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洞朗之後:中國需要彌補外交短板

洞朗之後:中國需要彌補外交短板

在洞朗危機結束之後,印度總理莫迪最終參加了廈門金磚五國領導人會晤。作為亞洲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或許暫時鬆了一口氣,但洞朗危機暴露的諸多問題,或許還有深入檢視的空間。

一直以來,中國試圖通過多邊組織將印度拉入同一個陣營,比如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在全球氣候談判中進行合作等,以共同應對和改變對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合理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與此同時,中印各自都專註於國內經濟改革與發展,力圖實現國家崛起。應當說,兩國的國際與國內目標有某種共同性。

但是,這兩個相鄰國家的雙邊關係卻是最危險的,印度不僅僅把中國視為競爭者,有的時候更像是在對待一個敵人。而相比而言更強大的中國,卻疏忽了印度的敵意。或許在中國看來,做出針鋒相對的反應可能會刺激印度更加反華,並且分散中國處理來自太平洋方向挑戰的精力,又或者面對印度的「無理取鬧」,中國並不想溝通。總之。印度並沒有列在中國外交的重要議程名單上。可以說,兩國都沒有正確而恰當的對待對方。

一直以來,中國外交的核心思想是大國外交,即專註於穩定與美國的關係,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與中美博弈有關。在中美博弈的棋局中,外交相對獨立的印度似乎分量較輕,這也是中國忽視印度的一個原因。但是,這一次,當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拉近與印度的關係以共同遏制中國的時候,受到鼓勵的莫迪給了中國人一個出其不意的教訓。

過去幾年,奉行「東進政策」的印度在南海、西藏等問題上挑戰中國,並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年5月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峰會幾天後,印度宣布與日本構建從亞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計劃,意圖與「一帶一路」倡議競爭。隨後,印度與美國、日本加強了軍事關係。但是,對於印度日益升高的不滿與敵意,中國依然是一直忽略的。

這與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的態度類似:裝作與己無關而執行「拖字訣」。這是長期以來執行「韜光養晦」政策的後遺症:不想「惹事」,最終體現為消極無為(拖延)與妥協,當中國崛起要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並要求外交部門為國家發展利益服務的時候,長期無為的外交部門則體現為無能,或者只會用經濟的辦法收買別國。中國新領導人要求外交積極有為,但沒有多少人能夠幫助他實現這個願望——聰明人都在忙著追逐財富,體制內則扼殺人才。

事實上,至今在很多方面,中國並沒有為國家崛起做好準備。外交部門、智庫、學者、軍方、情報部門等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大多數時候是坐在北京看世界,甚至是通過西方去觀察。中國人普遍缺乏融入世界的興趣和熱情。世界各地有一些投機者或為了生計而四處遊盪的中國商人,但他們沒有提供多少有價值的信息,很多時候是在敗壞中國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人根本沒有要成為一個「新帝國」的自覺,只要不受欺負就已經歡呼雀躍了。

這一次,中國在洞朗地區的系統性疏忽導致底線失守,被迫調動龐大的軍事與外交資源捍衛主權,相當於「將刀架在印度脖子上」,才嚇退對方,但付出了巨大成本,包括國家權威資源的流失。中國經不起幾次這樣的疏忽。官僚化的外交系統早已無法擔負護航國家崛起的任務,他們不能將中國的力量轉化為能力,並在全球範圍內恰當地維護國家利益。

對於印度經濟發展而言,當前的國際環境存在一個機會窗口: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因為製造業成本不斷增加而導致產業資本大規模轉移,而產能與資本過剩的中國也想通過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金磚銀行」以及本國的開發銀行等,增加在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實現互通互聯。缺乏基礎設施並擁有強大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印度,恰恰應該擁抱中國的資本與工廠。

