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解剖】脊神經後支

【解剖】脊神經後支

近年來,隨著對急、慢性非特異性頸肩腰背痛的研究不斷深入,源於脊神經後支的疼痛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此類疼痛的發病率高,大約佔非特異性頸、肩、腰腿痛的80%,並且疼痛的性質、分布區域通常不像脊神經前支那樣明顯,常常可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對於此類疼痛患者採用對常規治療方法效果較差,而且病情容易反覆發作。如何正確認識此類疾病,對臨床疼痛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章擬就脊神經後支性疼痛一些基本問題介紹如下。

頸神經後支

在頸部的8對脊神經中,C1~7脊神經是從同序頸椎上方的椎間孔穿出,而C8脊神經則在第7頸椎下方的椎間孔穿出。頸部的脊神經干較短,穿出椎間孔後立即分成前、後支,均為混合神經。除C1脊神經外,其餘頸部脊神經後支再接著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除C2、3、4、5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支配皮膚外,其他頸部脊神經的後支均支配肌肉。

C1脊神經的後支又稱枕下神經,屬於運動神經,穿過寰椎後弓與椎動脈之間入枕下三角區支配其周圍諸肌,使頭部作迴旋運動。C2脊神經後支在頸神經後支中最為粗大,在寰椎後弓和樞椎椎弓板之間、頭下斜肌的下側穿出,外側支支配項肌(頭下斜肌、頭夾肌、頭最長肌),內側支又名枕大神經,支配枕部的皮膚;枕小神經為C2脊神經前支降支與C3脊神經前支升支形成的頸神經第2袢發出,同時發出耳大神經。枕大神經與C1、3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相交通,在頭半棘肌下緣形成頸後神經叢。

C3脊神經後支繞過第三頸椎的橫突後行,經過橫突間肌內側分出內、外側支。內側支為皮支分布於項部,並在斜方肌深側發出一支小分支—第3枕神經,分布於項部及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膚。

C4~8脊神經後支繞過相應的椎間關節後,分為內側支及外側支。其中除C4、5脊神經內側支達項部皮膚外,其餘內側支和外側支均為肌支,支配相應肌肉活動。

胸神經後支

胸部脊神經均在同序胸椎下方的椎間孔發出,穿出椎間孔後分為前、後支。後支分出後經上、下兩個橫突之間,肋橫突前韌帶及橫突間肌之間向後行走,分出內外側支。T1~6(7)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沿正中線兩側穿斜方肌至皮下,T2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最長,大約平肩胛岡傳出分布於附近的皮膚,可遠達肩峰。

T1~6(7)脊神經的外側支由上向下,逐漸增大,支配胸髂肋肌及胸最長肌。T(6)7~12脊神經的後支分出的外側支,穿出部位離中線較遠,分布於背部的皮膚。T6、7~12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布於多裂肌及胸最長肌,發出小分支穿背闊肌、斜方肌及背深筋膜,分布於背部正中線附近的皮膚。T12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走行途徑較長,向下越過髂嵴到臀外側部皮膚。

腰神經後支

近年來對腰部脊神經後支的研究比較多,該後支較細,上腰段大約在椎間孔外側1.5cm、下腰段大約在椎間孔外側2cm處從脊神經分出,其主幹長大約為0.5~1cm。後支主幹從下位椎體橫突的上緣、上關節突的外側向後下走行,以60°角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較細,緊貼橫突根部的骨纖維孔下行,並沿下位椎體上關節突外緣向下進入乳突與附突之間長約3mm的骨纖維管。出管後即發出細小分枝支配同位及下位下關節、棘肌、迴旋肌、棘間韌帶及棘突。內側支主幹則繼續向下、內、背側行走,下行3個椎體平面後在後正中線附近穿深筋膜至皮下。由於後內側支前段恆定行於下位椎骨上關節突外側,使該處成為阻滯治療和手術中尋找後內側支的理想部位。

在臨床上多選擇第2~4腰椎棘突外側2~3cm處進行穿刺,以阻滯L1~3脊神經後支內側支。在第3腰椎棘突與髂後上棘連線中點附近穿刺阻滯L4~5脊神經後支內側支。外側支較粗,沿橫突背面下行,也向同位及下位小關節發出分支,並於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側穿行。外側支主幹於骶棘肌中間束和外側束之間出筋膜,並在骶棘肌外側束表面繼續下降兩個錐體平面至皮下。外側支皮下行程較內側支長,供應廣泛。L1~3、4脊神經後外側支與T12脊神經後外側支組成臀上皮神經,越過髂嵴抵達臀部皮膚,有時可達股骨大轉子平面。在第2~3腰椎棘突外側3.5~4cm處可阻滯L1~4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進針深度大約為4~5cm。緊貼髂後上棘內側面扇形刺入3~4cm,可阻滯L5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大體上講,外側支在橫突背面,內側支在上關節突的外側面或其內下方,後支幹位於椎間孔處。

最近幾年來有關腰神經後支性疼痛的研究很多,如採用手術切斷、神經阻滯、化學毀損、激光、高頻電凝及冷凍術方法進行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骶神經後支

S1~4脊神經後支穿骶後孔而出,S5脊神經後支自骶管裂孔穿出。S1~3脊神經後支可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而S4、5脊神經後支無分支。S1~3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相互間及與L5脊神經後支外側支之間,在骶骨背面結合成袢後發出分支至骶結節韌帶的後面,再次形成第2列神經袢。然後發出2~3個皮支,穿臀大肌及深筋膜到達淺筋膜內,分布於自髂後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部內側皮膚,構成臀內側皮神經。S1~3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較細小,多分布於多裂肌。S4、5脊神經後支在多裂肌的深層無分叉,S3、S4、5脊神經後支及尾神經相結合形成袢,其分支分布於尾骨部的皮膚。

尾神經後支

尾神經在骶管內分出前、後支,後支經骶管裂孔從骶管下部的韌帶穿出。該後支不分叉,與最末骶神經後支結合形成袢,其分支分布於尾骨部皮膚。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刀醫學分會 的精彩文章:

胸鎖乳突肌損傷的針刀治療
針刀治療面肌痙攣症
關於針刀治療時刀刃進入組織的深淺問題的探討
記甘肅裴自忠的針刀學習之路
頸部肌損傷的針刀治療

TAG:針刀醫學分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屋脊神秘西藏十大未解之謎
通過瑜伽,有助於消除便秘,使脊柱柔軟,加強脊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