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炯明:中國致公黨首任總理的「聯治」建國夢

陳炯明:中國致公黨首任總理的「聯治」建國夢

1916年11月,孫中山在上海環龍路63號(今南昌路57號)寓所與朱執信(前左二)、陳炯明(前左四)、胡漢民(前左六)等合影

粵軍總司令照

1912年到1925年期間,國內政治風起雲湧,各派政治勢力紛紛成立政黨。1925年8月,中國致公黨籌備委員會就有關建黨的具體事項發出《通告全體洪門人士書》。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大會通過改堂為黨的決議。大會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為中國致公黨;通過了《中國致公黨黨綱》,選舉產生中國致公黨委員總會,推舉陳炯明、唐繼堯為正、副總理。作為辛亥元勛,陳炯明曾經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風雲一時的人物。這個前清的秀才,做過清朝的省議員,組織過革命暗殺團,參與過討袁運動。曾經熱情接待過蘇聯代表、對列寧表示景仰,還出資支持過共產黨的機關報。先後擔任過廣東省都督和省長、粵軍總司令,還一度是孫中山唯一依靠的軍事武裝力量。與其它獨霸一方的「軍閥」不同,陳炯明對治理國家還有一套比較清晰的看法。極力推崇「聯省自治」建國方略並篤行之,其倡導建設的廣東「模範省」也令人耳目一新。

粵軍之父

陳炯明生於1878年1月,廣東海豐人。1906年,秀才出身的陳炯明離開家鄉赴廣州入讀政法學堂。1908年,陳炯明以優等成績從政法學堂畢業。當時的廣州新式學堂如火如荼,各種新思潮風起雲湧。在廣州的兩年也讓陳炯明眼界大開,結識了已加入同盟會的朱執信,為其後來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1909年5月,胡漢民在香港籌組同盟會南方支部,陳炯明擔任實行委員。1909年,陳炯明當選廣東諮議局議員,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是年歲末,江蘇咨議局議長張謇發起召開16省「請願國會代表團茶話會」,陳炯明作為廣東代表之一赴上海參加了大會。議員們提出請願書,希望能儘快頒布議院法和選舉法,但清政府以「我國幅員遼闊,籌備既未完全,國民知識程度又未劃一,如一時遽開議院,恐反致紛擾不安,適足為憲政前途之累」為由予以拒絕。這次大會令他失望,但上海之行對陳炯明此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滬期間,陳炯明與革命黨人交往密切,並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1910年2月,參與廣東新軍起義失敗後,陳炯明被列入緝捕名單。避居香港期間,他與劉思復等人組織了「支那暗殺團」。受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的鼓舞,迅速開展暗殺行動,炸傷水師提督李准,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同年10月陳炯明重返廣州後,加入黃興主持的起義統籌部,擔任編製課課長兼調度課副課長,並一度代替胡漢民行使秘書課課長職責,策劃籌備次年的「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廣東同盟會一批黨人聚集到香港,推舉陳炯明為總司令,召集一萬多軍民佔領惠州。這時候,他擁有廣東紀律最嚴明、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民軍,這也是當時廣東唯一一支真正從屬於同盟會的軍隊。1911年11月9日,廣東「和平光復」,胡漢民、陳炯明被推為正副都督。書生出身的胡漢民既不能令廣州的紳商們信服,也沒能力控制湧進廣州城的14萬草莽民軍。12月21日,焦頭爛額胡漢民借去香港迎接孫中山歸國之名掛印離去,陳炯明馬上率軍從惠州開進廣州,出任代理廣東都督。此後四個多月,他改良風俗、整飭吏治、清查市井、推行新政,「前清官紳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賭盜之害,一掃而空。」因整肅有功,翌年4月,陳炯明被任命為廣東總綏靖經略,後任廣東護軍使。1913年 6月繼任廣東都督。

