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清曉上高台,秋風今日來

清曉上高台,秋風今日來

立秋,是每年8月7日或8日。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到:「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著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在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後五日,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再過五日,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在古代,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後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凄切。

立秋,又稱七月節。春為生,熟為秋,熟為輕,所以秋為輕盈展翅,由此才稱秋高氣爽。春花秋月,花為溫馨,為繁;月為清寒,為簡;由此秋夜明,秋風白,才有碧水秋素。而秋明空曠,野色浩無主,也才秋波橫流,秋爽媚人,秋懷難耐。

農曆七月,初秋,正是"七月流火"之時,"火"其實是指火星的位置從中天西降,意味著暑退秋至。這個火星是古人所說蒼龍七宿中的心宿。《爾雅》稱七月為"相月",這個"相",是天氣相助的"相",天氣相助而萬物長成。除此之外,七月還被稱為"蘭月",澤蘭七月開瑩瑩白花,有一種溫馨的清香。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唐·元稹)

葛衣沾汗功雖健,紙扇搖風力甚卑。

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

竹軒靜看蜘蛛掛,莎徑閑聽蟋蟀移。

天外有山歸即是,豈同遊子暮何之。

——城中晚夏思山(唐·齊己)

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曝舊芳茵。

立秋日後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秋日後(唐·王建)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

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立秋日(唐·司空曙)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唐·白居易)

清曉上高台,秋風今日來。

又添新節恨,猶抱故年哀。

淚豈揮能盡,泉終閉不開。

更傷春月過,私服示無縗。

——立秋日悲懷(唐·令狐楚)

山雲行絕塞,大火復西流。

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

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

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爽病微瘳。

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

——立秋·雨院中有作(唐·杜甫)

一歲中分氣序平,夫何猶有感秋情。

已饒健鶻凌空翮,肯作寒蜩抱樹聲。

桐葉漸愁經雨墜,桂枝還喜得風生。

夜涼頻愜山居興,天澹銀河徹曉清。

——立秋日書懷(宋·王疇)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中國十大古建築,讓世界驚嘆!
易中天:兩個故事,說清楚傳統與現代的鏈接
一張琴,一壺酒,詩中的生活總讓人心之神往!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