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中醫小提示,秋季進補小心誤區

中醫小提示,秋季進補小心誤區

「貼秋膘」=多吃肉

貼秋膘的做法早已過時。以前的飲食模式多以糧食和蔬菜為主,而如今的飲食中動物性食物佔比已經很高,再大量集中攝入肉類,易在體內鬱積生熱,使人出現疲勞、口乾舌燥、大便不暢等癥狀。對於運動量少、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新鮮水果和蔬菜反而更值得多多攝取。

不分體質一味補陽

隨著秋天來臨、氣溫下降,喝參雞湯、涮羊肉火鍋、吃狗肉煲的人漸多。在某些人的意識中,秋冬進補就是要多吃熱性的壯陽食物,實際上這是誤解。畏寒怕冷的寒性體質在秋冬季適當吃一些溫補類食物可起到壯陽、增強體質的作用。但對多數人來說,秋冬進補應以補陰為主。中醫認為「陽由陰生」,即便偏陽虛的人在服用溫性藥物和食物的同時,也要配合補陰。

補品越名貴,進補效果越好

每種補品均有一定的適應症,名貴補品鹿茸、人蔘類,濫服易導致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流鼻血等癥狀;冬蟲夏草也只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僅對經常疲勞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效;據營養專家分析,那些物以稀為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等,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反而是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更值得推薦。

進補,就是要多喝湯

煲湯是傳統的進補方法,不少人甚至認為湯煲得時間越長越好。殊不知,湯煲的時間過長,很易丟失大量營養。另外,我們都知道吃海鮮喝啤酒易引發痛風,卻不知道喜歡吃牛羊肉也同樣危險,因為這些食物中也富含嘌呤。尤其是牛羊肉、海鮮等,吃著肉也許沒什麼反應,可一喝湯就易出事,這是因為食物中的嘌呤都溶解在味道鮮美的湯里了。

全家人吃同一種補品

進補要遵循「虛啥補啥,對症進補」的原則,男女由於體質有差別,體虛也有所不同,吃同一種補品不可取。另外,保健養生雖不像治病那樣嚴格,但起碼應將進補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種體質,像鹿茸、人蔘等屬燥性補品適合畏寒怕冷、喜熱、易腹瀉的陽虛者(體質多屬偏寒),而那些滿面紅光,手足心熱、易便秘的陰虛者(體質多屬偏熱)則應慎用,否則有可能造成流鼻血、便秘、煩熱不安等不良反應。

文 時尚健康

新媒體編輯 唐雯麗

圖片來源於網路

時尚健康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關注時尚健康公眾號,給生活添點兒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男人裝 的精彩文章:

有人試著5天不碰手機,隔離禁閉——結局有多殘忍
可怕的黑色3分鐘,國足今晚千萬別重演!
9月封面女神:袁姍姍
這伙海盜之囂張,誰調查誰死
這個村裡的女人為什麼集體殺掉自己的丈夫

TAG:男人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