1913年7月18日,在近四個月的猶豫徘徊後,陳炯明終於介入了孫中山的「二次革命」。這一天,他召集一群心腹軍官,宣布「獨立討袁」;但軍官們態度之激烈,讓他大吃一驚:鐘鼎基、張我權出走香港;饒景華公開表示反對;蘇慎初、譚鎦欽也態度消極……隨著一夥伙骨幹的離去,萬餘名粵軍頃刻瓦解。當陳炯明要求廣東省議會廳議員們簽字時,「有二十餘人趁勢逃席」;次日,被迫簽字的議員們也紛紛發表聲明,宣稱「急盼中央派兵痛剿」。後其屬下師長蘇慎初炮轟都督府,自立為臨時都督。在廣東聲望極高的陳炯明淪為孤家寡人,被迫於8月4日經香港前往新加坡避難。痛定思痛,他明白人心思定,不願再捲入連天的戰火。一旦他將戰火引向廣東,無論友人、故舊還是父老鄉親,都會立即地拋棄他。正因此,當孫中山邀他前往日本時,他說,「畏懼革命之心,乃國人之所共諒」,並第一次拒絕孫中山的召喚。也因此被孫中山免去廣東都督職務。當時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並且要求黨員畫押宣誓效忠孫中山個人,陳炯明第一次表現出了他對孫中山的不從,拒絕宣誓效忠參加中華革命黨。

1915年12月,陳炯明回到廣東東江一帶,組織廣東共和軍,反對洪憲稱帝的袁世凱。第二年,陳炯明在惠州附近成立廣東共和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袁死黎元洪出任總統後,陳炯明交出兵權並被中央政府封為「定威將軍」,後到上海參加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1917年12月中旬,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交還陳炯明十二營警衛軍改編為「援閩護法粵軍」並任命陳炯明為省長親軍司令。12月2日,孫中山任陳炯明為「援閩護粵軍」總司令攻打福建督軍李厚基所部,經10個月奮戰,佔領閩西南20多個縣。桂系操縱的廣州軍政府於1920年8月11日下令以沈鴻英為攻閩總司令,分三路進攻福建。陳炯明和親孫中山的許崇智部隊奉孫中山之命回師廣東,10月28日攻克廣州。11月,陳炯明廣東就任省長。長期受到桂系力量打壓的廣東地區歡迎陳炯明主政。陳炯明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並改編陳的軍隊由其直轄。11月29日,軍政府任陳炯明為粵軍總司令。

1921年4月,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後,任陳炯明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並說服陳炯明加入國民黨。孫中山致力於北伐,打倒軍閥,統一全國,建立民主共和國。而陳炯明則力主「保境息民」、「聯省自治」,鼓吹建立「聯省自治政府」。1922年3月,孫中山決定改道北伐,大本營遷粵。因反對孫中山北伐,4月21日,孫中山下令免去陳炯明的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及內務部總長三職,僅保留其陸軍部總長一職。陳炯明旋即離穗赴惠州。兩人的矛盾激化後終於爆發,因陳炯明部下炮轟孫中山所在的粵秀樓,最終與孫中山分道揚鑣。1923年1月4日,孫中山通電討陳,組成東、西兩路軍,16日克廣州。陳炯明被迫通電下野,退居香港。1925年2月和10月,革命軍舉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軍余部,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教育楷模

陳炯明認為教育是中國走向富強的根本。1919年粵軍入閩不久,適逢五四運動爆發。為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漳州各校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學生的愛國義舉,遭到軍警的阻撓,有的學生還遭毆打扣押。陳炯明聞訊後,下令釋放被押學生,並派人到學校賠禮道歉,他還公開發表通電支持北京學生。1919年5月22日,漳州市民2萬多人召開國民大會,陳炯明到會演講,表示完全支持人民的抗議行動,反對在賣國和約上簽字。在陳炯明的推動下,漳州掀起了大規模的罷課、罷工、罷市和抵制日貨運動。

1919年9月,陳炯明在漳州發布《振興教育令》,把改良教育行政和學校教育,積極辦理義務教育、社會教育和職業教育,列為當務之急。陳炯明一直希望在華南創辦一所高水平的大學,當時粵軍駐屯閩南,受到竊據廣州的桂系軍閥的排斥,又受到福建皖系軍閥的壓迫,經濟困難,但他仍表示粵軍願節衣縮食,籌集5萬元,作為在廣州籌辦西南護法大學的經費。 1919年冬,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進入高潮,有識之士紛紛解囊,陳炯明特意從當時的軍事支出中撥款10萬兩予以資助,佔了當時總募捐額的1/4。且撥款給赴法留學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的資助。

