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滅吳首功:西晉名將羊祜的用兵之道

滅吳首功:西晉名將羊祜的用兵之道

譽樾 三軍演義

滅吳首功:西晉名將羊祜的用兵之道

(古代名將系列之二)

譽 樾

羊祜(公元220~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新泰羊流鎮)人。西晉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出身名門世家,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外孫,文學家蔡文姬的外甥,西晉景獻皇后的胞弟。史書記載,他學識淵博,善談論、多智謀,深得晉武帝信任,有「智囊」之稱。歷代名家,如唐代李白、杜甫、孟浩然,宋代范仲淹、蘇洵,明代袁宏道、清代王士禛等,弔古遐思,寫下了大量詠唱羊祜的詩詞名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120回中有對他濃墨重彩的描寫。

羊祜故里位於今山東省新泰市,至今有許多地名與他淵源頗深。「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泰山首字,改縣名為新泰」。該市羊流鎮是取自「羊氏流風」之義。在山東新泰、湖北襄陽以及江蘇、浙江的一些地區建有羊祜廟宇、雕像、石碑等,以紀念他的功績。

羊祜統兵鎮守荊襄十年,作為一代名將重臣,對平定東吳、統一全國作出了傑出貢獻。至宋代,羊祜與管仲、孫武、關羽、周瑜等名將一起配享武廟,享受歷代封建帝王和後人的祭拜緬懷。按照古人標準,配享武廟的條件比之圖畫功臣要高得多,應是歷朝歷代最有聲望、功勛卓著的軍事人物。其軍事思想值得我們後人研究。

一、志在滅吳、致力統一,樹立核心軍事戰略

羊祜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軍事家,他最早倡議滅吳,以統一全國。《晉書·張華傳》記載:「初,帝潛與羊祜謀伐吳,而群臣多以為不可,唯華贊成其計。」《晉書·杜預傳》:「時帝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唯預、羊祜、張華與帝意合。」在他的倡議下,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任命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開始了滅吳的準備。其後任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坐鎮襄陽十年。自出鎮襄陽,羊祜以滅吳為己任,為滅吳做了細緻、全面的準備工作,並為此貢獻出全部聰明才智,直至生命終結。

對內,他在朝廷中遊說君臣、數次上書,以求君臣取得對滅吳達成統一認識;在邊境地區墾田種糧、與民生息,做好戰爭的各項準備。對外,他以德攻心、懷柔東吳、積蓄力量,尋求最佳的進攻時機。這些內外政策構成了他的戰略目標的組成部分。其真實目的有二:一是在雙方力量均勢情形下,以麻痹敵軍,削弱其鬥志;二是爭取更多的發展時間,使勝利的天平逐漸向自己傾斜。

羊祜在國內外的一切行動,都緊緊圍繞著「統一全國」這一核心戰略目標開展,立足於將來早日平滅東吳,結束長期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國家統一。順應歷史潮流,傾力於國家統一事業,是羊祜一生的最大貢獻。羊祜為國家統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反映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和對大一統秩序的嚮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

二、繕甲訓卒、經營後方,充分做好戰備建設

荊襄一帶地處晉吳交界地帶,邊界線漫長,地理位置關係全局,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名將陸抗談到荊襄的重要性時就說:「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上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舢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懸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三國志58卷)」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當地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因戰亂不斷,民生凋敝,百姓飽嘗流離之苦,厭戰情緒濃厚;同時,當時對方守將正是名將陸抗,有很強的謀略才能,羊祜認為不可掉以輕心。上任伊始,羊祜經過仔細評估,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情勢下,憑武力越過長江天險,拿下東吳非常困難。

羊祜結合實際,採取了幾項措施,很快壯大了自己的實力。軍事上,狠抓軍事訓練,整軍備戰。利用邊境短暫的和平機遇期,抓緊時機,加強士兵的日常訓練,補充武器裝備,同各級將領仔細研究兩國邊界、戰將、士卒、百姓情況,時刻保持足夠警惕,做好戰爭準備。經濟上,安定民心,減輕賦稅,養精蓄銳。針對當地落後特點積極進行開發,為長期守邊和將來滅吳做好準備。

