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甲午戰前,北洋水師竟內訌不斷?

甲午戰前,北洋水師竟內訌不斷?

馬尾,只有近70平方公里的地盤,卻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聞名於世——近代馬尾的輝煌與鼎盛,始於1866年左宗棠創辦的船政學堂。中國第一艘鐵甲戰艦在這裡出海,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也在這裡組建,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一批民族精英與愛國志士從這裡起步。作為重要的科技基地、造船工業的發祥地、中國海軍的搖籃,馬尾是洋務運動乃至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

那麼,中法馬江開戰前,法國軍艦為何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就開進了閩江口?苦心經營了20年的福建水師為何還沒有來得及做好迎戰準備,就已經灰飛煙滅?曾經號稱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誰的手裡?本期節目,李涵為您講述:中國海軍曲折的近代化之路(下)

上期節目我們說到,1874年,日軍侵略台灣,雖然當時從軍事實力上對比,清朝要強於日本,但最後卻抱著息事寧人的心理,以50萬兩銀子的賠款換取日軍撤出台灣。

一個近代化剛剛起步的蕞爾島國,竟敢向堂堂「天朝大國」發難,這給中國朝野帶來極大震撼。許多有志之士充分認識到,在未來的戰爭中,日本將是中國的頭號敵人。清政府也在「台灣事件」中認識到海軍的重要作用,不得不調整戰略,重視海防,發展海軍,並將海軍建設的重點放在北洋——中國近代海軍從南洋起步,北洋海軍卻後來居上。

日本通過侵佔台灣的軍事冒險行動,不僅感到清廷愚昧無知、軟弱可欺,也看到了海軍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快了海軍擴張的步伐。

中日兩國都以對方為假想敵擴充海軍,積極備戰,當這種發展達到一定火候,雙方將不可避免地一決雌雄。爆發於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令中國第一支真正的近代化海軍——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其實,早在甲午海戰前10年,中國海軍就遭受過第一次挫折與重創,給洋務運動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也對近代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1884年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地點就在中國海軍的搖籃——馬尾,仍是敵人公開挑釁,率先開火。

戰爭因清朝的藩屬國越南而起。19世紀80年代初,越南發生了被法國吞併的危機,清廷在越南阮氏王朝的再三請援下,本著「外藩者,中國之藩籬,藩籬陷則門戶危,門戶危則堂室震矣」的戰略主張,最終作出了出兵邊境、援越抗法的決定。馬江海戰,便是中法之間除越南戰場外的另一個戰場。

法國之所以派遣海軍前來中國東南沿海開闢第二戰場,是想佔領福州,佔據馬尾船廠作為法國艦隊的維修基地,掌握台灣海峽制海權,達到要挾清廷、侵佔越南的目的。誰也沒有料到,福建船政局、福建海軍主要依靠法國技術及機器設備建造而成,法國艦隊卻將其視為打擊目標。

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但前來福建參戰的艦艇只有9艘,水雷艇2艘,火炮77門,作戰兵員1830人。與之對峙的福建海軍共有軍艦11艘,火炮45門,作戰兵員1200人。此外,中方還有9艘舊式武裝師船,2艘帆船,7艘載有魚雷發射機的汽艇及若干裝有桿雷的槳船,岸上還有7座可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式炮台。由此可見,中法雙方實力相差並不大,加之福建海軍以逸待勞,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只要抓住時機,奮力一搏,並非沒有獲勝希望。

閩江下游山巒起伏,從馬尾港到出海口約25公里,共有三道嚴密的防線。南北兩岸炮台林立,火力交叉封鎖,加之航道水域內島嶼暗礁密布,無論法國海軍多麼強大,也不可能越過這重重關隘進入馬尾港口。然而,當法國海軍於1884年7月13日以遊歷為名要求進入閩江口時,福建總督何璟卻允許兩艘法國軍艦駛入,並予以「最友好的接待」。7月15日,軍機處傳令「該國兵輪勿再進口,以免百姓驚疑」,何璟違旨,又讓兩艘法國軍艦駛到馬尾。自此,法艦自由進出閩江,不受任何阻攔。

於是,法國軍艦陳兵馬尾港,控制閩江口,威脅福州城,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態勢。

福建海軍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挑釁,也作好了戰鬥準備。「兵船入口不得超過兩艘,停泊不得超過兩星期,違者即行開仗」,有人援引這一萬國公法,主張先發制人向法國艦隊開火。福建駐防將軍穆圖善支持這一主張,福建會辦軍務、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佩綸也多次請求先發制人。而得到的清廷指令,卻是「嚴諭水師,不準先發炮,違者雖勝亦斬」,「必待法人挑釁,始准應戰,不宜由我啟釁」。

