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信拜將,讓劉邦對項羽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韓信拜將,讓劉邦對項羽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韓信拜將,是從草雞變鳳凰的典型。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顯示出他真正的能力,就被劉邦掛予帥印,成了漢的大將軍。

劉邦設大將軍的目的是為了北上三秦、東出函谷,與項羽爭奪天下,所以他擇良辰吉日、齋戒、設壇場,如此隆重的形式就是為了一個官職,一個能統領大軍與項羽進行大會戰的大將軍。

設壇拜將那一天,劉邦底下的那些職位較高的將軍一個個都興奮得不得了,都認為這個大將軍的職位應該是自己的。劉邦的這些將軍大部分都是跟他一起在芒碭山當強盜,或者在沛縣起義的,同是沛縣的人,彼此之間都很了解,實際上都是半斤八兩,所以,他們很自然地都覺得自己能勝任將軍這個職位。

(圖片來源於網路)

等到劉邦點了將軍的名字的時候,所有人都傻眼了。因為被劉邦點名的人是韓信,一個專門負責搜集軍糧的督糧官,一個小小的治栗都尉。

劉邦底下的人很震驚,因為他們大多是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人,對於大將軍這個人選,他們認為能選上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能人,能者上、庸者下,另一種跟劉邦關係好的人,就像他們這幫人。當然,即便跟劉邦關係好,那也得有能力才行,因為這關係到爭霸的大業、無數人的生死,他們相信劉邦不會兒戲。

劉邦讓韓信當大將軍,他自己心裡其實都沒底,但是沒辦法,看在蕭何的面子上,他還是厚著臉皮,忍受著底下人詫異的目光,拜韓信為大將軍。

其實,韓信拜將對劉邦的人來說會感到詫異而已,對於戰國時期的人來說,就不算什麼了。戰國時期的遊學士子幾乎都是憑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或著書立說來得到統治者的青睞,從而一夜成名,他們這些人最缺的就是一個機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機遇是雙向的。才華橫溢的人缺少一個平台來展示,而一個平台也缺少才華橫溢的人來豐富和充實。秦孝公治理下的秦國和商鞅便是如此,劉邦的集團和韓信也是如此。

劉邦得到韓信,可以說是撿了一個很大的便宜,不僅僅因為韓信是個軍事奇才,戰必勝、攻必取。對劉邦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韓信對項羽的了解。

韓信原本是追隨項梁的,項梁死後,他又跟了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獲得重用,項羽卻偏偏沒有採納。所以,他才會轉投劉邦,來到漢中。

拜將儀式結束後,劉邦問韓信:「將軍有什麼可以教我的嗎?」

韓信沒有回答,先是問了劉邦一句:「大王要向東爭奪天下,對手不就是項王嗎?」

劉邦點了個頭:「是啊!」

韓信接著再問:「大王您覺得在勇猛強悍方面,您能比得過項王嗎?」

劉邦無奈地說道:「這個確實比不過。」

劉邦能夠承認自己的缺點,讓韓信很有好感,他向劉邦鞠躬一拜,說:「我也覺得大王比不過項王。但是,我曾經在項王手下做過官,我就跟您聊聊項王這個人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接著,他曆數了項羽的七大缺點、過失或者不足:

第一, 項王暗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這說明項羽雖然勇猛,但是不會用人,只適合做個獨來獨往的大英雄,卻不適合做領導;

第二,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這說明項羽家教很好,待人恭敬有禮,但實際上他把自己和別人分得太清了,時刻都保持著他那份貴族的優越感,而這在無形之中就拉遠了他和手下人的距離;

第三, 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這說明項羽自私自利、目光短淺,做大事者不拘泥於小節,而他卻恰恰相反;

第四,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楚國的政治經濟基礎都比不上關中,項羽要在楚國建立霸業,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五, 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任人唯親,說明項羽做事不夠公平,一碗水都端不平,又如何平天下;

第六, 逐其故主而王其將相,又遷逐義帝置江南。諸侯國不是項羽的後花園,他肆意妄為只會讓自己的盟友越來越少,敵人越來越多;

第七, 所過無不殘滅,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說明韓信已經認識到民心向背對統治者的影響,而項羽卻意識不到。

這是韓信對項羽這個人的總結。韓信長期待在楚軍之中,對項羽了解比較多,他總結了項羽身上所有的缺點,讓劉邦對自己的對手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劉邦正是基於他對項羽的了解,才能掌握楚漢戰爭的主動權,才能拉攏足夠的盟友,才能夠把握住項羽心思的變化,與項羽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周旋,最終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而項羽卻目空一切,連對自己的對手都沒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再好的牌也會被他自己打爛。

(圖片來源於網路)

曆數完項羽的缺失,韓信才建議劉邦反其道而行,並且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第二,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第三,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劉邦要平定天下,第一步就是要平定三秦,所以韓信接著就向劉邦分析了一下平定三秦的可行性: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韓信分析的可行性一方面說項羽的分封三王的不妥,另一方面就是拿劉邦約法三章來說明反其道而行之的現實效果。理論分析如果不能落實到實踐之上,那它就永遠只是個分析而已。只有拿實際例子來說明,才能更有效地證明這個分析的可行性。

韓信的一席話徹底打動了劉邦,被發配到漢中,他心裡一直都很迷茫,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而韓信的出現正好為他指明了一個方向,一條極有可能通往成功的路。而這些是張良和蕭何所無法提供給劉邦的,因為他們跟項羽的接觸並不多,對項羽的了解也是有限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史見知 的精彩文章:

蕭何月下追韓信,容易被腦補的千古佳話 下篇
蕭何月下追韓信,容易被腦補的千古佳話 上篇

TAG:學史見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