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最牛帝師,教嘉慶如何在乾隆餘威下做「兒皇帝」

清代最牛帝師,教嘉慶如何在乾隆餘威下做「兒皇帝」

朱珪:韜光養晦的精神導師

◆◆◆

文 | 石祿生

01

品藏天下,為您揭開歷史的迷藏。

有一句古話說的好,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每一個皇帝手下都有一班他所信任和依靠的大臣,這句話道出了古代封建朝廷的政治規律。

而在皇帝信任的大臣當中,必定又有一個人是他最倚重的。這是千百年來封建皇家公開的秘密。

就拿清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乾隆皇帝來說,晚年的時候,他最信任和最親近的人無疑是和珅,當時滿朝官員私下裡都稱和珅是「二皇帝」,可見他權傾一時到了何種程度。

後來接替乾隆登皇帝位的,是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也就是嘉慶皇帝。而嘉慶皇帝最信任的人,則是他的老師朱珪。

朱珪畫像

誰是誰最信任的人,這事兒本來沒那麼多說頭。但乾隆皇帝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大清皇室的權力還是牢牢把握在他的手中,期間嘉慶皇帝基本沒有實權。

如此一來,乾隆、嘉慶、以及分別受他們倚重的和珅和朱珪,四個人之間必然會產生各種微妙的博弈。這就很有看頭了。

和珅就不多介紹了,眾所周知,他是歷史上最大的貪官,風光的時候,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他還喜歡整人,但凡誰不聽他的話、誰對他的利益有所潛在的威脅,他只要在乾隆皇帝跟前嘀咕幾句,誰就有可能「灰飛煙滅」。

乾隆與和珅(劇照)

重點要說的是嘉慶皇帝的政治導師朱珪。跟歷史上很多成為皇家心腹的人得勢之後利欲熏心、極度膨脹不同,朱珪這個人自始至終為人正派、忠直。論做事的能力,朱珪並不算出眾;但他為人謙和,沒有攻擊性,而且思想意識上大智若愚,並在一定程度上恪守中庸之道。

這就註定了朱珪這個皇帝眼裡的所謂「紅人」,他的處世哲學是防禦型的。而他的人性特點,恰恰符合嘉慶皇帝執政早期「韜光養晦」的精神指導需要。

因為,一個人在順勢或巔峰時期,能夠保持不膨脹固然需要睿智修為;但在逆勢或低谷時期,如何保持淡定,不盲動也不崩潰,反而需要更大的精神智慧。這一人性特點,放在皇帝身上也不例外。

02

朱珪出生於1731年,北京大興人。他的祖籍本來是在浙江蕭山,到了他的父親這一代,就舉家遷居到北京去了。朱珪還有個哥哥叫朱筠。小時候這兄弟二人讀書都很有天賦,這主要得益於他們的父親朱文炳早年辭官不做,回家親自教倆兒子讀書。

乾隆十二年(1747年),朱筠、朱珪兩兄弟同時考中了進士,這在當年是轟動一時的「高考」事件。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年朱珪才17歲,驚為天人。在古代科舉制下,考中進士的平均年齡一般在三十歲以上。由此可見,在讀書這個領域,朱氏兩兄弟完全稱得上是天才。

「義陽望族」是由清朝浙江學正朱珪題寫

不用說也可以想像,朱筠、朱珪兄弟後來就各自做官去了,做的當然也是文官,比如文史編修、修纂官一類的。

值得一提的是,哥哥朱筠出道更早,他因文才出眾,很早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後來乾隆皇帝下令舉全國之力修《四庫全書》,很大程度上就跟朱筠有關。為什麼呢?原來朱筠在擔任安徽學政的時候,曾經上奏乾隆帝,建議對明朝《永樂大典》進行編修,乾隆對此建議很重視,後來慢慢地就演變成修《四庫全書》了。

至於弟弟朱珪,在官場上的進階速度要稍晚一些。早年的時候,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天子腳下做普通的文書工作;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才開始被外派到地方上任職。他先是去河南做了鄉試和會試的同考官,後來很快又被派到福建任職。

