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華夏大遷徙

華夏大遷徙

人稟乾坤志四方,

任君隨處立綱常。

年深異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

——客家《流遷詩》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到哪裡,我們的故鄉在何方,我們的根在什麼地方?

我們的棲息地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固定,自從人類的祖先走出非洲開始,我們的腳步就很少停下來,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巨大的遷徙史。

而華夏大地上的每次重大遷徙都在塑造著這個國家的性格。

兩漢 · 匈奴西行

這片神州大地上各種遷徙的故事裡,最廣為流傳的恐怕就是匈奴人的征程了。

南匈奴入漢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經過十年征戰,漢武帝重創匈奴,將這個與中原恩怨不斷的游牧民族趕出河西走廊。

其後,匈奴一分為二,匈奴呼韓邪單于投靠漢朝,昭君出塞就是嫁給了他。在漢朝扶持下,呼韓邪打敗兄長,佔領漠北,暫時統一了匈奴。

南北匈奴分裂,匈奴遷徙地圖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10月

東漢初年,匈奴再次分裂。公元48年,呼韓邪的孫子率4萬多人南下歸附漢朝,被安置在河北至甘肅的長城沿線的河套地區,史稱「南匈奴」。

百年後,南匈奴發動過一次叛亂,但很快被東漢平定,其民眾被繼續往南遷移,一直來到了山西中部的汾河流域。

而留在漠北的「北匈奴」,則始終與漢為敵,不時南侵。

北匈奴西遷

公元91年,東漢大將耿夔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失去草原霸主地位的匈奴立刻被積怨已久的其他草原游牧民族所挑戰。

鮮卑族佔領了匈奴人的領地,加上自然條件惡化,北匈奴被迫萬里西遷,從亞洲銷聲匿跡。

近300年後,似乎銷聲匿跡的匈奴人在歐洲伏爾加河畔建立起強大的帝國,他們的騎兵宛若橫空出世,銳不可當。

面對突如其來的剽悍敵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和其他散居的日耳曼人無力抵禦,紛紛渡過多瑙河,逃往羅馬帝國。北匈奴在這塊地盤上建立起全新的「匈奴帝國」,定居下來。

歐亞大版圖下的匈奴西遷《博物》2007年07月

公元400年左右,匈奴王阿提拉繼續揮師西進,侵擾東西羅馬帝國,包圍君士坦丁堡,劍指羅馬,建立起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北至波羅的海,南至多瑙河的匈奴帝國。人們稱他為「上帝之鞭」。

匈奴人對東哥特人的侵襲,促使以日耳曼人為主的歐洲「蠻族」們大量移居羅馬帝國,最終摧毀羅馬帝國,建立各自的國家,初步奠定了近代歐洲的政治格局。

漢朝和匈奴的恩怨情仇,在人類歷史的蝴蝶效應之下,演化成了羅馬帝國興衰記,想來衛青霍去病也絕不會料到。

兩晉 · 衣冠南渡

八王之亂 · 五胡內遷

魏晉之後、南北朝之前,著名的「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集體登場。

公元291年,為了爭奪皇權,西晉爆發了一場歷時16年的內戰「八王之亂」。權力真空之際,匈奴趁機大規模移民搶佔土地,20多萬匈奴人口,紛紛遷徙到山西、陝西、甘肅三省境內。

304年,山西太原一帶的匈奴貴族劉淵積蓄了足夠力量,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建立王朝,史稱「前趙」。不久後,前趙遷都長安,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在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

五胡十六國的政權更迭圖《博物》2013年05月

在西晉之後長達130餘年的混戰中,五胡馳騁中原,建立起十六個短暫政權。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混亂大遷徙,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漢族的服飾、食物、傢具、音樂都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永嘉之禍 · 衣冠南渡

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匈奴人劉曜攻入洛陽,殺官民3萬,俘晉懷帝。隨後,五胡相繼作亂北方。中原,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禍地。

東朝在建康(今南京)重建,北方的上層人物和世家大族大多有人南遷。從公元4世紀初,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南朝期間餘波不絕。

永嘉之亂之後北方氏族的流向。《中華遺產》2016年08期

山河破碎,家國不再。原來詩酒琴棋的亭台樓閣,現在已成斷垣殘壁,各路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的外族佔領了家園,這是漢族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被迫遷徙。

不僅是貧民百姓,氏族大戶書香門第,舉家南遷,華夏大地悲歌陣陣。這期間留下無數載於史冊的詩文故事。

《喪亂帖》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中華遺產》2016年08期

中國長江以南地區以現在的南京為都城,得到了北方士大夫攜帶詩文史籍源源不斷的充盈,經過東吳、東晉、南朝4代的經營,沒有經歷太多征戰,漸漸變成了富庶、安寧、文化昌盛之地。

這段時間,史稱「六朝」。中國南北人口的比例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漸漸反轉。

隋唐 · 安史南奔

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後,大唐成為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她同時採取開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官員在仕途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開放的大唐

繁榮富裕、文明鼎盛的帝國對於周邊民族有極大的吸引力,加上經過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長期的多民族混戰,中國北方已然居住著很多南遷的草原民族。

隋唐五代邊疆民族的遷徙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唐代對於臣服的各族首領,一般都授予軍銜官職,讓其落籍長安。一時,長安成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各個民族齊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極大豐富了市場,絲路也是在此時達到繁榮的鼎盛。

