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教師的地位為什麼越來越低?

中國教師的地位為什麼越來越低?

華哥說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不應該成為一句空話。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


探究東西文化,洞察差異化的世界


全文2396字,讀完大約4分鐘






教師節到了。




也許在這一天,人們才會關注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問題。




雖然我國自古以來都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但是,今天的教師待遇真的不高。



下面是2012年《紐約時報》刊登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高等教研中心,對28個國家的大學教師的收入調查。







中國倒數第三!甚至遠遠低於印度!




不僅收入低,社會地位也不高。在我國,很少聽說哪個官員、國家公務員改行去當老師的,如果學校的教師聽說某同事調到了教育機關或政府部門,可能都會羨慕,甚至有些失落。




對比古今中外歷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中國教師地位是越來越低。




在中國歷史上,教師社會地位經歷了聖人—官人—公僕的從高到低的演變過程。





在中華文明初期發展階段,是聖賢擔任教師。




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世界認知有限,所以一些聖賢就傳授人們生存技能。像中國遠古傳說的:神農氏教民稼穡,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有巢氏教人造屋,伏羲氏教人獸獵等。







三皇五帝不僅是統治者,更是部落走向文明的引領者、教育者,「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這與今天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差不多,只有年齡最大、閱歷最豐富的長者才能當部落首領,把知識傳授大家,而備受族人的尊重。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聖賢放棄了社會領導地位,專門承擔精神領袖的職能,「諸子百家」就是當時的教育者,孔子是傑出的代表,他打破貴族的教育壟斷,創辦私學,教師也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職業。






這時的教師是文化偶像,被眾人所擁戴,「尊師重教」名副其實。





我國教師演變的第二階段在封建社會時期,教師職業開始成為官僚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




隨著科舉制度不斷的完善,「學而優則士」成了讀書人的終極目標。



學子寒窗十年,苦讀《四書》《五經》,就為了做官,教師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







當時,最重要的教育機構是官學,例如國子監、太學等機構,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的管理者,其中的教師都是享受府俸祿的官員。




當然還有官場失敗或落榜失意者,他們興辦私學,是教育的主要群體。即便落第的秀才,也享有不納稅、上堂不跪等的特權,不從事農業生產,可以開辦私塾,從事教育。




雖然不在官場之中,但卻和官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民間老百姓心中也有一定社會地位。





北京國子監,皇帝親自講學的辟雍大殿




這種官僚體系中的教師也是備受普通人敬畏的。





時間到了1949年,當時的中國千瘡百孔、百業待興,急需各種人才。




但財力物力有限,無法負擔起一個龐大的教師團體費用,所以,就要求教師們要有奉獻和犧牲的精神,教師的形象就成了「公僕」,待遇不高,卻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







於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蠟燭」就成了教師的代名詞,好像只有犧牲個體的幸福生活,才能詮釋教師職業的完美形象。




與同樣是「公僕」的官員相比,因掌握的社會資源不一樣,所以「公僕」的「公」就沒了,只下「仆」了。







教師名義上很受人尊敬,但實際中卻很少有人心甘情願從事這樣教育一線的工作了。




現在從事教師的大學畢業生往往也是因為當初高考的成績不太理想,或者找工作壓力過大,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歷史傳統,中國將教師過於「聖人」「公僕」化,將教師視作道德的化身,強調教師的社會責任與理想人格,而貶低了教師的個體生命價值,導致教師「自我」意識的缺失。







教師過於強調「德」,所以學校的風吹草動總能引起很多社會性的爭議。




在強大的媒體輿論下,老師往往成為弱勢群體。




反觀西方的教師地位,恰恰與中國走了相反的演變道路。





西方最早的教育是教仆文化。




古代希臘的「智者派」是西方世界最早出現的一批專職的教師,他們沒中國古代教師——聖人和官人——的待遇。




隨著羅馬人的入侵希臘,希臘人大都淪為羅馬帝國的奴隸,那些擁有知識智慧的希臘人,就成了奴隸主僱用教授其子女的奴隸。







教育學(Pedagogy)一詞也是來源於希臘語的Pedagogue,意為教仆——教育孩子的僕人。這個詞後來轉義為「教育者」或「教師」。




羅馬帝國覆滅以後,中世紀的歐洲各國處於基督教的統治下,這是個黑暗的時期。




教會壟斷整個教育,學校是教會辦的,僧侶們擔任教師,承擔著傳播教義的職責,其教育也滲透著神學色彩。







這一時期的老師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




文藝復興以後,1681年,法國「基督教兄弟會」神甫拉薩爾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師範無意識學校。




以後隨著工業革命,歐洲開始向外擴張,急需各種人才,於是漸漸產生現代教育觀念和體系。




18世紀中

葉到

下半葉,歐洲各國相繼出現了師範學校。19世紀初,許多國家陸續頒布義務教育法令,教育開始走向系統化、制度化,教師走向了「專家」化和職業化。




二戰結束以後,「教育興國」理念深入人心,西方社會教師進入了高學歷化、證書化和終身化的階段。




所以,西方教師經歷了教仆—僧侶—專家演變的過程,今天西方社會強調教師專業技能,與中國強調對教師的「德」要求截然不同。




這就是中西方教師社會地位迥異的歷史原因。





1985年9月10日,中國恢復建立第一個教師節





同樣是屬於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韓國,因為受到了西方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的地位遠遠高於中國。




日本沒有教師節,是因為日本很重視教師,甚至可以每天都過教師節。




日本教師胸前都有教師牌,車上的乘客看到以後都會起來讓座。在商店超市,都有專門針對教師的打折商品,持教師證件每天都能享受到優惠......





日本課堂




日本的中小學教師職業被視作「聖職」,教師被稱為「先生」,與議員齊名。因為其社會地位高、工資待遇高、師資水平高,所以日本教師被稱為「三高」。




日本的教育法規明確規定,教師為特殊公務員,待遇高於一般公務員,日本公立小學、中學教員平均年薪450萬日元(約合36萬元人民幣),是中國教師的5倍。




在韓國,「一人從教,全家無憂」,韓國教師的工資每月400萬韓幣(相當於人民幣約2.3萬元)。且地位很高,處處受尊敬





韓國師生




韓國漢城大學的教授都由總統親自頒發任命書。漢城大學的校長李壽成,明治大學的校長高健則曾先後出任韓國總理,至於教授擔任各部部長、副部長則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樣的對比,真讓我們的「尊師重教」顯得蒼白無力了。




如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是否應該兌現了?再說我們已經不窮了。




歡迎轉發分享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zglgag168)編輯



世界華人周刊

近期熱文

,戳下面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女書

台灣醜化大陸

華人海外受辱


傅雷

|最牛富二代|形狀最奇特的省


《世界華人周刊》長期面向海內外徵稿、徵集寫作線索


投稿郵箱:wcweekly@yeah.net
回復關鍵詞「

投稿

」查看詳細說明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美國Costco超市服務員常年在收銀小票背後畫這個,沒想到最後見證了暴富一刻!
共同生活65年後,這對荷蘭老夫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加拿大暖心廣告:你不是一個人
陳志武:大多數中國人在美國只能做些技術活
成功的女人,一定會做對這幾件事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