需要指出的是,朱珪在福建的任職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先後做過福建糧道、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所以他對福建是很有感情的。現藏於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匾額《翰林》,由朱珪題匾於生涯晚年,受匾人據信就是福建籍考生(匾額發現地也在福建),這是朱珪對福建籍考生抱有深厚情感並視福建為第二故鄉的佐證。

朱珪(清) 行書《德翁有待再用前韻三首》之一

後來朱珪還擔任過湖北按察使、山西布政使等職,但基本都在省級副職崗位上輾轉,一直難以升職。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朱珪是讀書型的人才,但為官做事並不出眾。因為這個原因,乾隆四十年(1775)的時候,還有官場同僚向乾隆皇帝投訴:「朱珪成天只知道讀書,在崗位上卻不務正業。」

好在乾隆帝生來對讀書人有好感,他不但不怪罪朱珪的「不務正業」,還親筆批示說:「朱珪文才好,人品也是好的。」顯然,因為哥哥朱筠的關係,乾隆連帶對弟弟朱珪也印象很好。這一點連朱珪本人也沒想到:本來被人投訴是負面事件,結果他因禍得福,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正面留意。

清代朱珪書法中堂

時光倒退兩年,乾隆把他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立為了皇太子,將來準備把皇位繼承給他。兩年來,乾隆一直在考慮要為太子物色一位德才兼備的老師,苦於沒有合適人選而舉棋不定。恰好這次朱珪被投訴的事件,讓乾隆眼前一亮:「對呀,朱珪不就是上好的太子師人選嗎?」反正朱珪這人在地方上也干不出名堂,不如召他回來輔佐太子。

翰林院

於是,乾隆二話不說,把朱珪調回進京,授予其翰林院侍講學士,讓他當太子的專職老師。這一年,太子永琰才17歲。朱珪和將來的嘉慶皇帝,就這樣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03

還是那句話,朱珪為官做事不咋滴,但卻是個讀書的天才,飽讀的詩書不計其數,又深諳歷史上的治國典故,由他來教導太子讀書,再合適不過了。反正都是紙上談兵,由讀書人施教是恰到好處的。

於是乎,朱珪把歷朝歷代的治國方略統統向太子宣講了一番,又毫無保留地闡述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再教導一番「親賢臣、遠小人」之類的君王大義。太子永琰正值塑造人生觀、世界觀的最佳年齡段,其時最容易聽進去各種家國謀略,加上朱珪作為讀書人善於紙上談兵的生動發揮,太子簡直對朱珪崇拜得不要不要的。

最最重要的,是朱珪給太子灌輸了一個價值連城的思想:韜光養晦。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上有很多太子,自詡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不懂得低調內斂,極盡張狂之能事,結果觸犯了父皇,被廢黜太子位。

嘉慶皇帝畫像

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所以朱珪暗地裡要求太子永琰:「你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低調謙讓,無論對誰都要彬彬有禮,如此便能保太子位無虞。」永琰諾諾稱是,更覺得朱珪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導師了。

就在朱珪和永琰的師徒關係日益親近的時候,和珅意識到了危險,開始視朱珪為眼中釘。道理很簡單,放任朱珪繼續待在太子身邊,將來他一定會成為未來皇帝的第一寵臣,從而威脅到他和珅的地位。

和珅(劇照)

於是和珅動了歪心思,找到乾隆皇帝咬耳朵:「皇上,太子正值成長期,一定要讓他多見識幾個老師,好壞不能寄托在某一個老師身上。」乾隆一聽:這話特么很有道理呀,誰說和珅只會溜須拍馬來著?未來的大清江山確實不能只讓朱珪一個人的施教所左右。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一聲令下,朱珪又被派赴福建任提督學政。瞧瞧,朱珪橫豎就是跟福建有緣,福建第二故鄉的名頭是沒跑了。當年朱珪在福建離任的時候,職位是布政使,屬於代理職務;多少年過去了,如今他重返福建,職位是學政。他升職了嗎?幾乎沒有。從職能上講,反倒降了。