在使節、商人與唐朝交往的過程中,他們也了解到了中原大地有多麼富足,大規模、全方位的東北、北方、西北、西面、西南各民族向中原遷徙就等待一個時機。

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粟特貴族安祿山以「憂國之危」討伐楊國忠為由,在幽州(今北京)發動叛亂後,先後佔據唐朝的東都洛陽和首都長安。安史之亂如平地驚雷,驟然打破繁華。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大詩人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中這樣感慨突然降臨的亂世,將其跟永嘉之禍相比。

安史之亂之後的南遷避難《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詩人跟隨永王出征,想要重新重整山河,可惜站錯了隊伍,獲罪流放,但是他的比喻並沒有錯。

安史之亂平息後,北方藩鎮割據,戰亂不段,持續到唐末五代,在此期間又出現大規模持續性的南遷潮。

這次南遷的範圍比上一次更廣,江西成為主要的遷入地,移民大量遷入福建、湖南,有的已遷入兩廣和海南島。

兩宋 · 靖康南遷

宋朝是當時世界當之無愧科技最發達,經濟最發達之所在,人口一度達到1億。溫文爾雅又極端富庶的農業文明簡直是太誘人的獵物。

靖康之難

北宋末年,金軍威逼汴梁城下,宋欽宗,宋徽宗入金軍營地議和被扣押,簽下降表,押解入金國為奴。

大宋空有百萬大軍,卻無法保住都城保住自己的帝王,半壁江山丟棄,漢人再次大規模向南逃亡。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的怨念千年之後還能夠觸動我們。

靖康之亂之後,宋室被迫南遷,中原人士隨之大舉南遷,此次規模之大超過之前各次。《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這次逃的更遠,建康(南京)也似乎成了邊城。西子湖邊,臨安府里,「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兵由北南向全面推進,以後宋金邊界又固定在淮河一線,加上到北宋末年人口已達1億,南方平原地區的人口已相當飽和,南遷人口較前兩次更加深入丘陵和偏遠地帶,更多人口遷入四川、福建、兩廣。

同時,臨安(杭州)是首都所在,江南經濟發達,生活優裕,風景宜人,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定居。

元明 · 填補空城

江西填湖廣

元朝末年,湖廣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一帶,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朱元璋與陳友諒廝殺拉鋸的主要戰場。

再加上大小軍閥混戰,一時生靈塗炭,田疇荒蕪,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寥寥無幾。

明代移民地圖。朝廷命令大批江西、浙江百姓遷至湖南湖北《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農民逃荒外省和沒來得及逃走的大量死亡,湖廣人口幾乎損失殆盡。

明朝建國以後開始大力鼓勵江南農戶移民,並允許「插標佔地」,因此而奏響了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山西移華北

明成祖朱棣移都北京,為加強首都地區的實力,恢復華北的經濟,曾多次從山西移民華北,其中一個重要的集合和出發地點就是山西洪洞縣。

洪洞大槐樹移民是官方組織的強制性移民,雖然每次移民都發給川資、路引,並在安置地根據人口分給土地,但移民依然故土難離。

洪洞大槐樹《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當時,明政府在洪洞縣的廣濟寺集中辦理移民,寺旁高大的古槐樹下就成了移民聚集之地。移民們臨行之時,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鴰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他們潸然淚下,不忍離去。此後,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清代 · 最後的民族大遷徙

湖廣填四川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劇減,根據史料估算,比百餘年前減少了30多倍,僅余約9萬人口。造成這樣可怕的局面,人們首先會想到「張獻忠屠蜀」。

明末起義的張獻忠軍隊曾三次大規模入川,最後一次建立了大西政權,隨著戰局的變化,張獻忠面臨著空前的內外壓力,產生了「棄蜀出秦」的想法。

他的宰相建議「將在城人民,盡行屠戮……使後有據蜀者,有土無人,勢難久住」,張獻忠遂展開了對四川百姓的殘酷殺戮。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2月

其後,南明軍、清軍、地方武裝、農民軍以及降清後復叛的吳三桂,這些勢力在川蜀大地互相角逐,對百姓燒殺搶掠,其中清軍更是以野蠻屠城而聞名。

最終使四川這個自古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的天府之國人口凋零。清朝初年,開始大批量的將湖南湖北地區居民遷移至四川,以填補勞動力匱乏。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戰亂之後填補空城的遷徙形成了一個不那麼有趣的鏈條。

土爾扈特萬里東歸

土爾扈特部是四衛拉特聯盟中的一部。17世紀初,為了尋求新的牧地,向西遷至今伏爾加河下游一帶繼續游牧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沙皇俄國進入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統治時期,勢力不斷南侵,大肆從土爾扈特徵召蒙古騎兵,在熱兵器時代作為犧牲品與土耳其作戰。

而此時,清朝已經入主中原,在康熙對蒙古部族的友好政策召喚下,1770年,在伏爾加河畔生活了一百多年的土爾扈特部最終起義,他們要向東,回到故土。

土爾扈特兩次遷徙的路徑《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10期

土爾扈特人1770年冬天從伏爾加河下游出發時,由於河水比往年封凍晚,伏爾加河對岸的百姓無法過河,留在了那裡成為卡爾梅克人(歐洲對衛拉特蒙古族的稱呼)。

東歸之路走了8個月,一路上遭到沙俄軍隊堵截,並受到哈薩克等中亞各部部族的搶掠,17萬土爾扈特人走到伊犁河流域時只剩下不足7萬。

土爾扈特人的兩次遷徙,完成了令後人瞠目的壯舉,用生命譜寫了這個民族最悲壯的歷史,同時,也宣告了游牧民族遷徙時代的結束。

你知道你的故土在哪裡?

你想去到那裡?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在哪裡,我能夠得到治癒
地理知識 東莞有奇香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