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日一誦: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日一誦: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釋義:

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清澈不見底,天色和雲影一起映照在塘水裡,不停地晃動。這池水塘怎會這麼的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地流出來啊!

解讀:

朱熹是大儒,但是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他與他尊崇的孔子地位便一落千丈。今人提起他,估計知道除了這首詩,便是一句話「存天理、滅人慾」。僅從詩的角度來說,並沒有多了不起處,中國好詩海了去。至於後者,在字面意思上也會對他產生很大的誤會,這是一個解放思想,尊重慾望的時代,天理是什麼?憑什麼要滅人慾。

所以朱子便與孔子一樣,成了腐朽、頑固不化、因循守舊的代名詞。落到學習中,他們就是死記硬背、無聊至極。

對於一位已經故去千年的大儒來說,身後之名早已不重要。可悲的是如此簡單敷衍地理解他們的思想,程式化地對他們的解讀。對他們那些好的觀點、想法視而不見。更可惜的是,今天提到國學,大家背誦的竟然是《弟子規》這種末流,放著真正儒學大師的真知灼見不去整理髮掘。

來說這個「存天理、滅人慾」,朱熹並非要滅絕人慾,而是要安頓人慾,節制人慾。他說,「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慾出來。人慾便也是天理層面做出來。雖是人慾,人慾中自有天理。」「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也就是說,朱熹認為善惡都是理,但是惡是其過分處、不正當處。王路對此的解釋是,惻隱之心是好的,但是因為惻隱而至於姑息就是惡。朱熹強調分寸,反對空談天理和人慾,講究扎紮實實地實踐、格物。

如何格物?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就是讀書,「為有源頭活水來」,說的是便是書。因此如何讀書便變得非常重要。朱熹弟子後來整理過《朱子讀書法》,今天市面上仍然能買得到。如果沒有任何古文底子,也都是能看得懂的。雖是整理,卻也如論語,是孔子與弟子的一種討論。

這裡僅揀出幾條,簡單說一下。

人是可以成為聖人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天下後世之人自生知之聖,則必由是以窮其理,然後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終之,固未有飽食安坐、無所猷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也就是讀書從來都是一件辛苦事,不僅僅是要讀,還得力行。必須「心體之,以身踐之,而勿以空言視之而已矣。」

讀書的方法之一是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如何循序漸進?朱子認為要量力所至,約其程課。也就是不要拔苗助長。他反覆強調讀書莫要貪多,這是喜歡讀書的人常常犯的毛病,這種人常常貪多務廣,往往還沒有開個頭就直接跑到結尾處,探尋其終,還沒真正了解,又轉了方向,「雖復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匆匆,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泳之樂」。看上去一天天特別忙,其並沒有真正的體會。

他還強調必須下笨工夫,但不是強記。讀一件就要精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書也易看。莫要泛泛看,那就成了依靠堆砌書來顯示自己的廣博,放下書,仍然是茫然無知。「前輩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鈍工夫,今人以至鈍之才而欲為至敏之工夫,所以程子曰:參也,竟以魯得之。」

他又不是讓你成為老學究,他講究變通,《春秋》讀起來太難,有些地方不關涉大義的也可以跳過去。有時候他還是會強調正面強攻,就像攻城,只要把一面攻破,這城就是自家的了。看文如捉賊,細枝末節處亦需留心。

應當有疑問,但是初讀時應該放下疑問仔細去體味聖賢之書為何如此寫。有疑處必須不斷考證,不能信口開河,也不要濫發議論。

書讀多了,還有一個問題橫亘心頭,那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沒有自己觀點,任由作者在腦子跑馬要不得。但是全是自己觀點,油鹽不進,讀書便不會有進益。對於這一點,朱熹的建議是放開心胸,令其平易廣闊,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養。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緊了,即氣象緊迫,田地狹隘,無處著工夫也。今人讀書,先自立了意,後方觀書,牽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則是推廣得自家意思,如何得見古人意思?須事虛此心,將古人言語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殺向何處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長進處。

朱熹這裡提出的是另外的一個問題,今天的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去讀書,然後將書為自己所用。這種曲解是最可怕的。朱子用了一個很浪漫的例子,他說孟子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逆者,等待的意思。就是在前面等一個人,他若沒來,你一定要耐心等,將來自然有來的時候。他沒來,你卻心裡急迫,然後跑回去找他,就不是「以意逆志」,卻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牽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思中來,終無進益。

那麼是要一味因循故人的意思么?也不是?

