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此人以易經預言災異百發百中,卻死於「閨蜜們」

此人以易經預言災異百發百中,卻死於「閨蜜們」

《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包羅萬象,綱紀群倫,是我國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也是古代能人異士所必修之學。

而在歷史所有修習《易經》的人中,京房應該算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能運用《易經》的象數理論進行占驗,預言災異,十分靈驗,《漢書·京房傳》甚至說:「房言災異,未嘗不中。」南懷瑾大師在《歷史的經驗》一書中也曾說京房:「後世研究《易經》的專家,還沒有能超過他的。」

那麼,京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後來又是怎麼死的呢?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西漢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師從易學大家焦延壽,學業有成,頗有心得。但焦延壽卻常對人說:「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漢元帝時,京房被地方官推薦為「孝廉」,到朝廷充當郎,因此有機會與漢元帝討論天象災異之事。結果十分靈驗,漢元帝很是喜歡,數次召見,向他詢問治國安民之策。

京房於是趁機回答說:「古代帝王按功勞選拔賢能,萬事都有成就,祥瑞顯現。衰亡之世,任用官員則以遭詆毀還是受稱讚為依據,所以政治腐敗,因而招致天災變異。陛下應當考察文武百官的行政效率及其政績,天災變異才可停止。」

漢元帝即位以來幾乎是年年有自然災害,這是漢元帝心頭之患。所以,京房認為,以功舉賢反對以毀譽取人才能讓災異停止,正好說到了漢元帝的心坎上。

漢元帝於是命京房主持擬定考功課吏法,然後讓公卿朝臣與京房在溫室殿舉行討論會。只有御史大夫鄭弘、光祿大夫周堪,開始時反對,後來轉為支持。而其他大臣都認為京房的辦法過於瑣碎,使上級和下級互相監督偵察,不可施行。

但漢元帝卻傾向京房。當時,各州刺史正好都來到京師長安向朝廷奏報事宜,漢元帝於是召見他們,命京房向他們宣布考核之事,刺史們也認為不可施行。

京房主張以功舉賢,反對以毀譽取人,重政績而輕虛名,這是對的。但他的主張必然會損害既得利益者,所以,如果漢元帝沒有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京房的考功課吏法肯定無法得到大小官員贊同,而且還會令京房成為眾矢之的。

遺憾的是,漢元帝不是一位英明善斷的帝王,京房的命運在此時幾乎就已經註定了。但京房不甘心,他趁漢元帝閑暇時,以周幽王、周厲王、秦二世等前朝舊事,勸諫漢元帝遠離石顯、五鹿充宗等危害國家的佞臣。

京房對漢元帝的勸諫,不可謂不煞費苦心,循循善誘,道理也說得十分透徹。但漢元帝既無能又優柔寡斷,最終還是沒把石顯怎麼樣。京房也因此進一步得罪了石顯等。

石顯、五鹿充宗為了讓京房遠離漢元帝,建議漢元帝讓京房出任郡守。漢元帝遂任命京房當魏郡太守,允許他以考功法去治理本郡。

京房知道這是石顯等人的陰謀詭計,不願遠離漢元帝,上書說:「臣出之後,恐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願歲盡乘傳奏事,蒙哀見許。」又說:「昔秦時趙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故秦之亂,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守郡,自詭效功,恐未效而死,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異,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言辭哀哀,甚為可憐。

但漢元帝這次卻極其難得地「果斷」了一回,仍然堅定地讓京房去魏郡當太守。京房離京不到半年,石顯等便找到了他的罪名。而這個罪名,堪稱是西漢時期的「閨蜜們」。

漢元帝的弟弟淮陽憲王劉欽有個舅父叫張博。張博曾跟隨京房學習《易經》,還把女兒嫁給京房。張博貪財,為了騙取錢財,他慫恿劉欽資助他去長安活動,讓劉欽入朝輔政。

張博來到長安,錢花了不少,事情卻沒點頭緒,於是便去找自己的老師兼女婿京房。

京房當時還在長安,並受漢元帝信任。他每次入宮朝見漢元帝,回家後都會把自己與漢元帝之間對話告訴張博。張博暗中記下京房所說的機密言語,並讓京房代劉欽草擬請求入朝的奏章。他還把這些密語記錄和奏章草稿都送給劉欽過目,作為他有替劉欽工作的證明。

京房離開長安後,有人把此事舉告給石顯。石顯因此指控京房與張博通謀,誹謗治國措施,「把罪惡推到皇帝身上,貽誤連累諸侯王」。於是,京房被捕入獄,斬首於街市,妻子兒女都被放逐到邊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一期一會,8月12日易經與生活——龐子博先生公益講堂開始報名
轉張介福:為易經正本清源
易經:為人謀事的大智慧!
易經測網名「丁春秋」好不好?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