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竟然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BBC 8月4日發表文章,評價《戰狼2》是一部「民族主義動作電影」 (nationalist action movie)。
在英文里,「nationalist」常帶有貶義,指某人懷有本民族優於其他民族的非理性情緒。
BBC 在文中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
然而,卻一位英國小哥兒對BBC這個譯法頗有微詞:
「I am not sure someone deserves to die for being offensive… I think they meant to say 「attacks」.」
(「僅僅是「冒犯」就要被誅殺嗎?我想本意是「attacks」(侵略、攻擊)吧。」)
這樣翻譯,難怪BBC認為這是一部「民族主義」電影。
英國小哥所擔憂的是,按照BBC的譯法,會給西方讀者一個錯誤印象是,即:對待中國人要小心點嘍,如果無意冒犯,很有可能被他們斃命,是不是很可怕?
由此可見,
我們在對外傳播實踐中,應該如履薄冰,因為有時候用錯一個單詞,可能滿盤皆輸。
《西遊記》中曾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可憐的沙僧本是天庭的捲簾大將,只因失手打碎琉璃盞,你看玉帝怎麼懲罰:
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餘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
不就是打碎一個杯子嘛,至於這麼殘暴嘛!可作者為何如此諷刺,想必讀者心知肚明。
而再來反觀BBC這個譯法,讓不明真相的外國讀者以為,原來,中國是那麼霸道的一個國。
而實際上呢,「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源自西漢名將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因此,把BBC譯法中的「offend」改為重一點的「attack」或者「invade」就好多了。
我非常贊同BBC譯法的句式結構:Anyone who… will…這種結構正是法律英語里處理「的」字句式的常用句型。例如,《刑法》里「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當然,「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其實並不難翻譯,肯定還有很多精彩譯法。
各位朋友,你們抖機靈的時候到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外宣微記」(ID:Original0715)


※炸裂!突然傳來大消息!預言將成真!一個時代正在來臨...
※最近火爆中國的「硬幣箱」 VS. 風靡世界的「圖書箱」,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為了讓一群女孩尖叫瘋狂!這個假王子,開了一場你意想不到的Party,連英國首相也被驚動了!
※男人旅行和女人旅行的區別
TAG:德國優才計劃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誰說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種翻譯方式,你一定想不到!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種翻譯方式,你想到了嗎?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麼霸氣的話,到底是誰說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你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嗎
※這句話比「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還要霸氣,你聽說過嗎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何處?
※特朗普這次玩真的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真正做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皇帝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除了成吉思汗還有誰做到了?
※「犯我中華者 雖遠必誅」絕不是一句口號!看了這款大殺器 我信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DG辱華無異於自取滅亡!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歷史上有哪幾個王朝真正做到過
※中印戰爭時,林彪用這一戰詮釋了,什麼叫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幾個皇帝,你覺得哪個皇帝最霸氣?
※《滿江紅·寫懷》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中國史上最霸氣5句話,比「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還霸道,你知道幾句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強盛的漢朝,到底有多厲害?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並非是最霸氣的一句話,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六句話!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六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僅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