陳炯明還從廣州聘請了文化名人梁冰弦到漳州擔任教育局長,宣布禁絕私塾,提出「一鄉一校」的口號。所謂「一鄉一校」,就是在農村普遍設立現代學堂。同時還宣布禁絕私塾,改而設立從師範學校、普通中學到工讀學校、平民夜校、婦女家政講習所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學堂。梁冰弦上任不久,上海《民國日報》刊載消息,「計龍溪一邑,學生數約有12000餘人,較去年又增加三倍」;而僅僅四個多月後,1920年4月13日,新的消息又傳來了:「以龍溪一邑為例,本年(1920年)增加國民學校47所,高等小學以及乙種農業5所,添辦工讀學校1所,女子師範講習所、女子工讀學校各1所,又設立半夜學校90餘所」。陳炯明還挑選了一批優秀學生分赴法、美、英、日等國留學,被譽為「閩南教育界空前盛舉」。一時間,漳州煥然一新、文明大開,林森、胡漢民、汪精衛、吳稚暉、陳嘉庚等社會名流都先後造訪。北京大學的學生也前來參觀,回京後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上盛讚漳州實行的措施「共產時代亦不過如此」。

主政廣州後,陳炯明力邀中共創始人陳獨秀來粵主持教育大局,籌建廣東教育委員會。陳獨秀提出出任教育委員長的三個條件:「教育獨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廣東全省收入的1/10撥作教育經費,以及行政措施與教育所提倡的學說作統一趨勢。」陳炯明皆一一答應。每逢省署行政會議,陳炯明都邀請陳獨秀在身邊就座,以示尊重和支持。1921年,廣東教育經費預算為153萬餘元,實際支付為111萬餘元,陳炯明聞後決定裁兵,「每年可省軍餉500萬元,即以溢額撥為教育經費。」且廣東私立學校興盛,為全國之最,而公辦教育亦得到長足發展,實行免費教育。1921年,時逢全國教育會第七屆聯合會在廣州召開,江蘇省代表、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對陳炯明治下的廣州有感而發,撰寫了題為《一歲之廣州》的小冊子,盛讚在新文化之下的廣州新景象。他說廣州「尊人道」、「整風紀」、「一方面提倡工會,一方面勸誡罷工,同時積極推行工人教育,設立工人補習學校。」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會在上海召開,身為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的陳獨秀缺席大會被選為中共總書記。8月中旬,因回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陳獨秀向陳炯明提出辭職。陳炯明對陳獨秀大加讚賞:「該委員長真固有為,夙深倚重」,並執意挽留「不萌退志為要。至於一切障礙,我當能為委員會掃除之。」教育委員會職員特於9月9日開會為陳獨秀餞行。在粵期間,陳炯明對陳獨秀給關愛有加。1921年3月,當廣州市面上發現攻擊陳獨秀的傳單時,陳炯明發布省長令嚴行查拿派發傳單者。陳獨秀還曾在1922年6月16日「炮轟總統府」前夕勸說陳炯明加入共產黨組織。

自治實踐

民國初建,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國內出現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氣象。但袁世凱復辟醜劇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1915 年12月25日,唐繼堯和蔡鍔、李烈鈞發動震驚全國的護國起義。隨著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的爆發,在幾次內戰中受戰爭破壞嚴重而又不受南北雙方任何一方面完全統治的省份,紛紛提出通過省憲達到自治,然後由立憲的各省聯合起來統一中國。這似乎為久經戰禍、渴望和平統一的國人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因此,「聯省自治」主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十個省份的響應。廣東的陳炯明和雲南的唐繼堯便是聯省自治派中最為活躍的兩個。