讀書理會道理,只是將勤苦捱將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猶勤,而況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議論,成就後生懶惰,如雲「不敢輕議前輩」,「不敢妄立論」之類,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輩固不敢妄議,然論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只是讀書不到疑處爾。將諸家說相比並,以求其是,便是有合辯處。

意思是說,讀書啊,只是苦下工夫,卻沒有理解,最終也不成。世上常有一種觀點,造成了當今後生的懶惰。大家常說「不敢輕議前輩」,「不敢妄立論」之類,都是懶惰者自己找的借口。前輩這個人固然不敢妄議,但是他做事說話的是非為何不能評價?固然不能鑿空立論瞎說一氣,但是讀書有疑問,有自己的見解,為什麼不能說。你不說,證明你沒有疑問。那你就把各種觀點並在一起比較研究,看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朱熹《觀書有感》還有另外一篇: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沖(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意思是:昨天晚上江邊春水大漲,那艘巨大的船在大漲的水中就像羽毛一樣輕。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推不動它,今天在水中卻能自在地穿行。

這是他自己讀書的快樂處。真正沉浸其中,獲得了非常多的心得。

最後想說的是對宋儒或者整個儒家的誤解。晚清嚴復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他說:試思以周、程、朱、張、陽明、蕺山之流,生於今日之天下,有益乎?無益乎?吾知其必有益也。其為國也忠,其愛人也厚,其執節也剛,其嗜欲也澹。此數者,併當世之所短,而宏濟艱難時所必不可少之美德也。使士大夫而能若此,則支那之興,殆不須臾。方且尸祝之、呼籲之,恨其太少,豈恨其多哉!

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周敦頤、程頤、朱熹、王陽明等人活在晚清,對這個世界是好是壞?自然是好。他們愛國、愛人,有氣節,不嗜欲。所有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缺的。如果天下士大夫都如此,中國之興,殆不須臾。當然要謝天謝地,怎麼會恨其多。今人反對宋儒,其實他們的行為都與宋儒相反,被罵時,又拿宋儒當擋箭牌以自脫。

但是看客不知不察,也以道學先生稱呼這些人。這種假道學聽了更高興,他們喜歡別人稱自己為迂儒,自己便可以真正去做些偷雞摸狗這種老行當。等事情敗露,宋儒便又被遷怒。這是嚴複寫的他那個時代的情況。

對於今天的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宋儒、明儒、孔子,他們主張什麼,已經不太清楚明白,曲解更成常事。那麼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宋朝有一個流傳民間的故事,倒多多少少反映了一個側面。傳說中,金山寺住持佛印與黃魯直、蘇東坡友善,一日相會,佛印說:「吾得桃花醋,甚美。」取而共嘗,皆皺眉,時人稱為三酸。後人演化為,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是甜的。認為酸的,自然要面對人生,正面出擊,他求的是現世的當下。認為是苦,自然要普度世人,所求來世。認為甜,是從人生更終極的意義上去體會,終歸是甜的,他解決的是現世的末端。

讀書或許也是這三種味道,酸、苦、甜,箇中滋味,還需自己體會。

題圖:選自《日誦2017》,蔡志忠繪

聲音演繹:領聲

後台輸入「一日一誦」,便可看到我們為大家製作的2017年5、6、7、8月的「一日一誦集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小庫 的精彩文章:

一日一誦:歸嵩山作
兩歲娃娃是怎麼學會罵人的?
給學齡前兒童的寫字公開課(二)
給愛科學的小孩

TAG:讀小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