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新會陳皮發展歷史和產區

新會陳皮發展歷史和產區

新會陳皮的歷史

翻閱古代歷史文獻記載,我國用柑橘外皮作中藥之用已有約2000多年之久,而一直以來都有柑橘並用的習慣,唐代陸羽《茶詩》也有提到以橘皮煮茶,真正提到「陳皮」一詞的是宋代嚴用和在其撰寫的《濟生方》一書中。

故陳皮之屬的柑橘外皮一直都在民間藥用,而宋之後的陳皮一說倒越來越多了,直至明代的李時珍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分類柑、橘之別,並有「柑皮紋粗,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廣中采者為勝」,「廣中」即今新會,新會陳皮原料即為茶枝柑皮。

「廣陳皮」的稱謂相傳來源於南宋黃廣漢和夫人米氏,精通藥理的米氏用丈夫黃廣漢特製的新會陳皮治好了楊太后的疾病,米氏也因此獲封「一品夫人」,廣陳皮自此聞名天下,並與其他地方的柑橘皮區分開來。

真正使新會陳皮與雲南普洱茶建立聯繫的是清朝新會進士羅天池,其從雲南辭官回家時帶回了不少普洱茶,一日錯把妻子煮的陳皮水當開水沖茶,無意竟發現對於咳嗽多痰等感冒病症有一定的療效,隨後對於陳皮與雲南普洱茶的結合方式幾經嘗試,終於形成了民間通用的陳皮普洱茶:新會柑皮填茶紮緊,自然晒乾或風乾。

所以新會陳皮長久以來就以藥用為主、膳食為輔的形式風行於民間,飲用的陳皮普洱茶正式形成於清,延續至今。此過程中新會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潤肺等的功效日益得到驗證認同,民間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泛用於調味或食膳,甚至華人把食用或飲用新會陳皮之風帶到了異國他鄉,影響深遠。

新會柑的產區

新會柑,顧名思義,就是指生長於廣東江門新會地區的茶枝柑,因內含藥理成分較高、保健效果較好而聞名天下。新會核心產區柑,更是新會柑品類里的優質產品。

新會柑的核心產區,是指以新會泥子塔為中心畫圓,直徑約2公里的範圍,這些都是做傳統高端陳皮的產區,潤元昌的柑普茶產品,主要是選用這些產區的柑果來製作。

新會柑核心產區基本劃分如下:

一線:梅江、東甲(包含大滘、西甲)、天馬、茶坑,這四個產區屬於村級,都是自然村,屬於會城區。

二線:三江(最有代表的三個村:深呂,官田,聯和)、小岡和雙水,這三個都是鎮級,行政上小岡已劃為雙水鎮,另有位於江心的南坦。

三線:古井、大澤及司前,這三個都是鎮級,古井在南邊,大澤及司前在西邊靠近鶴山,產量較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普洱茶網 的精彩文章:

從科學的角度來解析普洱茶茶湯
普洱茶收藏到什麼時候喝更好?
新會柑不同生長階段的差別
普洱茶的滋味就一定是苦澀的嗎?
白露時節還想吃點啥?

TAG:中國普洱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