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紙寫本書捲軸——全面配圖,珍貴精彩

紙寫本書捲軸——全面配圖,珍貴精彩

紙寫本書制度(捲軸)

我國雖然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已經產生了紙,但是社會上完全用紙寫書代替簡、帛還是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過渡階段,因而在歷史上就有一個竹、帛、紙並用的時期。到南朝時,公元404年桓玄下令廢竹簡,紙才逐漸完全代替了竹、帛的地位。而最早的紙寫本書,現在看到的已不多了。近些年來出土古代文物中,也只是有字的紙,而不是正式的紙寫本書。1924年曾在我國、新疆鄯善縣出土了一份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存有八十行,一千多字。可惜這份殘卷已流傳到國外,國內只有影印本了。1965年1月在新疆吐魯番一座佛塔遺址中,也發現了一份晉人寫本《三國志》的殘卷,存有四十行,五百多字。內容是《孫權傳》。這二份都是用隸字書寫,行款恭正,據考證是陳壽《三國志》成書後,不久抄寫的。這二份四世紀的抄本,可算是我國現在看到的最早古寫本書了。

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

五世紀以後的紙書,尤其是七至九世紀(唐朝)的紙書,也從地下發掘中獲得過一些。令人注意的是1969年在新疆吐魯番一座唐墓中,發現了一份一個十二歲的小學生名叫卜天壽寫的《論語鄭氏注》前五篇。出土時雖已殘缺,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公冶長」篇後,寫明了書寫的年、月、日、寫者姓名:「景龍四年二月一日私學生卜天壽寫」,卷尾還有關於寫者年齡、籍貫的記載。景龍四年是唐中宗在位的最後一年即即公元710年,因此,它是公元710年的抄本書了。

一個十二歲的小學生能用比較正規的書法抄寫《論語鄭氏注》,而且還在卷尾寫了一些雜感詩句。從而可以看到唐代抄書的普遍,而且邊疆西域一帶的文化程度也相當高了。

至於大量的保存完整的五到九世紀的抄寫本,則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被發現了。

捲軸示意圖

紙書的最初形式是因襲著帛書的。帛書的形式基本上是卷子。紙書的初期形式也是卷子。把若干張紙粘連起來,成一橫幅,用一根細木棒做中心,從左向右圍繞著這木棒捲起來,成為一束,這便叫做卷。這根細木棒叫做軸,所以這種制度也叫做捲軸制度。古人用紙寫書時,為了防止容易生蛀蟲,影響書籍的閱讀和保存,就用一種叫黃檗(伯)的藥材,來染紙,再寫字,這叫「入潢」。古書上常常有人提到用黃紙寫書,就是指這種染過的發黃色的紙。紙幅的寬度(或稱高度)通常在一尺上下,其長度通常可以容納首尾完整的一篇或幾篇文字。紙上用墨畫成直格,分為許多行:四周的叫邊或闌,中間的叫界。唐朝人稱為「邊准」,宋朝人叫它為「解行」,後人也有採用帛書的名稱而叫它為「烏絲欄」、「朱絲欄」。

卷子的軸通常是根有漆的細木棒。敦煌發現的南北朝時代卷子的軸都是這樣。但帝王貴族往往用珍貴的材料來做軸,如琉璃、象牙、珊瑚、紫檀、金、玉等等。軸比卷子的寬度要長一點,兩頭露在卷外,以便舒捲。

卷子的左端既捲入軸內,右端就露在卷外,這就容易損壞,因而另外用一段紙粘在前面以便保護,這叫做褾,也叫首,現在人們稱為包頭。褾通常是用紙,但也有用絲織品的。褾頭上再系一種絲織品,作為縛扎之用,叫做帶。帶可以有各種顏色。古人對於帶也很考究。

如果一部書有許多卷,為了避免混亂,就在外面用帙包裹起來。這樣的一包叫做一帙。通常是以十卷或五卷為一帙,因此,古代圖書目錄也有以帙來計算書的數量的。帙的作用,除了免於散亂外,主要是保護卷子,免得因磨擦受傷。它的質料通常以麻布為里,絲織品為表。現存古帙也有以細竹為緯、各色絹絲為經,織成細竹簾,再在外面用絹、綢之類為表的。帙的一端也有帶,以便捆紮。捲軸用帙包裹,放在書架上,一端向里,另一端向外。因為帙只包裹卷身,捲軸的兩頭仍露在帙外,所以放在書架上,從外面看去,只看見捲軸。這樣排架,在取書時,便於抽取,還書的時候,也便於插入。因此,叫做「插架」。架上捲軸既然很多,為了便於檢尋,就在卷頭上掛上—根簽,實際是一個小牌子,上寫簡單書名和卷次;這叫做「簽」,其功用相當於現代圖書館中的書標。卷、軸、褾、帶、簽、帙,是卷子的各個組成部份。