後來,羊祜用計使東吳邊戍罷守,把七百多里長邊界上的晉軍戍卒減至一半,利用削減下來的士卒屯田墾荒、發展生產,後方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了極大充實,積累了豐厚的物資、糧食等,據《晉書·羊祜傳》載:「祜之初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夯實了戰爭的物質基礎。文化上,羊祜在當地興辦學校,大開禮儀教化之風。使官兵與當地民眾和睦關係,布德施信,很快便「甚得江漢之心」。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江漢一帶呈現出一番新興景象:生產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在這種情勢下,人民對朝廷更加擁護,為日後平滅東吳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晉吳雙方的力量雙比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三、懷柔敵國、攻心為上,注重開展政治攻勢

羊祜在發展生產,做好戰備的同時,對東吳軍民採取懷柔政策,「務修德信以懷吳人」(資治通鑒79卷)。採取心理戰、輿論戰等政治工作策略,攻心為上、廣施仁德。這些歷史事例在《晉書·羊祜傳》、《兩晉通俗演義》、《三國演義》等歷史傳記、小說中都有著繪聲繪色的描寫。

在守邊戍防過程中,晉吳之間常常發生衝突。對於戰敗投降來的俘虜或來歸的吳人,羊祜採取了比較寬鬆開明的政策:講求信義,讓他們去留自便。有次,一名士兵從邊境抓回東吳邊將的兩個小孩,羊祜命令立即將其送回,其父非常感激,第二天便率部來降。吳將鄧香侵犯夏口,被晉兵活捉送來見羊祜,羊祜開導一番後把他放了,鄧感其恩德也率部投降。吳將陳尚、潘景一心事吳,屢犯晉之邊境,羊祜令部下追斬之,然後又通知家屬前來迎喪,並給予優厚撫恤。羊祜的軍隊外出行走在吳國境內,割了穀子作口糧,他就讓部下記住所取的數量,事後如數送絹償還。羊祜有時帶兵打獵,但只限於晉地,若禽獸先被吳人殺傷而後被晉兵所得,一定要派人送還吳人。「於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不肯直呼他的名諱。

據史書記載,羊祜與陸抗在邊境對峙時,雙方仍然互派使者,往來不斷。陸抗送給羊祜的酒,羊祜毫不懷疑地喝掉。陸抗知道後,深感敬佩,認為:「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後來陸抗病了,「求葯於祜,祜以成藥與之」,部下勸陸抗不要吃,以防中毒,陸抗嚴肅地說:「羊祜豈鴆人者!」又說:「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於是雙方邊境相安無事。

泰始八年(272年),吳西陵督步闡降晉,被陸抗攻殺。為了挽回西陵之敗的消極影響,羊祜發起攻勢:收吳人「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石城(今南京西)以西(七百里),盡為晉有。自是前後來降者不絕。」(自此處以下引文皆出自晉書第34卷)在這種形勢對晉較為有利的情況下,羊祜並沒有急於冒進,而是與吳人繼續展開細緻入微的攻心之戰。逢兩國交兵,羊祜都要約定日期,不搞突然襲擊、截擊等小動作,更不搞持久戰。成功地解除了吳人的心理防線,使東吳人感念其恩,為日後順利地平滅東吳做好鋪墊。

四、審時度勢、遊說君臣,精心謀劃戰略步驟

咸寧二年(276年),吳軍都督陸抗病逝,經過反覆周密的考察論證,羊祜認為伐吳條件已具備,他上書武帝提出滅吳建議,恰逢西北少數民族叛亂,伐吳行動被擱置。咸寧三年(277年),羊祜寫了《請伐吳疏》給晉武帝。在其中除了分析敵我力量的對比和戰勝東吳的有利條件外,還擬定了具體作戰計劃,闡明伐吳必勝無疑,以此堅定晉武帝伐吳的信心和決心。

首先,羊祜把東吳同被滅掉的蜀漢加以比較:「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又指出晉國兵多將廣,武器裝備遠勝以前。因此晉軍獲勝是完全可能的。其次,他進一步分析東吳的不利因素:客觀上,吳國以長江為憑靠似乎是優勢,但實際上在長達千里的沿江一線,晉軍都可以發起進攻,到時只能疲於應付。一旦晉軍進江入境,吳軍將無路可退。主觀上,孫皓的腐朽殘暴統治使吳人離心離德,君臣互相猜疑。在平日,官兵都打著自己的算盤,一旦兵臨城下,誰還肯冒死相保呢?反戈起義者將不計其數。在武器裝備上,東吳除水戰略勝朝廷外,其他弓箭矛盾等各式武器均遠差於晉軍。分析認為東吳可謂地不利、人不和、器不精。在此基礎上,羊祜制定了具體的出兵作戰方案:「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以小小的東吳怎能抵擋這八面來兵?到那時它必然是「勢分形散,所備皆急」。晉軍可利用這可乘之機,讓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被攻下,吳國便會上下震蕩,晉軍獲勝便指日可待。最後,他還就晉朝處於相對劣勢,朝野上下擔心的水戰問題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他認為,水戰講求速戰速決,一旦戰爭打起來,準備已久的上游晉兵出其不意順江而下,其優勢不復存在。那麼之後攻城奪地、肉搏巷戰就是我方的優勢。因此,朝廷必勝無疑。

