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們害怕逛美術館?還不是因為太把它當回事兒了……

為什麼我們害怕逛美術館?還不是因為太把它當回事兒了……

上個周日,去國家博物館看倫勃朗的畫展。

人的惰性往往如此,從6月份就開始關注的畫展,竟然以夏天太熱的借口而被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天,我才一邊打著瞌睡、一邊搖搖晃晃地踏進展廳。

這次畫展的70多件展品都來自美國「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倫勃朗的家鄉就在荷蘭的萊頓),主要涵蓋了歐洲17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和他學生的作品,包括肖像畫、歷史畫等等,在中國見一回實屬不易。如果不是因為博物館略有些嘈雜和擁擠,其實觀畫的體驗還是不錯的。(更多倫勃朗和其作品的介紹可直接wiki或百度)

畫展,是我自己比較偏愛的地方。以前,我甚至把看畫展作為社交的一種方式:和朋友在美術館裡的一幅畫前駐足,一起對眼前的畫面暢所欲言,自認為是好友間深入溝通和交流的好方法。無奈,嘗試數次,大多時候竟都不如在餐廳一起吃飯來得輕鬆暢快。可以在展覽中暢聊的,終究是零零星星的幾個。

到底,是什麼阻擋了我們走進美術館的腳步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期待。期待所有展品都讓自己在瞬間被震撼,期待一下子就能看懂所有的畫面,期待在一兩個小時的看展時間裡就能了解畫家的背景和感情,期待對所有作品點評得頭頭是道,期待每一次看展經歷都值回那張票價。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由期待所帶來的畏懼,讓我們距離美術館越來越遠。因為,那些不切實際的期待,讓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實在苛刻,以至於從心底就對美術館、對美術作品產生無以名狀的畏懼,甚至是反感。我們害怕那些陌生的畫面;害怕自己像木頭一樣,站在一幅畫面前大腦空白;害怕自己不能得到藝術的滋潤和美的澆灌。

在逛美術館這件事兒上,我們實在是過於、過於、過於認真了。

你發現了么?逛美術館和逛商場,其實是一個道理。

商場里,五花八門的品牌坐落在碩大而現代感十足的建築里,在商場燈光和音樂的渲染、烘托下,分布在各個樓層、不同風格的服裝吸引著不同品味的購物者。在這樣一個輕鬆的氛圍里,我們心情愜意、隨意閑逛。看到令自己心動的衣服,就上前近距離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是激動得上身試一試,在鏡子前擺幾個pose,前前後後得認真欣賞。如果有同行的人,還會一起討論、品評一番。即便是只有自己一人,也會迫不及待地自拍一張發給網路那邊的朋友,聽聽對方的建議。

那麼,為何不以逛街的心態,去逛逛美術館呢?美術館裡,那麼多幅繪畫作品一一排列開來,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喜歡上每一個作品么?當然不需要,因為正常人不會對商場里所有衣服都動心。我們必須要求自己對所有展品進行深入的評價么?完全沒必要,因為我們不可能試遍商場里所有的衣服。

和商場里挑選衣服一樣,在畫展中閑逛就是嘗試與作品建立連接的過程(build up a connection),一個純靠運氣、尋覓令人心動作品的過程。衣服要不斷試過,才知道是不是適合自己。同理,面對一幅畫,要先靜心看看畫面的構成、時間/地點,人物的衣著表情/風景的季節天氣,再加上一些不著邊際的猜測和暢想,就像小學語文課上練習看圖說話,每個人都可以「編造」一個自己獨有的版本出來,管他作者最初的意圖是什麼。運氣好的話,至少會有一部作品,緊緊地吸引觀者的眼球,讓人不願離開。我實在是描述不出這種奇妙的感覺了。。。如果還是無法與作品建立連接,那就果斷放棄,去看下一幅作品好了。畢竟,我們不會在一件自認為不怎麼出彩的衣服上,浪費太多精力和感情的。

心動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這麼多年,唯獨在2012年冬天,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裡(National Gallery),我第一次見到了莫奈晚年的一幅作品-《睡蓮》,在畫前站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才肯離去。畫面里大片的綠色和睡蓮、寧靜的水面,與美術館外陰雨天的倫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連日在斷斷續續、淅瀝瀝雨中不斷趕路的我,瞬間變得心平氣和、神清氣爽。這個感覺,直到現在都讓我回味無窮,自然而然地就喜愛莫奈多一點。至於美術館裡其他的繪畫作品,早已被我忘得一乾二淨。

觀畫,真是一件極其主觀的事情。

那麼,就放任自己的感情,讓它盡情流淌吧!

留意每個畫面帶給自己的感覺,抓住那些難以表達的感受,並且銘記在心。

僅此而已。

哦對了,剛想起來,在倫勃朗畫展上,一個美女讓我幫她拍張照片,被我殘忍得拒絕了。。。就是不喜歡刻意而突兀的大活人打破繪畫的美感啊。。。

ps:推薦荷蘭人約翰-艾迪瑪的書,《如何參觀美術館》,非常實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an的盒子 的精彩文章:

TAG:Yan的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