隨後,中法談判破裂,法國發出最後通牒。但直到法軍戰書下達,何璟才在開戰不足一小時前急電福建船政局及長門炮台進行準備。

8月23日下午1點56分,法軍突然開火,威力巨大的炮彈準確地射向停泊的福建海軍軍艦。本來就技不如人,加之天時、地利盡失,中國軍艦還來不及起錨就被炮火擊中。法軍僅以7分鐘的猛烈轟擊就使福建海軍失去作戰能力;僅40多分鐘,福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9艘軍艦被擊沉,另兩艘負傷逃往上游,後來在林浦擱淺自沉,近800名海軍將士以身殉國。法國方面軍艦一艘未沉,僅死6人,傷27人而已。

激戰過後,一些倖存的海軍官兵在江水中沉浮著,只要他們的腦袋一浮出水面,就會遭到法軍步槍、機關槍的瘋狂射擊,或是被法國人以竹竿猛擊,活活捅入水中淹死。一位在閩海關工作的外國僱員見此慘狀,不由得悲憤地說道:「這不能叫做戰爭,而是屠殺!」

馬江之戰,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被毀,清廷近20年的苦心經營,頃刻間灰飛煙滅。

中法馬江之戰,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失敗的根源,其中最重要、也是被人一再提及的,就是中、法雙方在軍事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有人對兩支艦隊的技術指標進行一番統計與比較後,得出福建海軍要比法國艦隊落後二三十年的結論。

然而,當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居世界第九位,被稱為「遠東強大艦隊之一」的北洋海軍遭遇實力相當的日本海軍時,又一次重演了徹底覆沒,卻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的悲慘命運時,如果再以技術差距為理由,恐怕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1870年,兩江總督曾國藩曾經提出,沿海七省沿江三省須歸併設防,統一沿海的防務。1874年,北洋大臣李鴻章曾經提出沿海七省水師合操,使南北洋聯為一氣,仿長江水師之例子。

1875年,清廷命北洋大臣李鴻章籌集北洋水師,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了4艦炮船,這是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買軍艦的開始。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1880年,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1880年在天津設立負責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營務處。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正式成立,決定先辦北洋海軍這一支軍隊。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與當時世界範圍內相比,德國的海軍部成立於1871年,早中國14年;日本設於1872年,比中國早了13年。

1886年,北洋海軍第一次訪問日本。8月1日,丁汝昌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艘鐵甲艦抵達長崎。長崎民眾對歐美軍艦司空見慣,但是對於中國巨艦卻是首次目睹。望著威風凜凜的巨艦上龍旗高揚,人群中有了驚嘆、羨慕、憤懣的複雜情緒,最終釀成了一場騷亂事件。中國軍艦這次訪日,對日本朝野是一次極大的刺激。1891年,丁汝昌率艦再次訪日,對日本兵艦觀察之時發現對方實力已經迅速提高。但朝廷同意戶部意見,停購外洋船炮兩年,從而失去了寶貴的發展時間。

1892年,日本在英國預訂的吉野號完工,日本的海軍擴張計劃基本告成。1894年9月,黃海海域風雲突變。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鐵甲艦隊的決戰。交戰雙方分別是大清的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李鴻章經營20年的北洋水師損失慘重。在慈禧的萬壽節樂曲中,旅順口失守,威海衛被圍。1895年劉公島之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有器無人」,這是很多人回望那段歷史時候的感慨。在當時朝廷撥款支援的時候,北洋水師由於缺乏足夠的水軍人才,武器並沒能發揮應有作用。

據記載,即便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也是少年時失學。據史料記載,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15年, 仍然 「於水戰之專門名家學問,既未嘗讀其書,即不能明其理,於駛船諸法苦於懵然不知,于海軍之奧妙全然不知」。

作為將領尚且如此,底層的官兵素養可想而知。而且在北洋水師中有很多福建人,他們大多結成小團體,對水師進行把持,這對中國近代海軍人才的培養是一種嚴重的阻礙。

根據李鴻章的規劃,北洋水師邀請了大量的洋教頭。洋教頭的主要任務是擔任教習、管駕、管輪和管炮。艦隊上的洋員數量並不多,而且逐漸減少。但是,北洋艦隊的總教習一職,李鴻章始終用洋人充當。李鴻章聘用洋人作總教習,一方面是需要他們擔任訓練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政治目的。

李鴻章在對待外國侵略時,往往藉助于洋人總教習的身份。例如,1884年中法戰爭時,李鴻章派超勇、揚威二艦去上海,就是由德國人式百齡率領的。1890年以後,北洋艦隊有四年多的時間沒有設總教習。可是,甲午戰爭剛爆發,李鴻章就迫不及待地要聘請洋教習了。漢納根本是德國陸軍軍官,馬格祿是英國拖船的船長,都不是海軍軍官出身,對海上作戰茫然無知,李鴻章偏要聘請他們充當總教習,顯然不是指望他們幫助訓練,而是要借用他們的洋人身份。

