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富不過三代?

為什麼說富不過三代?

小時候,只要一談到與家財相關的話題,老聽到大人們說一句話:「富不過三代」。當然長輩的本意不是仇富,只是藉此來告誡晚輩要克勤克儉。但這句話的原義可是用來諷刺類似暴發戶的家庭,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又出自於何處呢?

我國很多諺語、俗語等在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一蹴而就,立馬生成的。同理,「富不過三」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演化而來。

這句話最先源自於《論語?季氏》中,孔夫子所說的一段話。

原文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我們知道孔子是極力提倡周禮的人,故而孔子說的這段話,其實是和他心目中的禮樂制度有關。他認為中央集團是應該掌握實權的,要是讓地方諸侯掌握了權力,國家很快就會四分五裂,甚者滅亡。

所以他說:「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

對此孔子還舉出了一個例子:「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孔子所指的三桓,就是即魯國的「三卿」: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

這三家自魯庄公時代一直把控魯國政權,三桓世為魯卿,執掌國政。王室的地位一直衰落,等到魯宣公時期,實際掌權的就是季氏了。

此後的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魯定公都沒能掌握實權。所以在孔子說這句話時,就說魯國失去王權已經五代了。魯宣公死,季文子驅逐了東門氏,此後,由季氏為正卿,掌握了魯國政權。

從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到孔子說這段話時,剛剛好是四代。孔子就認為三桓之子孫在經歷這麼多代以後還想繼續掌權,幾乎不太可能。

而到了孔子的高徒孟子時期,孟子就進一步闡釋了孔子的意思。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斬,就是斷絕的意思,不論前人留下什麼,五代之後也難以延續。

且不論孔子和孟子的話都是以政權的延續作為出發點的,但後世確實將這句話演化為:前人留給後世的福蔭,如果後世人不加以珍惜管理,往往不會延續很久。到後來就簡約成富不過三代了。

逐漸的就形成了一句完整的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其實「富不過三代。」也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至今一些名門望族依然傲立於世,即使有的確實不復舊日輝煌的巔峰,畢竟爛船還有三斤釘,瘦死的駱駝比馬肥。

看看美國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裡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個買賣往往從江戶時代就開始,至今家門興旺。

全球100家家族企業榮登2006年《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的第一名,就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廟建築企業金剛組傳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這100家長壽企業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三位各有17家、16家、15家而日本也有10家第100名家族企業也有超過225年的歷史。

一個家族之所以能歷經千年風雨,還大隱隱於市,必定有其家族之強大之處;但一夜暴富的人家,富不過三代,其原因也可探知一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女神 的精彩文章:

這些經典瓊瑤劇名都飽含詩意,字字經典!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尋找最純粹的愛情!

TAG:文藝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