近日,由印度財政部發布的一份報告建議,仿效中國設立大規模經濟特區,推動城市化步伐,製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產品以增加出口,等等。該報告共提到「中國」67次。報告認識到出口對提高生產力、就業和工資的重要性,並指出至今只有四個國家和地區在30年內「成功轉型」,分別是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但只有中國大陸的人口規模與印度相近,因此最具可比較性。可以看出,印度至少是清醒的——儘管他們並不接受中國。

中國經濟的騰飛同樣得益於一個機會窗口,即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推動經濟改革並穩定了局勢,比東南亞國家更具有吸引力,在本世紀初由美國推動的全球化與弱美元政策導致的全球產業大轉移來臨前,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完善了基礎設施並加入了WTO,吸引全球產業資本湧來,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工廠」。

在非洲,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廉價智能手機為一些國家提供了經濟騰飛的基礎。印度發展用於出口的製造業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而且應該從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開始。因此,從理論上看,印度需要中國幫助改善其交通、電力、通訊等設施匱乏的局面,並鼓勵中國工廠向印度轉移。在全球範圍內,只有中國既可以提供廉價而又龐大的資金,又擁有超級工程能力(設備質量、工程速度、工程質量、低價格優勢等),這是中國的一種戰略資源。

一定程度上,中國企業也許不應該使用這種戰略資源參與印度的基礎設施項目,因為這是在幫助一個競爭者與潛在的敵人。印度醉心於與美、日的價值觀聯盟,但是,這些國家對投資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興趣不大:美國和歐洲正在重振製造業,日本從中國轉移的工廠大約六成回國,剩下的流向東南亞。因此,美國只能向印度轉讓F16生產線,而日本給印度許諾的投資幾乎沒有兌現。

中國的通訊企業(如華為)與手機製造商(OPPO、小米等)的價格優勢幫助印度大規模普及移動網路和用戶,移動互聯網平台可以開發出更多商業價值,就像中國發生的「彎道超車」一樣。印度是一個軟體業發達的國家,一旦擁有了數億級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商業市場,並與軟體優勢結合,未來可能在人工智慧等領域走在產業革命前頭。在這方面,他們比中國具有人才優勢,只是暫時缺乏市場規模。

但目前一個有些可笑的格局是,印度是全球對中國執行反傾銷政策最多的國家,並以安全為由對中國的通訊與手機企業進行騷擾,中國政府也不斷公關印度政府,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原本應是印度祈求中國幫助,現在反過來是中國懇求印度接受自由貿易與投資理念。應當說,如果是一個中小國家,中國為了商業利益或地緣政治的需要,可以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合作。但是,對於印度這樣一個與中國體量相近的大國,如果單單將印度市場視為一塊商業肥肉,動用戰略資源去幫助這個敵視自己的戰略性大國快速崛起,對中國而言,可能隱含著某種風險。

如果中國企業不去印度投資基礎設施項目,不去製造與銷售手機,只是喪失短期的商業利益,但對印度而言,可能會喪失一個機遇期:印度將繼續受到基礎設施缺乏以及製造業投資過少的困擾,一旦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印度將拉開與包括中國在內一些製造業發達經濟體之間的距離,而且目前看來,機器人取代人工的趨勢已經很明顯。此外,莫迪啟動的改革如果長時間沒有收穫,也可能被反對的浪潮澆滅。

印度對中國的敵意既有戰爭留下的歷史創傷,也有過度膨脹的民族主義與大國野心刺激的對抗意識,在這些因素綜合下,印度無法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與崛起,再加上巴基斯坦等因素,印度將中國視為假想敵似乎水到渠成。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認為中國執行的是美國人提出的「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上建設的港口,被視為對印度勢力範圍的侵蝕與包圍。