探究中國海軍在兩次海戰中遭挫的內在緣由,我們可以列舉許多,比如沒有完整的海防理論,從未考慮過海軍的充分使用,輕視甚至主動放棄制海權,將海軍建設僅僅看成是保衛本土海岸線及港口要塞的輔助力量。最為可笑的是,1887年,清廷在清漪園內籌建昆明湖水操學堂,將用於近代海戰的訓練,放在一個人工挖造的湖泊之內。

朝廷腐化,官員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撈油水」的機會,竟在製造的炮彈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據鄭觀應揭露,「馬江海戰,我炮打中法船,其彈不炸,法人剖而視之,彈中無葯,或煉藥不凈,或摻雜泥沙,以致藥力不足,未能命中及遠」。而後來中日甲午海戰時,擊中日艦「松島」號的炮彈沒有爆炸,也是裝填大量洋灰的緣故。

北洋艦隊成軍,海軍衙門成立,可軍令權卻歸於不諳軍事的皇帝與文官手中,艦隊的指揮權也掌握在不諳近代海戰的前陸軍將領丁汝昌之手;北洋官兵將軍艦當作客輪使用,在煙台與旅順口之間往來行駛,做起了定期運送旅客的生意;北洋海軍缺乏實戰訓練,艦隊管理混亂、軍紀不振,高級軍官帶頭違反紀律,建公館、養小妾,夜不歸航……

說到底,北洋海軍還是一支只在海岸附近游弋的單純防禦力量。將士中儘管出現了勇猛剛強如鄧世昌、黃建勛、林履中等,但封建末世墮落,將士也免不了暮氣沉沉,官場裙帶作風嚴重,軍官形成「閩人圈子」,而士兵則形成「北方人圈子」。北洋軍人沒有曾國藩組建湘軍時的「忠義血性」,「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帶頭逃跑,「廣甲」號管帶吳敬榮緊緊「跟隨」,還有大批不敢出戰者、臨陣逃脫者、力主投降者,在決定北洋海軍命運的最後時刻,主帥丁汝昌在眾水手的威逼下自盡,北洋海軍官兵三千多人向日軍投降。

日軍俘獲北洋海軍的十艘軍艦後,將其中的「鎮遠」號、「濟遠」號作為戰利品帶回了日本。「鎮遠」號被編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1900年在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中,反被日本人利用來攻打中國,後又參加了日俄戰爭中的多次著名海戰,1912年被當成廢船在橫濱解體。兩個各4噸重的大鐵錨作為日本海軍「赫赫戰功」的象徵,在東京上野公園陳列了幾十年,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1946年10月時才運回中國。

海洋是陸地的屏障與保護,然而,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與穩固的國防,屏障反而成為入侵者利用的通途。中日甲午海戰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次重大挫折。此後,西方列強紛紛想「分一杯羹」,瓜分中國沿海軍事基地。甲午海戰慘敗,2.3億兩白銀的巨額戰爭賠款在喂肥日本的同時,也使清廷財政幾乎崩潰。為在規定期限內還清賠款,清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英、德等國貸款,若以本息計算,五次貸款合計6.97億兩白銀。中國的財政年年歲歲被高利貸吸干,在債務的陰影中掙扎了三四十年之久。

1896年3月,曾任雲貴總督的王文韶在彙報北洋海防的一封奏摺中寫道,海軍若需重具規模,非兩三千萬兩銀子不可。也就是說,中國付給日本的戰爭賠款可建設10支近代化海軍。若以實際支付的本息近7億兩白銀計算,則可建造30支近代化海軍。而內外交困的清廷卻怎麼也拿不出賠款之外的銀子重組一支強大的新型海軍。於是,中國海軍的發展目標只能局限於近海防禦。清廷除了苟延殘喘,諂洋媚外,再也沒有重振山河的雄心壯志與實際能力。

武昌首義爆發,好不容易重組的海軍隊伍,在清廷還沒有徹底垮台之前,就已全部起義,成為革命黨人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當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退出歷史舞台之後,本應繼續大規模發展的海軍,卻因新政權以北洋陸軍為核心及其它種種原因,遭到相當的冷落,其重視程度顯然連清朝都不如。而此後連年不斷的軍閥混戰,使得中國的海軍建設完全被擱置下來,也使得中國海軍與世界海軍的差距越來越遠。

《同舟共進》《海峽攝影時報》等 曾紀鑫 周傳鑫 張慧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盛宣懷究竟有多少錢?這些家產是不是貪腐所得?
盛宣懷怎麼會是大清的掘墓人?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