及一個 10 分鐘的解析度為 3840x4320 動畫片,把它們都轉換為 x264 格式的 mp4 視頻。測試結果以每秒鐘處理多少幀表示,數字越高越好。




2、壓縮 - WinRAR 5.0.1


壓縮 320 個文件夾中的 2867 個文件,總體積為 1.52GB,其中的 95% 都是常見的網頁小體積文件,另外的 5%(占 90% 的文件體積)都是 30 秒的 720p 短視頻。



3、渲染 - POV-Ray 3.7


POV-RAY 是 Persistence of Vision Ray Tracer 的簡稱,是一款用來進行光線跟蹤的免費軟體,這是一個純粹的渲染工具,而不是建模工具。新版 POV-RAY 包含了 一個很方便的跑分功能,它可以把所有運算進程帶進一種高負荷狀態。這個工具可以測試內存在不同 CPU 頻率下的穩定性。如果成功通過測試,說明 CPU 中的 IMC 在這種 CPU 頻率下足夠穩定。在高端平台下,該項測試需要 2-3 分鐘的運行時間。



4、Synthetic - 7-Zip 9.2


7-Zip 是一款廣受歡迎的開源軟體,它可以把一大波小文件打包為一個整體,以方便後續進行處理和轉移,7-Zip 也內置了一個基準測試。





遊戲性能


FCLK 的設置可能會對遊戲產生很大影響。默認情況下,CPU 和 PCIe 之間的通訊緩衝為 800 MHz,雖然英特爾說是 1000 MHz,不過這是受到了英特爾固件的制約。所以即使大部分主板都受制於這個固件,但我們不確定主板廠商是否都默認把這個值設置為 1000MHz,不同廠商可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廠商不同的 BIOS 版本可能也不一樣。所以,因為這個測試是基於主板的默認設置進行的,所以測試結果可能只會在一段時間內有效,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 GPU 性能上的一些有趣的差異。


1、阿提拉:全面戰爭


這是一款策略遊戲,故事的主線是玩家操控遊戲中的領袖嘗試征服世界。這款遊戲可以同時在一個畫面上渲染數百數千個單元,每一個單元的動作都各不相同,對顯卡是一個重要的考驗。


對於低端顯卡,在 720p、高性能設置下進行測試,然後統計平均幀率。對於中端和高端顯卡,在 1080p、高質量設置下進行測試。兩種情況下,都開啟無限制的顯卡內存,並在遊戲中使用  in-game scripted benchmark。




2、GRID: Autosport


圖形測試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測試一些來自 Codemasters 公司以及基於 EGO 引擎的遊戲,GRID: Autosport  就是這樣一款遊戲。


GRID 的基準測試模式相當靈活,這次使用短程紅牛環賽道進行測試,一共有 12 輛車,跑 2 圈。測試中的主角車輛最後開動,不過速度相當快,通常第二或第三到達終點。對於低端顯卡,在中等設置水平 1080p 解析度下進行測試,對於中端和高端顯卡,在 1080p 最高設置水平下進行測試,同時記錄平均幀率、最低幀率。






結     論




雖然華碩 Prime Z270-A、技嘉 Z270X-Ultra Gaming 這兩款主板價格相似,定位相似,甚至配置了類似的子系統,不過它們實現的方法卻明顯不同。


華碩堅持採用那些高普及率的技術,所以加入了 2 個 M.2 PCIe x4 插槽,如果還不夠用,還有 PCIe x16 (x4) 也可以為高速存儲設備提供介面。對大多數遊戲愛好者而言,同時提供 2 個 M.2 PCIe ×4 以及 6 個 SATA Express 介面應該足夠了,甚至供大於求。


而技嘉似乎更看重介面的多樣性以及介面性能,除了一個 M.2 插槽,還加入了一個原生 U.2 PCIe x4 插槽,以及一個 SATA Express 插槽,後兩者和其他設備都不共享帶寬,M.2 使用 SATA SSD 才會停用一個 SATA 介面,用 PCIe SSD 則無影響。第三個全尺寸 PCIe 插槽可以再額外支持一個高性能存儲設備,不過使用它會停用 2 個 PCIe x1 插槽,但這並不會降低系統能安裝的最大硬碟數量。