早在1909年,陳炯明當選廣東議員時就提出「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議草」議案,建議設立城鎮鄉地方自治研究所,專門研究城鎮鄉自治辦法,選通曉法政人員入所研究,推動自治進行。1909年6月,在其家鄉創辦的《海豐自治報》上,陳炯明自任主筆大力宣揚「地方自治」、「還政於民」思想,極力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國的唯一良方。1918年8月,遵照孫中山的安排,陳炯明率援閩粵軍進駐漳州,創建了閩南護法區。陳炯明遂成立工務局,加強「自治」。拆卸城牆,修築堤岸、碼頭和跨江大橋,改善交通;規範屠宰市場,統一規劃商鋪,改建模範商店。興建漳州第一公園,園內音樂亭、美術館、圖書館一應俱全。閩南護法區的「自治」建設,不僅贏得了國內輿論的讚譽,還引起了國際上的矚目。美國使館的武官來漳州訪問陳炯明後給政府的報告中寫道:「漳州到處可見到建設的顯象,……道路拓寬,新屋不少,街道清潔,治安良好,美國僑民對陳之施政,也均引以為榮。」蘇俄波達波夫將軍也專程赴漳州考察,他帶來了列寧給陳炯明的親筆信、親筆題名的照片,在信中,列寧對中國革命表示深切的關懷,對陳炯明表示敬佩和鼓勵。1920年12月共產國際的機關刊物《共產國際》稱讚漳州「是中國南部革命的中心」,「是中國革命青年和社會主義者的朝聖地」,德國一家報紙更誇張地讚譽漳州是「東方一顆明星,正在放出光芒」。

1920年8月,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回師廣東,盤踞廣東四年多的桂系軍政府被擊垮後,集廣東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陳炯明,此時已通過閩南的實驗積累了相當的地方自治經驗。便立即著手粵人治粵,以「模範起信」在全省92個縣推行自治。到1921年底,「在全國民治史上破天荒」在廣東省各縣推行民選縣長、縣議員工作完成。同時,省議會也正式通過了《廣東省憲法草案》,除聲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無種族、宗教、階級之區別」外,還具體規定保障人民的自由。「近世以來,國家與人民之關係愈密,則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寬簡為治,一切政事皆與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為謀之。若事事受成於中央,與中央愈近,則與人民愈遠,不但使人民永處於被動之地位,民治未由養成,中央即有為人民謀幸福之誠意,亦未由實現也。」陳炯明對聯省自治心馳神往,他在《建設方略》一文中,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政治見解。

1921年2月,陳炯明簽署頒行《廣州市暫行條例》,成立廣州市政廳,任命孫中山之子孫科為首任廣州市市長,設立財政、公安、工務,教育、公用和衛生局長,這標誌著中國近代城市史上第一個建制市——廣州市的正式成立。繼廣州成立市政廳之後,廣東省內江門、惠陽、汕尾等地的市政廳也相繼成立。廣東經過兩年多模範省的建設,在改革教育,設立現代化市政府,發展經濟,振興實業,建築公路,整理財政,司法獨立,禁煙禁賭,革新警政各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1921年 2月上海美記者喬柏南下廣州訪問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和陳炯明後,對南方倡導的聯省自治,大為讚許,並且說陳炯明可能就註定是做「中國之救星」的一人。聯省自治運動在國內風聲雀起,在國際上也引起不小的轟動。1922年 6月20日上海申報評論:「廢督裁兵所以開聯省自治之先路; 聯省自治所以植全國統一之基礎。二者同時並舉,而後國是乃有進步。」6月27日的美國紐約時報刊載陳炯明宣言:「(1)仿照美國聯邦制度,成立『中華合眾國』;(2)在上海召集全國會議,討論『裁軍』與『廢督』問題。願意根據上面兩大原則,與北方商磋中國統一問題。」

唐繼堯和陳炯明因相同政治觀點而成盟友。護國之役,唐繼堯任軍務院總軍長,唐軍分駐滇、川、黔三省。1922年6月29日,唐繼堯通電主張聯省自治,與陳炯明相呼應。1925年底,陳炯明的粵軍與在廣西唐繼堯的滇軍,相繼被蔣介石及其廣西盟軍李宗仁所擊敗,聯治運動便失掉了兩個主要的武力支持者。加之南北方局勢的巨變,「聯省自治」主張於是漸漸消沉下去。

