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師節特輯 先生

教師節特輯 先生

時值教師節!

想起那十年寒窗里那些執筆而立,激揚文字,教書育人的老師;

想起那民國大師輩出的年代,一個個背影,代表了一段光輝歲月;

想起那千百年來,千百書院,千百先生,直想到那杏壇跫音,深深庭院。

回顧北大歷史上的教師節

1943年11月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頒發《教師節紀念辦法》五條。《辦法》規定教育行政機關在8月27日教師節應舉行紀念儀式,表揚優良教師,改善教師待遇。各級學校應舉行教育學術講演、教師友誼會、學生慰勞教師等活動。

1985年9月9日 我校慶祝教師節大會在大講堂舉行。二千多名教職工代表參加大會。丁石孫校長主持大會,胡喬木和黨委書記王學珍講話,沙健孫副校長宣讀《北京大學關於頒發1984-1985學年度教學優秀獎決定》及獲獎者名單。 物理系副教授章立源代表獲獎者向全校教師發出《深入開展教書育人工作倡議書》,學生會主席王曉蒙宣讀校學生會和研究生會聯合擬定的《尊師公約》,中央樂團為大會作演出。

1993年教師節我校獲得國家級、市級表彰的有: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人(王選,計算機所),北京市人民教師十傑2人(袁行霈,中文系;周沛耕,北大附中),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塗傳詒,地球系),全國優秀教師6人,北京市優秀教師29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4人。

先生

二字,橫空一出,一股蒼蒼之氣縈繞此間。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先生雖被老師這一新稱謂取代,卻有著其不可估量的地位和現世價值。何為先生?

它既是對老師最敬重的稱謂,又是指先於眾人而生,先於眾人聞道,先於眾人而行的師者,更是我們對千百年來的名師碩學的景仰,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稱得上「先生」的名號。一線教師課外補習一直是炒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國家禁止這種行為,禁的絕不是先生。學術精湛,課內竭盡所能因材施教,課外偶爾有針對性地拓展提升,未嘗就是壞事;學藝不精,壓縮課堂,以知識換取利益,愛財而取之無道,可謂枉為人師。所以,先生至少是德藝雙馨之名士,這是標準先生的一個基礎。

其實,哪裡有做先生的標準。後來者難能在絕對客觀的地位準確地評判先人。然而那些有先生的過往,那些先生應有的地位,需要有人提醒,需要我們記憶。教師節將至,且來淺談關乎先生和老師的事。

教師節為什麼是9月10日?

作為學生,對教師節自然不陌生。然而很多人並不清楚教師節為何定在9月10日。話還要從1931年說起,當時的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 ,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

後來,國家考慮到全國大、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從入學始,即能學得尊師重教的道理,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氛圍。於是,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做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1985年9月10日,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發出《致全國教師的信》,中國各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並在教師節期間20個省市共表彰11871個省級優秀教師集體和個人。

1985年教師節

半個世紀,三易其名,尊師重教的傳統卻始終如一!

你是否曾經發問:第一位老師誕生在什麼時候呢?且不論上帝天神抑或三皇五帝,從人被稱作人開始,老師就出現了,這時的老師是偶然間「學」得的知識技能,「教」給別人便成了老師。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老師的層次和地位也在不斷提高。老師變成世代傳承遺留下的知識技能的掌握者,這種掌握通過個人的再創作如著書立作,開宗立派等,添加了自身的修養和感悟,再傳承給下一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為人處世之道為其一,授學習課程之業為其二,解學術人生之惑為其三,此三子者,無論先後,都是師道之根本。在我看來,尤以第一點最為重要。回溯歷史,教育界大凡青史留名者,往往不單因其學術成就而稱先生或大師,而或是因其能以人格魅力影響一代又一代學生,使幼木成蔭,甚至是化腐朽為神奇;或是因其能登高一呼,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民族的命運中去,融入時代的洪流中去。這,才是先生!