兩個主板的主要子系統都一樣。例如都採用 ASMedia 2142 USB 控制器,它提供了 Type-A 和 Type-C USB 3.1 Gen 2 各一個。再比如都採用了 Intel I219-V  網路晶元,都採用 RJ45 網路介面。音頻編解碼晶元用的也是同一款,即 Realtek ALC1220。以上這些子系統都擁有不錯的性能,其中 ALC1220 對於遊戲主板來說,真的相當好了。華碩在音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結果就是華碩這塊主板擁有比絕大多數主板更好的音頻表現,當然技嘉也並沒有落後太多,畢竟晶元大同小異。至於 CPU 和遊戲性能,兩款主板都沒啥問題,而且表現接近,它們默認都開啟了多核睿頻。



技嘉充分發揮了 USB 控制器的能力,一共提供了 8 個 USB 3.1 Gen 1 介面,其中 4 個在主板內部,4 個在主板背面,此外還有 6 個 USB. 2.0/1.0 介面,其中 4 個在內部,2 個在背面板。至於華碩,它有 6 個 USB 3.2 Gen 1 介面,2 內 4 外,另外還有 6 個 USB 2.0/1.0 介面,都在主板內,因為 USB 3 理論上向下兼容,所以通常來說,這不是什麼問題,只會在特定情況下才會有兼容性問題。


關於外觀設計、好不好看,這是一個主觀性問題,不過如果你考慮上 RGB 燈光效果,技嘉的設計應該略勝一籌。它帶有一個 RGBW/-UV 接頭,既支持普通的 RGB 燈條,也支持 RGBW 燈條(帶有更多白色 LED 燈),還支持 RGB/UV 燈條(帶有更多 UV LED 燈),而華碩的接頭只支持 RGB 的燈條。另外華碩的燈光控制軟體 AURA,其靈活性似乎也比不上技嘉的 Fusion。



如果單純考慮它們的產品質量,兩塊主板無疑都能勝任它們的工作,技嘉可能提供了一點點心理上的優勢,因為它採用的 Nippon Chemi-Con 電容器比華碩採用的 Nichicon FPCAP 電容器更受歡迎。兩個電容器都由一流廠商生產,使用壽命應該可以輕鬆超過 10 年,遠遠大於電腦的其他部件。另外兩塊主板都提供了 3 年的保修期限,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兩款主板的產品質量勢均力敵。


不過華碩 Prime Z270-A 有一個明顯的優勢,用於給 CPU 供電的 VRM 模塊,華碩的方案優於技嘉,所以對於超頻愛好者而言,華碩 Prime Z270-A 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技嘉把賭注押在還沒普及開來的 U.2 和 SATA Express 技術上,可能適合那些未來許久不升級系統的用戶。


註:文章編譯自 anandtech


看科技視頻,就看

科技微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微訊 的精彩文章:

每一代 iPod
特斯拉 Model 3:更多圖片
拍照,iPhone領先安卓好幾年?
蘋果泄漏 iPhone 8 一大波信息
你現在,還隱身嗎?

TAG:科技微訊 |

您可能感興趣

小米遊戲筆記本電腦評測
聯想P8平板電腦評測
主板電池怎麼放電?電腦主板電池放電的方法
電腦主板型號怎麼查看 檢測電腦主板型號的常見方法
佔領客廳的選擇-微星 海皇戟3 台式電腦主機測評
手把手教你裝電腦:主板的挑選與主流型號
4000元組裝能「遊戲直播」的電腦分享:入門級主播電腦!
電腦導購之主板
高端電腦:豪友求助電腦配置,8000元的電腦主機推薦!
雲電腦的遊戲專版,格來雲遊戲讓你手機玩電腦遊戲
華碩GM501遊戲筆記本電腦評測
小米遊戲筆記本電腦簡評
微星GS65輕薄遊戲筆記本電腦評測
如何查看電腦主板是幾項供電的?電腦主板供電相數基礎知識科普
像電腦一樣操作的電視盒:智酷萬核客廳一體機評測
遊戲筆記本電腦哪家強?測評神舟精盾G97E,這電腦配置行不?
解釋:一套白色的遊戲電腦主機
堅果R1評測:次世代全面屏+驍龍845,還能升級為電腦主機?
小霸王Z+新遊戲電腦搶先評測
來看看最新的電腦產品,台北電腦展2019精彩內容集錦——上篇 數碼電腦裝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