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關於篆刻操作中,如何拿刀這件事,總有人不斷來問,前一段寫過吳昌碩的執刀與用刀方法,錢松的執刀與用刀方法,似乎還只是印人的感性認識,其實,在古人那裡,刀法也是有理論整理出來的,比如秦爨公的《印指》,徐堅的《印戔說》等。今天就分享一下清代汪維堂的《摹印秘論》中關於摹印拿刀一節的讀書筆記。汪維堂,似活動於清嘉慶、道光間,海陽人。生平事迹未詳。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原文:摹印拿刀,手臂空提,使臂用力,則畫文振動欲飛。瘦文用刀,多用單筆。秦文細媚,緩緩轉彎,不可一刀直透,若直透,不是軟弱,定是枯死,不似本文矣。有瘦文官印,時呼鐵線文,輕健鋒芒,只須復槽用刀,使畫文勻凈。肥文用刀,就墨兩邊下刀,取去中間墨路,方有骨力,再向字畫中間行一刀,畫路正直,即應用到底,字亦端正,刻小鑄印亦用此法。

筆記:所謂的摹印拿刀,手臂是懸空的,並且將胳膊上的力量用到刀端,這其實跟錢松的「以筆事之」,「使刀如使筆」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的畫文振動欲飛,當指,臂膀懸空,方能使手臂運力自如,篆刻用刀,當認真思考懸腕懸肘的用筆之法。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漢朱文印)

瘦文用刀,多用單筆句,指較細的筆畫,應當我用單刀,秦文(秦璽印白文)多細媚,刻的時候,應當緩緩轉彎,不能直不愣登的一刀到底,如果一刀直下,不是軟弱無力,就是枯燥呆板,違背篆法。這是跟秦印的特徵相關的,刻其他印式的白文印不能同樣的方法操作。

有瘦文官印,時呼鐵線文句,大致指鐵線篆細文(並不單指朱文),刻的時候要淺健有力,只需要在首刀的刀槽內復刀,使畫文勻凈即可,目前印壇有一部分印人在刻細朱文印時即先刻較粗細條,不斷復刀,即大致用此方法,勻凈可喜,但較易板滯。

所謂的肥文用刀這一句,大致指白文粗壯類,此類印,刻制時,當在墨線兩側下刀,取出墨路,最後在字畫中間再行一刀,沿筆畫中鋒行刀,可細觀漢鑄印鑄造特徵,形成端正有力的印面文字,同樣,刻小字鑄印也可以用此方,只是行刀控刀加強即可。一個筆畫,以雙刀行墨跡兩側,以一刀刻畫墨線正中。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漢印印面)

原文:大印刀法,漢人急就章多刀法蒼古,非刀刻也,多鑿為之。今人摹擬為大印,然蒼古中稍加風韻更妙,若太古則死,太媚則嫩,用刀意急,則有骨力。

筆記:所謂的大印刀法,是指印面較大的印的刀法,依漢印2.5CM為標準大小而言,則3CM以上可視為大印,但並不絕對。漢急就章(大部為將軍印)刀法蒼古,但並不是刻就,而是鑿制。現在人刻大印,需要在蒼古中稍加風韻,太過古老則顯得死板,如果加風韻過頭,則會顯得刀法稚嫩,用刀要乾脆爽利,即所謂的「大膽奏刀」。

原文:刻小印刀法要風情,不可古拙,一古拙就不象前代私印,須風致態度,出入精神,用刀意緩,方能艷冶。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漢私印)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漢私印)

筆記:刻小印(即漢官印製式以下的私印印式的小印)刀法要風情,即小印的刀法要儘力表現韻味,不追求古拙,一古拙就失去了小印的私印風情,要風致態度(注意趣味),用刀不用急,要緩行,出來的線條才可能韻味盡出。

以上兩段,大印與小印的行刀特徵注意點均講清楚了。

原文:至於古文刀法,亦兩面下刀去墨,只兩頭鋒芒尖利處,不必將刀別起頭刻,如別起頭刻,畫刻不尖矣。寫意刀法,須刀口純熟,猶如戲墨興筆,隨意情趣,鋒芒草草,與急就刀法不同,別是一種狂肆,若非刀熟,不可學壞手。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古璽印)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古璽印)

筆記:此處所言古文刀法,指古璽印結細朱文印的刀法,筆畫線條的兩端,不必在行刀過程中再行起刀重刻,如果重刻則筆畫不尖細。後面的寫意刀法則可多借草書筆法行刀,也急就章中鑿印刀法不同,用刀必須純熟,功夫要下足,不能控刀不熟。

原文:繆篆用刀,如刻瘦文,緩刀用去,不宜瘦,一瘦則不好看,刀不緩則軟弱,亦有印小文瘦者,在人活變,只要好看。

筆記:是標準漢印繆篆的用刀,如刻細文,則需要緩刀,要有澀感,如果輕淺行刀,則瘦弱無力,也有印章個頭小而文字瘦弱的,則需要靈活多變,所謂的好看,則無可操作性,每個人眼中的「好看」並不一致。

關於篆刻拿刀與刀法,《摹印秘論》的讀書筆記

(漢鳥蟲印)

原文:龍章文,如鳥跡游龍,刀法只要相象,不是蒼古嬌媚之類,再兼繆篆用刀,方得入妙。

筆記:鳥蟲類文字,跟蒼古、柔媚兩種風格的刀法不盡相同,最重要是刻畫出來的圖像要像,要有丰姿,再配以繆篆刻法(上一段中的緩刀),方才巧妙。

多說兩句:

以上所謂的刀法論點,是清人的刀法論點,這不是法規,不是必須遵循的法則,我們要從中找到自己刀法的啟發點,活學活用。其實,刀法一旦用語言描述固定,就死板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能膠柱鼓瑟,生搬硬套。所謂的刀法,最終還是來自實踐摸索與印學理論素養的提高。

(【老李刻堂】之18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這個青樓女子出的對子,明代第一才子到死都沒對出!
從趙之謙的《書吳讓之印稿》談篆刻的「巧」與「拙」
我50歲了,還能學篆刻嗎?學習篆刻的年齡問題
篆刻雜談:「浙朱切」的由來與特徵
雖然我們互相笑著說「回見」,但是我們都心知肚明,分離即永別

TAG:談藝錄 |

您可能感興趣

玄關顯秘論(一)
南宗五祖白玉蟾玄關顯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