更離奇的是,朱珪此次前來福建,接替的是他哥哥朱筠的班。這在當時,也算是一大奇談。後來哥哥朱筠回到北京任職,一年後就病死了,屬英年早逝。當然這是題外話,按下不表。

朱珪 行書節臨魯公

朱珪遠在福建,這下算是遠離了太子永琰。但和珅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太子對朱珪的師尊感情簡直是海枯石爛啊,他三天兩頭自發給朱珪寫信,既是訴衷情又是請教青春困惑。一來一往,師徒二人的感情更深了。朱珪此番在福建任職四年,太子永琰給他寫的親筆信達到139封。師徒情感,字字為鑒。

04

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太子永琰的再三請求下,乾隆帝把朱珪調回了北京,升任內閣學士。又過了兩年,遷禮部侍郎。重歸天子腳下,朱珪自然跟太子永琰又恢復了密切往來。對此和珅是一百個不舒服,但他也無計可施。太子早就是成年人了,他跟誰往來,連乾隆也不好干預太多,何況他和珅?

學識層面的東西,朱珪能教給太子的,基本上都教了,再沒有什麼可言傳身教的。但朱珪念念不忘的,是時刻教導太子,繼續保持「韜光養晦」,既不能讓父皇乾隆帝覺得他急於接班,也不能輕易得罪乾隆身邊的人,尤其是和珅,更不能得罪:「一旦讓和珅抓住把柄,在聖上面前挑唆一下,搞不好你的皇位繼承權就沒了。」

平心而論,若不是朱珪的再三提醒約束,照永琰對和珅的憤恨和厭惡感,他早就跟和珅鬧翻了:因為他打心底對和珅的「二皇帝」做派恨之入骨。但皇位還沒到手,他只能忍。

乾隆畫像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珪再次被調往外地任職。不同於以往的省級副手或部門主官級別,這一次,朱珪升任兩廣總督高位。這種級別的任命,既有太子永琰幫助爭取的因素,也有乾隆皇帝為太子培養顧命大臣的考量:「算來算去,朱珪的人品還是靠得住,將來太子就位,離不開他的輔佐。」

乾隆六十一年(1796),乾隆皇帝終於意識到自己老了,是時候禪位給太子了,於是宣布退位。太子永琰繼位,世稱嘉慶皇帝。但如果嘉慶皇帝認為自己從此可以發號施令,那就太天真了。乾隆是退位了,但他並不肯放權。他也由此成為史上最有實權的太上皇。

遠在廣東任兩廣總督的朱珪,對此看得如明鏡,他秘密囑託嘉慶皇帝:「皇權尚未真正取得,韜光養晦還要繼續。」因為在理論上,太上皇還是有權力廢除嘉慶的皇位,所以嘉慶皇帝必須夾著尾巴做人,侍奉好太上皇。

倒是和珅機關算盡卻糊塗一時,他仗著乾隆還有實權,還能罩著他,所以繼續高調跋扈。和珅難道就不想想,乾隆已經年老如斯,終有撒手人寰的一天,而他自己年不到五十,怎麼就不為自己的將來著想,多多取悅嘉慶?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嘉慶皇帝因為謹記朱珪教誨,登基以後在和珅面前仍然保持謙卑的姿態,一口一聲「和相公」,有什麼事都假裝拿不定主意,每每請教和珅。如此一來,和珅就產生了錯覺:「這位年輕的皇帝也喜歡我,愛戴我,我還有什麼理由擔憂未來呢?」聰明如和珅,也看不穿嘉慶帝表面和氣,內心卻極度厭惡他。

真正看穿的人是太上皇乾隆,他知道待他故去後,他的寵臣和珅絕沒有好下場。但他看破不說破。從他的角度來看,有朝一日,和珅陪他殉葬也不錯啊;畢竟他是喜歡和珅的。

《夢斷紫禁城》和珅(王剛飾)與 朱珪(李丁飾)

和珅的糊塗和利欲熏心還在繼續。有一次,嘉慶皇帝想把朱珪從廣東兩廣總督任上調回北京,讓他入內閣。嘉慶在乾隆跟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好不容易等乾隆點頭同意了,誰知和珅又跑到乾隆跟前挑撥離間:「當今聖上(指嘉慶)這是任人唯親啊,對大清江山不妥。」