師道之傳也久矣。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的說法。那時的老師名作師,稱先生。到了春秋戰國更是諸子百家,枝繁葉茂。談到老師或者先生,自然避不開孔子。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一生更是傳奇,治理魯國政事,十四年周遊列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六藝傳世,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他留下來的有教無類、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和教育理念,「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至今仍是提綱挈領的要點,頗中肯綮,仍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以至於今人甚至認為真正的師道之源頭自孔子始。

東方有諸子,正在此時,西方也有眾多偉大的精神導師,眾多「先生」集體降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不遜色。這幾百年被稱作軸心時代。且不論有關軸心時代的具體理論,單單是軸心時代作為全人類社會的大進步、大跨步,便是意義非凡。而與其探討軸心時代的緣由,不如說是因為有先生們的存在才成就了軸心時代的存在。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師道之傳承也如涓涓細流,化作滔滔大江綿延不斷。政權更迭,不論安定動蕩,尊師重教的傳統巋然不動。軸心時代已沒,千年來,先生對社會的影響力,能與之媲美的,我以為只有那個在國家危難、風雲激蕩又大師輩出的年代——民國。

談到民國,又會引發文藝小清新們的陣陣「心嚮往之」,然而細細思量,先生真正留給我們普通人的,留給大家的,是那股子風氣傲骨,是在風雨如晦的時局下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主動交織在一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點醒、挽救和振興。他們當中有高舉大旗、亮著明晃晃刀槍的陳獨秀;有寬容溫厚、一個「自由主義」縱貫一生的胡適;更有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用得起革命派,請得來保皇黨的蔡元培。欲談先生,自元培始。在元培先生的襟抱下,北大從舊的「官僚養成所」蛻變成了新北大。大師輩出,學術自由。也只有在這樣的北大,才能孕育出五四運動的大風暴,席捲全國,震顫人心。今之北大恰如昔之稷下,今之元培恰如昔之杏壇。

人說:「民國之後無大師。」其實不盡然。大師也好,先生也罷,對其定位要有時代特徵。昔時學者博而通,今日學者精而專,都是大師。儘管如此,我們不能不警醒:如今老師的地位真的如同孔子時期一般?真的如同民國大師們一般?亦不盡然。我們有了專門的教師的節日,有了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但我們是否真的擁有,發自內心的對老師們的感激?

過教師節的時候可曾想過?不過教師節的時候又可曾想過?那站在講台上生著病依然堅挺的身軀;可曾想過,那凌晨燈下認真備課批改作業的人;可曾想過,那和你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長的老師。這些瑣碎細小,看似老生常談,卻也是至理名言。老師們的愛、奉獻和堅守,恰恰在這瑣碎細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沒有特定的教師節,我們心中也該這樣想:只要老師和我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每一天都是教師節。

或許有人會反駁:普通老師的地位怎能和孔子相當?又怎麼能和民國大師們相提並論?其實,這更是錯上加錯。諸如孔子、民國大師等姑且稱「大先生」,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便可叫「小先生」。

「大先生」的教育理念傳世,「大先生」能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固然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小先生」教書育人,憑自身學識修養,影響了一個又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甚至是改變了學生的命運。這功績孰重孰輕,無人能論。

「大先生」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處於當時,澤被後世,故能成其大;「小先生」樹人百年,奉獻一生,之於個體,是百分百的對待,故不拘於小。「大先生」自是超拔於世,「小先生」亦是曲徑通幽,上至天子聖師,下至學堂塾師,當我們把每一位老師真正當做先生,當我們對「大小先生」的景仰真正不分大小,我們才真正明白了尊師重教的道理,才真正懂得了教師節背後的深意。

又要到教師節了,簡訊賀卡鮮花禮品,如此種種,若是缺了一道情、一顆心、一絲明悟,便成了空架子。同學們,見到老師問候節日快樂的時候,一定要在心裡,恭恭敬敬地稱一聲:

「先生!」

作者:李垣龍

編輯:君佑、未小名

攝影:李香花

審校:光軍、尚斐

美編:易思、未小名

部分材料來源於《北京大學紀事》王學珍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招生辦 的精彩文章:

泰晤士2018:北大位居全球27名,繼續領跑中國高校
晨曦喚醒燕園,飄香溫暖心田

TAG:北京大學招生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