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坦克部隊賭徒式的快速推進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坦克部隊賭徒式的快速推進

英國在太平洋上的關鍵樞紐是位於新加坡的海軍基地,當時的新加坡被認為是一座無法攻破的堅固城市。英國人認為這座城市周圍的糟糕地形使它不能被任何軍隊包圍,遺憾的是日本人卻不這樣認為。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隊在馬來亞半島北端的頸部地帶進行了一次兩棲登陸作戰,山下奉文麾下第25軍集中下轄的第1、第6、第14坦克聯隊,共211輛坦克發動攻勢,其中第1坦克聯隊(40輛97式中型坦克和12輛95式輕型坦克)於1941年12月11日突破了珀西瓦爾將軍的耶特拉防線,1942年1月7日第6坦克聯隊突破新加坡北面的斯林河防線時,發生了最重要的坦克戰。此後,英國人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新加坡於1942年2月15日陷落,這其中至少有部分功勞應歸屬於日軍對坦克的有效使用,特別是在那次關鍵性的坦克戰中。

日軍用於菲律賓方向的戰車部隊規模要稍小於馬來亞方向,隨日軍在菲律賓登陸的是第4和第7坦克聯隊,其中第4坦克聯隊參與過諾門罕戰役,是日軍中罕見地擁有坦克戰經驗的王牌部隊。日本人在呂宋島仁牙因灣登陸之後不久,美軍那個暫編坦克群就發動了反衝擊。1941年12月22日,日軍第4坦克聯隊的95 式輕型坦克同美軍第192坦克營在達姆瑞蒂斯(Damortis)附近發生了太平洋戰爭中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戰,兩支坦克部隊持續進行了一系列互有勝負的小規模戰鬥,直到美軍開始全線撤退,雙方的坦克才開始脫離接觸。此後,第4坦克聯隊繼續作為日軍突擊的裝甲先鋒,而編製仍然保持大體完整的美國坦克群則被化整為零,充當美軍撤退的後衛。可惜在組織糟糕的撤退途中,由於高級指揮官缺乏對坦克部隊指揮的經驗,美國暫編坦克團不必要地損失了許多坦克,最後只有少量倖存的M3輕型坦克隨美軍後衛退入了巴丹半島。其間,最後一場美日坦克戰發生於1942年4月7日,兩輛日軍坦克在巴丹被美國M3輕型坦克擊毀。

1941年12月,馬來亞日軍第1坦克聯隊裝備的97式中型坦克

有意思的是,在菲律賓的戰鬥中,主要的戰鬥任務大都由第4坦克聯隊承擔了,作為預備隊的第7坦克聯隊卻撿到了不少「洋落兒」—他們利用其他受損坦克上的零件將部分繳獲的M3輕型坦克進行了修復,然後將其納入了自己的戰鬥序列,這使該聯隊的實力相比戰前不降反升。於是,在巴丹陷落後,日軍指揮官決定讓第7坦克聯隊,而不是疲憊的第4 坦克聯隊,擔當科雷吉多爾島登陸作戰的主要支援任務。

1941年菲律賓戰役中的日本89式中型坦克

經過了補充之後的日軍第4坦克聯隊,主力於1942年3月被運到爪哇,不過這時荷屬東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已經陷落了。所以日軍坦克部隊沒有同荷軍坦克打過任何照面,甚至連荷軍坦克同日軍步兵交戰的記錄也很少, 可以說,荷蘭在東印度的地面部隊莫名其妙地潰散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第7坦克聯隊對97式坦克上的57毫米坦克炮評價不佳,在戰前,他們特意申請補充了少量剛出廠的97改坦克;在科雷吉多爾登陸行動中,第7坦克聯隊特別抽出了2輛珍貴的97改,與1輛被繳獲的M3輕型坦克一起,由特遣部隊指揮官松岡少佐直接指揮,這是97改的首次亮相。雖然用於科雷吉多爾登陸的日本坦克僅有區區3輛,但當地美軍卻沒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結果在科雷吉多爾主隧道附近出現的日本坦克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美軍的心理防線崩潰了,菲律賓的悲慘命運暫時落下了帷幕。

1941年駐菲美軍暫編坦克團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伴隨著在馬來亞取得的勝利,日軍趁勢攻入了緬甸,希望由此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將大英帝國皇冠上的這顆明珠一舉收入囊中。為此,日軍集中了第1、第2、第14坦克聯隊作為全軍支援—這種力度相對於日本陸軍裝甲力量的規模而言,已經是很大的手筆了。而作為硬幣的另一面,此時在緬甸共有兩支盟軍裝甲部隊在等待著日軍的到來,一支是剛剛抵達的英軍第7裝甲旅,任務是阻止日軍進入或接近印度邊境;另一支則是中國第200機械化師(主要裝備是蘇制T-26輕型坦克),中國政府試圖依靠手中這支唯一的機械化部隊,努力維持由印度和緬甸通向中國西南部地區運輸生命線的暢通。