心系致公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華民國的成立,讓海外華人華僑看到了國家的希望,他們十分關注國內形勢的變化。1925年2月陳炯明派代表到南北美洲聯絡僑胞,主動宣傳「聯省自治」和平統一中國的政治主張。因長期在海外,對西方國家的聯邦制比較了解,致公堂全埠僑民對「聯省自治」觀點普遍認可。如加拿大維多利亞城致公堂曾做出「華僑贊成聯省自治」、「舉陳炯明為新黨首領,組織政黨」等五項要案。此時的洪門致公堂人已從接受孫中山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爭共和」,發展到贊成「聯省自治」政治觀點。因此,在建黨之時通過陳炯明提出的「聯省自治」來表達自己的國是主張不失為一種主動探索和進步的選擇。同時,這一思想和綱領的形成,為中國致公黨組建獨立政黨作好了思想準備。

1925年12月陳炯明退居香港擔負中國致公黨總理之職,並專心致力於致公黨黨務工作繼續以政治辦法來尋求中國之統一。1926年2月,致公黨的活動中心從舊金山移到香港,陳炯明與陳演生等擬訂駐港支分部暫行章程,從事登記黨員。半年之內,陸續登記者十餘萬人。同時,在澳門、廣州灣、廈門等地設立支部,南洋吉隆坡、馬六甲、芙蓉各埠,聞訊也紛請准設支部。陳炯明還親自擬定黨的宗旨,制定《中國致公黨修訂政綱意見書》,提出有關政治、經濟、財政、金融、軍事、外交、教育、文化、社會、僑務等要旨六十四項,具體闡述建立聯邦制政府,實行多元化的民主議會政體的和平統一中國的意見,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贊成多黨制的民主政體。

1931年10月,中國致公黨二大在香港召開,大會由陳炯明主持,來自美洲各地和海外各處的代表數十人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由於意見分歧較大,未能徹底解決「一大」以來黨堂不分的問題。只好通過折中決定:既承認黨堂並存的現狀,又決定存堂保黨,黨、堂分家,以黨領導堂。但此後黨、堂逐漸分離,黨在組織上進一步脫離會黨的影響,向現代政黨發展。大會根據「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面臨著民族存亡的嚴重威脅,以及國內人民和廣大華僑日益增長的愛國情緒,提出並通過了以團結抗日、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為主要內容的政綱。因此,致公黨二大無論從組織上還是政治上都前進了一步。這次會議決定中國致公黨總部設在香港,仍推舉陳炯明為總理。中國致公黨二大以後,黨務工作漸有起色。至1933年,除美洲原有組織外,致公黨還在大洋洲、南洋群島及香港等地建立了新的地方組織,共計有黨員30餘萬。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攏避居香港的陳炯明,陳炯明反要求其「歸還東三省」,日本人見說服無效,臨走時送其一張8萬元的支票,當時窮困潦倒的陳炯明只在支票上打了個叉就退了回去。不久,陳炯明領導下的中國致公黨從香港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捐贈了十萬大洋。

1933年陳炯明病逝於香港。據載,陳炯明去世時「陳氏家無長物,窮極,借用為其母預備的壽材,始得以入殮。」因葬費無著落,靈柩曾一度存放於香港東華義莊。1934年他的舊部發起募捐活動,社會各界紛紛捐資, 1934年4月3日終葬於惠州西湖旁紫薇山。

陳家收到各方輓聯達三千多幅。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寫輓聯道:「一身外竟能無長物,青史流傳,足見英雄有價。十年前所索悔過書,黃泉送達,定邀師弟如初。」孫中山陳炯明交惡後,吳稚暉等曾數番往複,欲為孫陳解和,但因孫非要陳悔過,而陳堅決不從,以致吳稚暉向孫下跪,說「我吳敬恆代陳炯明悔過」,孫仍不允所請,兩人解和之事無果而終。吳稚暉輓聯中所說「十年前所索悔過書」即指此事。意謂孫所索悔過書如能送達九泉之下,則孫陳必能象師兄弟禮敬如初。言辭之外,憾恨無已。香港《工商日報》對於陳炯明的逝世則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宋漢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海外兒女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海外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