咸寧四年(278年)在病重時,他還不無憂心地說:「吳人虐政已甚,可不戰而克……若孫皓不幸而沒,吳人更立令主,雖百萬之眾,長江未可而越也,將為後患乎!」擔心若孫吳換了賢明君主,眼下的大好形勢將付諸東流。對羊祜的滅吳計劃,只有杜預、張華贊成,終因反對者眾多而暫時擱淺。

數次上書所表達出的一系列言論,顯示出羊祜的憂國憂民之心,還顯出他卓越的戰略思維,在他的頭腦中已經構建起平滅東吳的詳細部署,後來的歷史證實了羊祜的深謀遠慮。

五、以德治軍、知人善任,注重選拔軍事將領

羊祜自身廉潔奉公,在統帥軍隊方面也講究以德治軍,善於選拔培養人才。他以身作則,愛護士兵,深得官兵愛戴。他注意部隊形象的樹立,認為守邊部隊不僅僅代表著部隊本身,而且還代表著朝廷、國家,他們一舉一動意義非同尋常。羊祜統率的邊軍不以一事一役的勝負得失為著眼點,而是從統一大業這個全局出發。

羊祜舉薦人才的故事廣為流傳,特別是選拔任用得力的將領。其一是提拔重用王濬修舟楫、練水師;其二是病重之時舉薦杜預代替自己都督荊州諸軍事,籌劃滅吳具體事宜。

王濬在《晉書》中有傳,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志高孤傲,很多人認為他不能委以重任。但羊祜十分賞識他的才幹,認為「有大才」,如果任用得當,時機成熟,「必可用」。因此上表留住王濬,委以重任。果然,在伐吳戰爭中王濬這位70多歲的老將一馬當先,並憑藉多年的造船經驗智破敵軍攔江鐵鎖、鐵錐,使晉軍順利東進,贏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他克武昌、取建業,親自接受孫皓投降,立下赫赫戰功。時人讚譽羊祜重用王濬是慧眼識珠,善於用人。

杜預是晉初名臣良將,具有廣博的學識和傑出的才幹,且多謀略,時號「杜武庫」。羊祜病重後,便舉薦博學多才的杜預代替自己,繼續進行伐吳事業,被武帝採納。咸寧四年,杜預到任後,加緊伐吳前的準備工作。用離間計迫使吳主換掉熟悉邊情的將領,使吳軍將士互不熟悉,指揮失靈,接著又連連上書請求晉武帝立即發兵攻吳。在伐吳作戰中,杜預擔任前線指揮,能顧全大局,讓衝鋒在前而又受其節制的王濬「徑取建業」,拔得頭功,為滅吳獲勝贏得了先機。

尤為難得的,羊祜舉薦杜預等人後,將薦稿燒掉,因為他不想讓被薦的人知道後感謝自己。他認為「拜爵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本來是國家授予的官職,卻讓他感謝私人,這類事不能幹。《三國演義》等對此有精彩描寫。羊祜一心為公、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放在道德缺失、世風敗壞的魏晉時代,更是難能可貴,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

晉咸寧四年(278年),羊祜壯志未酬,因病逝世。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調軍20餘萬,按照羊祜的攻吳計劃,兵分六路,大舉伐吳,不到四個月,攻克建業,吳亡,中國出現了短暫的統一。

在慶功會上,群臣向晉武帝祝賀,武帝卻舉起酒杯,流著淚說:「此羊太傅之功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裝備分析君 的精彩文章:

美日裝備成本上升,怪罪稀土管理控制
飛行導彈軌道:一個月造500架無人機
裝備突破太快,封鎖不再是西方專有名詞,美日聲稱不習慣
劍指亞太的F-35真的來了

TAG:裝備分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