1942年,菲律賓日軍第7坦克團的M3輕型坦克

英軍第7裝甲旅的編成雖然倉促,但構成其基幹的兩支部隊卻是久經沙場的裝甲勁旅—第2皇家坦克團和第7輕騎兵團是直接從北非戰場抽調來的, 第7輕騎兵團裝備的M3輕型坦克仍噴著沙漠塗裝。這支部隊原來準備用於增援新加坡守軍,當新加坡淪陷的消息傳來後,就轉而調往仰光。遺憾的是,這樣一支戰鬥經驗豐富、實力不俗的裝甲勁旅,卻在後來的拙劣指揮下,幾乎斷送在緬甸戰場的鏖戰中。第7裝甲旅被拆成幾個小規模營級戰鬥群參加了一系列損失慘重的後衛戰鬥,其中包括與日軍第14坦克聯隊發生的幾次混戰,當其殘部抵達印緬邊境防線時,這支部隊已所剩無已,其中的第7輕騎兵團甚至只有一輛斯圖亞特坦克還保持在可用狀態。

中國第200機械化師的主力則由一個坦克團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團組成,主要裝備是1938 年到1939年購買的蘇聯T-26輕型坦克(有趣的是,這種蘇聯坦克其實是英國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的蘇聯仿製品)。作為一個連步槍子彈都無法保證供給的國家,中國人當然對把這支唯一且來之不易的裝甲部隊派往國外戰場有所顧慮,但在史迪威將軍就日軍切斷從緬甸向中國的援助路線的災難性後果向蔣介石提出警告後,這位盟軍中國戰區的司令長官還是派出了包括第200機械化師在內的一支遠征軍。悲慘的是,與英國盟軍一樣,這支部隊在延緩日軍前進的過程中,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儘管他們在1942年3月的胡康河谷戰鬥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在走出野人山之後,人們就悲憤地發現,中國唯一的機械化師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了……

1942年,緬甸戰場上的中國第200機械化師裝備的1936年型蘇制T-26輕型坦克。

總的來說,在從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底的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里,相對於準備糟糕、戰術呆板的對手們,日本人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一連串勝利,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坦克部隊充滿想像力的大膽使用, 這其中既有蘇聯人在諾門罕給予日本人的「禮物」,也有日本人有賭徒式的運氣因素。至此,美英兩國為他們對日本的輕視付出了代價,曾經對抵禦日本坦克懷揣的那些想當然的信心也遭受了嚴重打擊。也正因如此,美英兩國看清了太平洋戰場對坦克部隊的旺盛需求,於是兩國開始生產出更好的坦克、組建起更多的裝甲部隊,將他們派回太平洋戰場。

具諷刺意味的是,開戰初期令人眼花繚亂的勝利似乎令日本軍隊感到十分滿足,使得日本在1942年和1943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對提高他們的坦克技術所做出的努力少之又少, 以至於在戰前就已投入小批量生產的97改坦克甚至因坦克生產在日本重工業中的優先順序過低而被擱置。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得意忘形中,本來就已經過時落後的日本坦克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了。

中國軍隊第200機械化師的1936年型蘇制T-26輕型坦克。

不過,日本的坦克設計和新型坦克的研發雖然停滯不前,但日本坦克部隊的編成卻在不斷變化中。比如,受歐洲戰場德國閃電戰成功的影響,在1942年7月,日本人也嘗試著將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兩個坦克旅團擴編成一個規模巨大的坦克師團(當然,這個「巨大」的標準是相對於日本人而言的),到1942 年年底,又增派了駐紮在日本本土千葉坦克學校的第3坦克聯隊加入這支部隊,並補充了大量炮兵和步兵部隊,於是日本人在紙面上終於擁有了類似於戰前蘇聯機械化軍那一級別的坦克部隊建制(蘇聯人和德國人都用了將近10 年時間才逐漸有能力運用如此大建制的坦克部隊,所以這個看起來很唬人的日本坦克軍充其量也就是個紙面上的好看畫餅)。

相關閱讀《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陸軍聯隊全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這輛擁有四門機炮的防空坦克變身行走的死亡收割機
後亞歷山大時代的希臘政局轉折點,斯巴達的迴光返照
一張圖看懂拿破崙的制勝法寶
咆哮在敦刻爾克上空的死神,德國「斯圖卡」Ju 87 型俯衝轟炸機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