乾隆老眼昏花了,竟然覺得和珅說得有道理,不知怎麼地同時對嘉慶皇帝和朱珪心生怨怒。好在軍機大臣董誥的從中斡旋,此事才不了了之。

但即便如此,和珅還是說服了太上皇乾隆,對朱珪做降職處理。理由是:「廣東匪患嚴重,朱珪作為兩廣總督,緝匪不力。」乾隆又一次滿足了和珅的控制欲,把朱珪降職為安徽巡撫。經過此事,嘉慶皇帝對和珅的怨恨更深了。

05

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福厚的乾隆皇帝,終於抗不住時間老人的催命符,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八歲。未等處理完乾隆的喪事,嘉慶皇帝就宣布拿和珅治罪,並及時將他抓捕歸案。和珅最終被賜以自盡。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貪腐大臣,就這樣轟然倒塌。

嘉慶查辦和珅如此神速,可見其對他怨恨之深。反過來,嘉慶帝第一時間將朱珪從安徽巡撫任上召回北京,則可見其對朱珪的敬愛之心。

據記載,朱珪回到京城時,嘉慶親自到城外迎接,想想自己累受師傅教誨,以韜光養晦之計而翦除和珅,感激之情難以言表。他拉著朱珪的手,失聲痛哭,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少有的。

朱珪墓前石刻

時光荏苒,朱珪後來如何輔佐嘉慶執政,過程不表。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朱珪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嘉慶皇帝親自登門來到朱珪家中弔唁,但見朱家簡樸如洗,家況跟一般的窮秀才無異。想到老師一生清正忠直,自甘貧寒,嘉慶皇帝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嘉慶皇帝代表官方對朱珪的身後評價相當之高,稱其「持躬正直,砥節清廉,經術淹通,器宇醇厚」云云。又賜予謚號「文正」,這是古代文官所能享用的最高榮譽。朱珪一生至此,也是值了。

匾額《翰林》,朱珪題匾於晚年,現藏於福建品藏文化公司。受匾人據信均為福建籍科舉考生。由此可見,朱珪對於第二故鄉福建的深厚感情。

朱珪題【翰林】匾額

朱珪題【翰林】匾額局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她64歲才晉陞皇妃,受乾隆愛戴歷經4朝皇帝活到了97歲!
關於乾隆的故事...
聽乾隆在咆哮,溥儀在哀嚎,清宮裡的太監厲害了!
乾隆為什麼不殺貪官和珅

TAG:乾隆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最牛宮女,會三門語言擔任皇帝的老師,以貴妃規格和皇后合葬
清朝最牛王爺:父親哥哥兒子孫子均是皇帝,本是中興名臣,為慈禧修頤和園遭千古罵名
明朝最牛鄉村老師的王振:自閹進宮,成為皇帝朱祁鎮的老師
古代最牛之人:他自己是皇帝,父母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兒子也是皇帝
史上最牛帝陵,康熙三跪九叩,孫中山跪拜立誓,洪秀全跪哭不孝子
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最牛的耀武揚威時代
皇帝病逝武則天下令:袁天罡和太史令選皇陵!造中史上最牛皇陵!
皇帝病逝武則天下令:袁天罡和太史令選皇陵!造就史上最牛皇陵!
「六味地黃丸」的由來,為什麼說唐中宗是歷史上最牛的皇帝呢?
為啥說《西遊記》裡面玉帝最牛?太上老君、如來佛祖都怕他
清朝最牛的漢臣,康熙提拔他,雍正重用他,乾隆卻抄他家!
史上最牛逼教派,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祖宗」,如今為何衰落?
歷史上最牛的皇帝,一家人都是皇帝,江湖人稱「六位帝黃丸」!
史上最牛逼教派,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祖宗」,如今為何衰落?
乾隆最牛皇貴妃!本是一奴才,卻連生四子,死封皇貴妃,葬帝陵!
清朝最牛書法家,乾隆:僅次於王羲之!
歷史上最牛「太監」:睡貴妃殺皇帝
古代最牛宮女:被皇帝寵上天,皇后欺負她被廢,皇帝因她而死
父母兄弟都是皇帝,連兒子侄子也是皇帝,堪稱史上最牛家族
古代皇帝結拜:劉邦最狠,趙匡胤最牛,劉備最義氣,陳友諒最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