捲軸插架示意圖

寫書的時候,開始寫本篇或本章的名稱——小題及其次第。此下空數字,寫全書總名——大題,有時也加上卷次。但唐人寫書已有改為先寫大題,後寫小題的了。次行寫著作人姓名,有時也寫上他的職銜。在全篇寫完以後,空一行,再寫上本篇或本章的名稱和次第。這空著的一行是預備填寫抄書的年月和抄書人姓名的。在古卷子中空著不寫的也很多。有時寫書人還把抄書的原因寫出來,因而不止一行。這叫做「題記」。有時這種題記寫在卷尾標題之後。這就是後世書籍跋尾的起源。

古卷子每行寫字多少沒有一致的規格,從實物看來,每行十幾字到廿幾字的情況都有。六朝以來,又出現了用朱、墨兩種顏色寫書。如果一本書有正文也有註解,就把正文用紅筆寫,注文用墨筆寫;或者將正文與註解用大小兩種字體分別來寫,正文用大字單行,注文用小字雙行;或者正文頂格寫,注文低一、二格;或者注文仍作單行而字體略小,寫在所解釋的文句下面。後面這種辦法,一不小心,便會把正文和註解混亂,以致閱讀和傳抄的人,往往會把註解當作正文,或把正文當作註解。我們古代的書有許多是因此造成錯誤,以致難讀難懂的。

不難看出,紙卷子的行格式樣,是和帛書相同的,而寫書款式則基本上保留著簡策的形式。

劉國鈞 鄭如斯:《中國書的故事》頁43—47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79年8月北京第3版

1979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

(二)詳細分段、全面配圖

紙寫本書制度(捲軸)

我國雖然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已經產生了紙,但是社會上完全用紙寫書代替簡、帛還是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過渡階段,因而在歷史上就有一個竹、帛、紙並用的時期。

桓 玄

到南朝時,公元404年桓玄下令廢竹簡,紙才逐漸完全代替了竹、帛的地位。

世界最早的紙繪地圖:西漢天水放馬灘地圖

1986年出土於甘肅天水放馬灘的一座漢墓

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而最早的紙寫本書,現在看到的已不多了。

近些年來出土古代文物中,也只是有字的紙,而不是正式的紙寫本書。

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

1924年曾在我國、新疆鄯善縣出土了一份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存有八十行,一千多字。可惜這份殘卷已流傳到國外,國內只有影印本了。

1965年1月在新疆吐魯番一座佛塔遺址中,也發現了一份晉人寫本《三國志》的殘卷,存有四十行,五百多字。內容是《孫權傳》。

這二份都是用隸字書寫,行款恭正,據考證是陳壽《三國志》成書後,不久抄寫的。這二份四世紀的抄本,可算是我國現在看到的最早古寫本書了。

唐景龍四年卜天壽寫本《論語鄭氏注》

五世紀以後的紙書,尤其是七至九世紀(唐朝)的紙書,也從地下發掘中獲得過一些。

令人注意的是1969年在新疆吐魯番一座唐墓中,發現了一份一個十二歲的小學生名叫卜天壽寫的《論語鄭氏注》前五篇。出土時雖已殘缺,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公冶長」篇後,寫明了書寫的年、月、日、寫者姓名:「景龍四年二月一日私學生卜天壽寫」,卷尾還有關於寫者年齡、籍貫的記載。景龍四年是唐中宗在位的最後一年即即公元710年,因此,它是公元710年的抄本書了。

一個十二歲的小學生能用比較正規的書法抄寫《論語鄭氏注》,而且還在卷尾寫了一些雜感詩句。從而可以看到唐代抄書的普遍,而且邊疆西域一帶的文化程度也相當高了。

著名的敦煌藏經洞

斯坦因拍攝的藏經洞,見圖中右側

至於大量的保存完整的五到九世紀的抄寫本,則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被發現了。

敦煌遺書

捲軸示意圖

紙書的最初形式是因襲著帛書的。帛書的形式基本上是卷子。紙書的初期形式也是卷子。把若干張紙粘連起來,成一橫幅,用一根細木棒做中心,從左向右圍繞著這木棒捲起來,成為一束,這便叫做卷。這根細木棒叫做軸,所以這種制度也叫做捲軸制度。

染過後發黃色的紙

(英藏景雲2年(711)賜沙州刺史能昌仁敕)

古人用紙寫書時,為了防止容易生蛀蟲,影響書籍的閱讀和保存,就用一種叫黃檗(伯)的藥材,來染紙,再寫字,這叫「入潢」。

古書上常常有人提到用黃紙寫書,就是指這種染過的發黃色的紙。

藏經紙

紙幅的寬度(或稱高度)通常在一尺上下,其長度通常可以容納首尾完整的一篇或幾篇文字。

敦煌遺書上的烏絲欄(黑色直線)

有紅色界格和黑色欄線的帛書

紙上用墨畫成直格,分為許多行:

四周的叫邊或闌,中間的叫界。

唐朝人稱為「邊准」,宋朝人叫它為「解行」,後人也有採用帛書的名稱而叫它為「烏絲欄」、「朱絲欄」。

卷子的軸

卷子的軸通常是根有漆的細木棒。敦煌發現的南北朝時代卷子的軸都是這樣。

軸 頭

但帝王貴族往往用珍貴的材料來做軸,如琉璃、象牙、珊瑚、紫檀、金、玉等等。

軸比卷子的寬度要長一點,兩頭露在卷外,以便舒捲。

褾(首、包頭)

卷子的左端既捲入軸內,右端就露在卷外,這就容易損壞,因而另外用一段紙粘在前面以便保護,這叫做褾,也叫首,現在人們稱為包頭。褾通常是用紙,但也有用絲織品的。

放大鏡下北圖崗90號護首上的彩色縹帶

褾頭上再系一種絲織品,作為縛扎之用,叫做帶。帶可以有各種顏色。古人對於帶也很考究。

以祑包裹的經卷

英藏竹編經祑

英藏絲綢經祑

如果一部書有許多卷,為了避免混亂,就在外面用帙包裹起來。這樣的一包叫做一帙。通常是以十卷或五卷為一帙,因此,古代圖書目錄也有以帙來計算書的數量的。帙的作用,除了免於散亂外,主要是保護卷子,免得因磨擦受傷。它的質料通常以麻布為里,絲織品為表。現存古帙也有以細竹為緯、各色絹絲為經,織成細竹簾,再在外面用絹、綢之類為表的。帙的一端也有帶,以便捆紮。

捲軸插架示意圖

捲軸用帙包裹,放在書架上,一端向里,另一端向外。因為帙只包裹卷身,捲軸的兩頭仍露在帙外,所以放在書架上,從外面看去,只看見捲軸。這樣排架,在取書時,便於抽取,還書的時候,也便於插入。因此,叫做「插架」。

架上捲軸既然很多,為了便於檢尋,就在卷頭上掛上—根簽,實際是一個小牌子,上寫簡單書名和卷次;這叫做「簽」,其功用相當於現代圖書館中的書標。

捲軸插架(上)與展開(下)示意圖

卷、軸、褾、帶、簽、帙,是卷子的各個組成部份。

唐人寫經

寫書的時候,開始寫本篇或本章的名稱——小題及其次第。此下空數字,寫全書總名——大題,有時也加上卷次。但唐人寫書已有改為先寫大題,後寫小題的了。次行寫著作人姓名,有時也寫上他的職銜。

北圖藏賢劫千佛名經卷尾發願題記

在全篇寫完以後,空一行,再寫上本篇或本章的名稱和次第。這空著的一行是預備填寫抄書的年月和抄書人姓名的。在古卷子中空著不寫的也很多。

有時寫書人還把抄書的原因寫出來,因而不止一行。這叫做「題記」。有時這種題記寫在卷尾標題之後。這就是後世書籍跋尾的起源。

北圖藏唐寫老子義疏

古卷子每行寫字多少沒有一致的規格,從實物看來,每行十幾字到廿幾字的情況都有。

六朝以來,又出現了用朱、墨兩種顏色寫書。

如果一本書有正文也有註解,就把正文用紅筆寫,注文用墨筆寫;

雙行小注格式

或者將正文與註解用大小兩種字體分別來寫,正文用大字單行,注文用小字雙行;

或者正文頂格寫,注文低一、二格;

或者注文仍作單行而字體略小,寫在所解釋的文句下面。

後面這種辦法,一不小心,便會把正文和註解混亂,以致閱讀和傳抄的人,往往會把註解當作正文,或把正文當作註解。我們古代的書有許多是因此造成錯誤,以致難讀難懂的。

西漢帛書

漢代木簡

不難看出,紙卷子的行格式樣,是和帛書相同的,而寫書款式則基本上保留著簡策的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一字 的精彩文章:

看看趙孟頫夫人管道升書法寫得有多好!
最適合書法人去的八大旅遊勝地
經典回顧:唐代敦煌寫經書法
余秋雨書法值50萬嗎?有人說其直追鍾繇,有人說很垃圾
達成這四項條件,你的書法水平就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

TAG:每日一字 |

您可能感興趣

早安心語圖片 唯美的經典配圖句子
精闢心語經典句子配圖片
插畫|搶戲的雜誌配圖
插畫 搶戲的雜誌配圖
淺講寫意畫及配圖作品欣賞
寫意牡丹畫法——葉子與花頭搭配圖解
文藝范唯美經典的語錄配圖
晚安精闢語句精選配圖片
插畫 新聞配圖 不如新鮮配圖
晚安正能量語錄句子配圖片 晚安勵志心語配圖片
晚安經典勵志短句 晚安精彩語錄配圖片
蜜蠟串珠搭配圖片,誰見過蜜蠟串珠搭配圖片
早安心語經典句子配圖片
富有文藝范的唯美句子配圖
長毛衣裙搭配圖片 教你如何變得美麗
早安語錄句子配圖片
棕色靴子冬季搭配圖片 選擇這樣的穿法很出彩
早安心語唯美配圖片
早安唯美經典語錄漂亮配圖
早安語錄集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