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的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看到這些就明白了

歷史上的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看到這些就明白了

有個成語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說的是劉備之子劉禪的故事,講他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今天,依然有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的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看看這些就知道了。

劉禪(207-271)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的長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

在中國歷史上,劉禪是位頗有爭議的君主,普遍認為他是個無能昏庸的君主,在位期間江山社稷大事上不思進取,建樹不多;個人生活腐化,只圖玩樂享受,最終成為亡國之君。也有少數專家學者覺得他並不是如此,而是腳踏實地,韜光養晦,默默做好該做的事情,取得了不錯的執政業績。筆者私以為後者的觀點更加符合實際,更加貼近現實,較為支持和贊同第二種意見。

下面將我的一些想法看法,簡單敘述如下:評價劉禪「樂不思蜀」觀點的由來分析

據記載,劉備去世劉禪於繼位成為蜀國皇帝,數年後諸葛亮等賢臣也相繼去世,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司馬昭為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邵在旁聽了都覺得太不像話。故而,司馬昭認為自己看清了劉禪是個不求上進的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

劉禪其人其事的個性特點分析

一是劉禪有容忍雅量

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於是呼,「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可諸葛亮仍以劉禪沒有從政閱歷、缺乏治國經驗為由,緊握大權不撒手。比如,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父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其次,劉禪對諸葛亮治國方略,不僅不拆台,反而默默做補台工作。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並不同意,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維持了領導班子的內部團結,保證了領導集團的穩定和諧,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已經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再次,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說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諸葛亮的差,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逝世後,諸葛亮利益集團沒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殺。劉禪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來證明其志,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劉禪因生活腐化,受到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多次上書勸柬,劉禪對此只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從這個角度看,後主劉禪雖然沒有做到從諫如流,卻輕易不對大臣動刀、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這點也非常難得。

二是劉禪「樂不思蜀」另有深意。

我們知道,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剝去偽裝看內在,或許能夠發現一個不同的劉禪。

說到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裡很清楚若是抵抗,將士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可能招致曹魏屠城,使百姓跟著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雖然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財產無憂,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因此,假如我們換個角度看,劉禪的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此時此刻,以國人現實利益為重,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為一己私利、為牟圖虛名,不顧將士死活、鼓動百姓賣命的做法,在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也未嘗不可。

作為蜀國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在內都掌握在人家手裡。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是否也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呢?

其三,劉禪的執政業績與諸葛亮評價分析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可能做到的,肯定有其過人之處。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歸結為全憑諸葛亮輔佐之功。

《三國志》也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就是是射援,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不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在識人用人問題上,劉禪也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智慧。如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局。

有學者指出,在「成者王侯敗者寇」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我們也經常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世人對他的誤解之深了。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裡看花,糊裡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魏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蜀國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能夠透過紛紛擾擾的現象,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劉禪。他的所作所為,儘管稱不上是一位大有作為的明君,卻也絕不是一個低智無能的庸主。顯然,以「扶不起的阿斗」來評價和概括劉禪一生不適當不準確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執著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神行太保戴宗能「日行八百」靠的是什麼
梁紅玉為何彈劾丈夫韓世忠「失機縱敵」請求給以重罰
通過雪天對飲,看武松最愛的女人是誰
在快活林,武松為何不將蔣門神置於死地
晁蓋攻打曾頭市的時候,為何不帶著吳用

TAG:我執著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