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青天老爺包拯為何一生鮮有朋友?

揭秘:青天老爺包拯為何一生鮮有朋友?


包拯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一直都是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包拯的一生當中朋友很少。為什麼沒有人喜歡與一代名臣包拯交朋友呢?


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過歐陽修的薦舉,還曾是上下級,多少總有過從,但整部《臨川集》,竟無一字提及包拯。讀包拯事迹,總有個疑惑:就是他為什麼鮮有朋友。史書里記他平生不寫私人信件,沒什麼朋友,與親戚也不往來。他流傳下來的文字,只有早年的一首短詩和晚年的一篇家訓,其餘全是奏議。


包公的人格很了不起,是剛嚴的典範,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飭得一無破綻,里里外外立於不敗之地。但從常識可知,人是不可能這樣完美的。歐陽修疏論包拯之接受三司使的任命中說道:「心中藏於中,而人所不見;跡者示於外,而天下共瞻。」他是說人心隔肚皮,評價一個人,可信賴的還是他的作為。不過,如果得不到情感的線索,一個人的作為,或為迷霧所隱,或為光芒所掩,也會含糊起來。


包拯抨擊同事


歐陽修的批評,源於包拯連劾張方平與宋祁。包拯抨擊宋祁的理由,是他知成都時多游宴,蜀人不滿他的奢侈。比起哥哥宋庠(此前也曾被包拯彈劾過),宋祁確實生活鋪張,但當時文官游宴成風,若以此為罪,朝廷要空去一大半了。何況宋祁在蜀每晚宴罷,還燃燭展紙,干起正事,遠近的人看見燈光,都知道這是宋先生在修《唐書》。他死後,成都數千人哭於祠,似乎名聲也不很壞。


另一位被包拯攻擊的是張方平。此人天性豪邁,頗有才幹,見識在當時別具一格,只是一生未得伸展。當時京城某人拍賣家產,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購得一處房屋。包拯立加彈劾,說他「無廉恥,不可居大位」。張方平確實不謹慎,但似乎尚不足以立「無恥」之論。據司馬光後來說,包疏檢舉張方平的不端事迹,還有不少條狀。但這麼一篇重要的上疏,在世傳的包公奏議中,竟不見蹤影。清朝有人猜測,此是包公子孫不願意以示後人而削去,毫無根據。但不得見此奏原文,總有些遺憾。


碰巧的是,張方平和宋家兄弟那時都與呂夷簡不和,而包拯受過呂夷簡的提拔。要是能從中尋出一絲足跡,我們將會更好的了解歷史真相。但是抨擊同事這一事情,使得包拯很難交到朋友。

史料甚少,同事不願提及包拯


包公的心事不為人知,是否應歸罪於文獻失傳呢?宋人話癆最多,記述成風,可惜在如海的文集中,有關包拯的記錄少之又少。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過歐陽修的薦舉,還曾是上下級,多少總有過從,但整部《臨川集》,竟無一字提及包拯。別人那裡也大抵如此。


幸好有位吳奎,和包拯親密,給他撰過墓志銘;另一位張田,自稱門下,給奏議結集。若無這兩人,包公的形象,便只剩元雜劇中的了。我猜測當時多數人的心理或許是這樣:對包拯,說他不好,實在說不出;說他好,又不情願。人至清則無徒,此之謂也。



最奇異的是包拯不笑。當時流傳的一句話:「包公笑,黃河清。」包公一笑,比黃河變清還難得。史籍未曾記載包拯有過類似面部神經麻痹之類的疾病,我們也無由推斷他是個內心麻痹的人。但不管為什麼,一個不會笑的人,無論多麼多麼值得敬佩,也很少有人會喜歡。


剛正不阿,鐵面無私是好事,正是包拯的這一品格,得到了後人的敬仰。但是同事之間分的如此清楚,難怪沒人願意與包拯結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揭秘在線 的精彩文章:

1968年萬人忠字舞大聯歡,好不容易才找到,好懷念!
底牌終於揭曉,中國不對印度動武全因為它,美國計劃破產
老畢找到新工作,引發十句警言,句句入骨!
印度為什麼宣布撤軍?答案就在這18組解放軍的圖片
莫迪,來了!剛剛,印度向中國釋放三大「求和」信號,徹底認慫了!

TAG:歷史揭秘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