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世界千年歷史,為何總是拗不過這八大定律?

世界千年歷史,為何總是拗不過這八大定律?

歷史從未改變,歷史只在反覆,很多未來的答案都是歷史裡,讀懂了歷史,就讀懂了未來。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在這種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定律,始終保持不變。


1、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自"赴火而死"。為什麼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了普希金的偉大,因為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那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那個醜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過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一個願望被滿足之後,第二個願望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仍舊只有一隻舊木盆。

世人的貪慾,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君王的貪慾,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裡所說的商鑒,究竟要我們鑒什麼?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隻木盆。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

《左傳·荘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裡的「忽」字,意為迅速,突然洪水潰堤,轉瞬之間,一瀉千里。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巔峰。由巔峰而至於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殷紂王之後,兩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煬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世界千年歷史,為何總是拗不過這八大定律?


2、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任用大夫文仲、范蠡整頓國政,經過十年的忍辱負重和勵精圖治,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仲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仲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讓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同樣的事情,漢五年劉邦當皇帝後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漢六年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漢十年,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共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後只相處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浩嘆。


3、包圍定律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

魯迅認為,「猛人倘能脫離包圍,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圍新論》,講述「包圍脫離法」。「然而終於想不出好的方法來」。魯迅也如范蠡一樣,是聰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後來聽說瑞典國王出門不帶護衛,上班自己騎車。心想,答案就在這裡了,包圍是可以打破的呀。

世界千年歷史,為何總是拗不過這八大定律?


4、敵戒定律

敵戒定律是指不管是國還是個人, 雖然敵人對於我們來說都希望沒有,但是敵人會讓我們不斷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小心行事 ,戒驕戒躁努力的超過敵人比敵手更強,從而自己更加的優秀更加成功。然而如果沒有了敵手,我們的警戒心一下子 就鬆懈下來了反而容易失敗。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翻譯如下:

人們都知道敵人對自己是有害處的,躲都來不及但是柳宗元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有敵人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是對自己有利的秦國在與六國對抗的時候 。為了能打敗敵手而富國強兵,然而當把六國打敗後卻因為沒有敵人而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富國強民而開始衰敗下來晉國打敗了楚國。認為這是晉國的禍患,晉國的國君不聽範文的勸告因為打敗了敵國而不強盛自己的國家了結果引起了全國怨聲載道。孟莊子討厭臧孫紇,臧孫紇死後,孟莊子很傷心認為治自己病的藥物沒有了自己也會在不久後死掉 。聰明的人知道,敵人存在的時候我們會戒嬌戒燥不會自滿,小心敵人不至於得意忘形。然而在敵人消失或不存在時,我們往往會過於驕傲會得意忘形,會自滿,會不注意自己的行事。慢慢的,我們就會因為這些而招致禍患會嘗到失敗和滅亡的結果。 警惕疾病的人,會延年益壽而。自認為自己強壯的人,反而會突然死亡。

5、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的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的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

《紅樓夢》中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結為勢力;更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彼此回護,構成一個複雜體系。宗法社會的特點之二,親不間疏,後不僭先,有規有矩。

一個人立於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在他們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關係:親戚關係、同學關係、師生(徒)關係、戰友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幫會關係、志同道合和趣味相投的同志關係等,這些關係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資源。聰明的人運用得好,前途無量。無論處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都能看到忙著拉結,就像一隻只勤奮的蜘蛛,編織著屬於自己的網略。因為網略越大,越結實,捕獲的就越多。


6、黃宗羲定律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規律:史上各種改不止一次,但每次改後,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局限性,平民的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一個比改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

世界千年歷史,為何總是拗不過這八大定律?


7、五世而斬定律

《孟子·離婁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澤」是指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對後代的影響;「斬」,意謂斷了,沒法再繼承。

有俗語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代,說明社會情態也和世間萬物一樣,都有流轉的規律。也有說法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雖然也曾出現過穩定繁榮的局面,它們被稱為治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除漢、唐有些個別,其他各代都概莫能外,逃脫不了歷史安排。

漢朝第五任皇帝是漢武帝,漢武晚年昏聵,不但民間反對情緒溢於言表,就是上層也被漢武的胡作非為所激怒。不過,漢武畢竟不同一般的帝王可比,他很快察覺了自己的危險的處境,勉強維持了免於崩潰的命運。

比之唐代,從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武則天再到唐玄宗,這裡面經歷了七任,和前漢相捋。但是,唐高宗中後期,實際是武則天在執,而唐中宗、唐睿宗的時間不但短暫而且了無新意,其中中宗本人也被韋後所害,唐睿宗的皇位來自兒子。

五代十國結束,中原以北宋為正統,北方則先後有遼、金崛起,西部則以党項建立的西夏為主。北宋前五任皇帝分別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到了宋英宗執政期間,北宋的衰落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宋英宗一死,宋神宗就公開打出改良的旗號。

金的前五任皇帝分別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到了金世宗末造,金章宗即位後不僅沒有糾正金世宗弊政,反而掩耳盜鈴,坐視蒙元的崛起。

元、明、清三朝是封建社會走向爛熟的最後階段,其中元世祖改蒙古為「大元」,這是元朝名實俱在的開端。忽必烈一死,也就過了短短的三十多年,這個令世界為之震撼的天下第一王朝也就隨之覆滅。明朝的衰落也不過五任皇帝,從蟋蟀皇帝朱瞻基時代也開始了它的前行路程。朱瞻基死後,明英宗即立,土木之變不久發生,明朝就此步入中衰。清朝如果從第一代算起,第五任皇帝恰好就是乾隆帝。


8、皮毛定律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那時的人,他們「笈」中裝著的那份精彩只屬於他們自己,獨一無二。他們背負著它,走遍世界。他們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說服全世界。他們的思想像凌空而過的天馬,高遠而神奇。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噴涌而出。清泉彙集之處,是大海,激蕩澎湃。

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文人們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乾涸了。天馬沒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車同軌,書同文,」做起來並不難。而要把這些十分固執的文人統一起來,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難奏其效。

舉世一致,歐洲人沒有做到,我們做到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

世界千年歷史,為何總是拗不過這八大定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