事實上,世界 90%的貨物貿易和65%的石油通過海洋進行運輸,而印度洋承擔著50%的集裝箱貨物及70%的石油產品的運輸,作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與最大石油進口國,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印度洋航線。因此,中國對這一地區的投資具有合理性,對安全的關注無可指責。在「冷戰」時代,這一地區是美蘇對峙的邊緣地帶,「冷戰」結束後,無政府主義、戰亂、恐怖主義、海盜等充斥著從東非、中東、南亞到東南亞的環印度洋地區,這裡成為了全球動蕩中心。印度洋也是唯一沒有大國主宰秩序的海洋。美國的重心一直在太平洋與大西洋。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維護自己在印度洋的海洋權益理所當然。一些印度人狹隘地認為「印度洋是印度人的海洋」,但事實上,印度洋屬於世界,印度也根本沒有能力維護這一地區的秩序,甚至其內部就存在著各種動蕩的火苗。中東地區長期的戰亂、對立以及由此產生的恐怖主義組織蔓延,可能在未來引發更大的混亂。這一地區令人不安的前景,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以及印度都嚴重依賴這一海域的運輸與石油供應,決定了各方都有維護該地區穩定與安全的責任。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中國必須為該地區提供公共品。美國對這一海域的長期忽視主要是因為與其經濟利益關係不大。

因此,中國的印度洋戰略並不是將印度作為戰略對手或敵人加以包圍。中國並不將印度視為敵人,印度也沒有必要對中國抱有敵意,事實上,兩國在該地區的合作需求大於分歧。中印兩國都是規模龐大的石油進口國,對石油的穩定供給與安全運輸都有共同的訴求,完全可以與中東產油國聯合起來達成某種共贏的協議。兩國在該地區反恐方面也面臨共同的挑戰。當然,經濟上印度更需要中國的支持。

印度應該收斂自己在南亞建立霸權的想法。這是一種過時的想法,也是因為南亞長期處在「世界之外」而形成的幻覺。未來世界的中心將會是印度洋,因為它在運輸線上的戰略地位以及面臨的各種威脅。中國、美國等國必然會加強在印度洋的存在,這是一個無法阻止的趨勢。印度應該承認現實、加強合作,而不是採取印度版的「門羅主義」。印度對中國抱有太強的敵意,只會讓自己成為其他國家的一顆棋子、一個麻煩。

對中國而言,現在既有來自太平洋的遏制者,也有來自印度洋的挑戰者,而且他們有聯合的苗頭。美國權威加速流失正在刺激他的盟友們(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擁抱彼此,以增強安全感。美國也樂意尋找印度這樣的新朋友加入圈子。目前,中國應該降低外交調子,專註於國內改革與經濟發展,而不是刺激這個潛在的同盟。在美國霸權加速衰落的時代,世界不確定性風險急劇上升,中國有必要在某些重大國際問題上與美國一道解決面臨的挑戰,一個由「G2」穩定世界的格局,遠遠比混亂的局勢更有利於中國利益。

在中國國內,在全面改革方案制定之後,在某些時候,改革並沒有將進步的意義表達出來,相反,一些臨時性政策表現出保守的跡象。這也是西方國家越來越警惕中國的另一個原因。中國應該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開放性,而不是強化民族主義與專制主義。中國政府機構和官方媒體也不應該對《戰狼2》這樣的電影加以讚揚。這部商業片向世界傳達了一個不安的信息,中國人遠遠低估了創下票房紀錄的這部電影所產生的國際負面影響。

當前,民族主義正在一些國家興起,中東的戰亂並未停息,朝鮮問題又迎來了「結算期」,世人也從美國內部的分裂、仇恨中嗅出了危險。在此情況下,中國應該用開放精神以及負責任的國際行動成為全球穩定之錨——儘管這個責任可能過於沉重。

作者:張立偉

來源:FT中文

- END -

華 語 智 庫

更 多 專 家 解 讀 可 按 國 家 查 看 文 章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 關 注 本 公 眾 號

專家 | 深度 | 權威 | 原創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國際 的精彩文章:

朝鮮對美國的深仇大恨從何而來?
為什麼孟加拉國和緬甸不願接收羅興亞難民?
一線警察,哪來的如此戾氣?
美安全局前顧問考察中軍軍弘,中國保安企業走向世界
德國社會隱蔽的貧富裂痕

TAG:華語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