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回寫作原點之想寫就寫

重回寫作原點之想寫就寫

我經常會被問到以下問題:「文章該怎麼寫啊」「我的文章怎麼寫不長啊」「寫不下去怎麼辦」「怎麼開頭結尾才好」「我頭腦空空不知道寫什麼才好」等等。這核心就是,人都有寫作心理障礙,都知道文章是什麼東東,但一旦拿起筆卻無從下手。就像做菜,菜大家吃過,都知道做菜要講究色香味俱全,別人做的菜一入口,馬上能判斷這菜熟了沒有?味道夠不哆?好不好吃?但一旦自己下廚就抓狂,且不說掌握刀工、火候、賣相,連放多少鹽多少油多少水心中都沒底,更不知道何時能起鍋。結果不是生了就是糊了。好不好吃,不用去問別人,自己一試就知道。

然而,在我看來,菜做得好不好並不是主要的,關鍵是你不下廚,永遠不知道菜是怎麼做出來的。寫作也是如此。因此,我對初學者有個忠告,就是想寫就寫。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消除對寫作的心理恐懼與期待。二是培養寫作的興趣和習慣。

中國人都有「敬惜字紙」的好傳統,把文章當成「千古事」,是「高大上」的行為,修行不到,不敢輕意去碰。很多人明明有寫作的潛力和興趣,但因為顧忌太多,總怕寫不好惹人笑話而未敢動筆,或者偷偷寫了也秘而不宣。長此於往,寫作的興趣淡了,寫作潛力得不到發現和開掘,甚為可惜。

因此,對於初學者而言,先別豎一個標尺要求自己的寫作達到何種高度,其實最初的寫作都是一團糟的,就跟做菜一樣,多做幾回才知道怎麼賣菜、洗菜、炒菜,什麼時候該放鹽、放油、調味,學會把握火候,直到把一個菜做好,你才真切體會到:「什麼菜最香?就是你自己做的。」培養了這種成就感,興趣之火也就點燃了。

寫作興趣有了,還得設法變成一種日常習慣。寫作如散步,不需要有多大的準備,你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不用選擇場地,也用不了多少時間。每天你只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個小時,堅持寫一段話,少則幾十字,多則百來字,寫什麼都行(心情、記事、描景、議論、點評、吐槽、拍磚、吹水等),堅持寫上半個月一個月,漸漸消除對文字本身的恐懼,養成一個「隨手寫」的習慣。

現在是自媒體時代,網路、手機等提供了「想寫就寫」的大環境和發表平台,誰也不在乎你是誰?寫的是什麼?寫得好不好?你只要用空,就可以掏出手機寫上幾句,詩也好,隨感也罷,沒時間就少寫點,有時間就多寫點,興趣來了可寫長些,反正寫作是純粹個人行為,你想發表就發表,不想發表就藏著,就當腦細胞運動。日積月累,某一天你會發現:「哎呀,我怎麼能寫這麼多?嘿,有些句子和想法還是蠻不錯的嘛!」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自我修正能力,即是當把寫好的文章大聲讀上一遍兩遍後,你就會發現哪裡不通順,錯漏百出;哪裡顯得羅嗦,「口水多過茶」;而哪裡又似乎過於簡單,詞不達意。這一切都不要緊,當感覺到有諸多不滿意並試著去改動時,你就開始踏上寫作之程了。不怕你寫不好,就怕你不肯寫。

習慣成自然。養成了好的寫作習慣,就可以思考寫作的兩個根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

談到「寫什麼」,其實很簡單,人都是以「我」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自然從「我」寫起:

首先是寫「我和我」。這裡的「我」是指「自我」或「真我」,主要包括我內在的情感、感受、慾望、夢幻和理想等,直指我的內心。一個人最了解的是「我」,最不敢寫的也是「我」,特別是自我的隱私與缺點,而這些又恰恰是最真實和最有文學價值的東西,關鍵是如何把握這個度,通過藝術手法恰好地表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來看,詩都是寫「我」的,其中的諸多隱私可通過隱喻傳遞出來,讓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次是寫「我和你」。這裡的「你」,既可以是親人、愛人、朋友、老師和同學,也可以是自然,具體到一棵樹、一隻狗、一朵雲和一條河等,寫「我和你」的故事與情感交流,滋生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和鄉情等。這都是寫散文的好素材,既真實又親切。

再次是「我和社會」。社會是個大舞台,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單位不同的階層,註定「我」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或失意,或得意,人在江湖,永遠有講不完的故事,讓你產生寫小說的衝動。寫一個社會的橫截面,可以是短篇小說;寫一個人的命運,則成了中篇小說;而要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則需要長篇小說的規模。只要有寫作的衝動,就會找到寫作的舞台。

四是「我和宇宙」。這可以讓作者走出自我,超越當下,從更高更遠的視角去觀察去敘事去抒情,還可以幻想,甚至人神對話,天馬行空。此時,你已從寫作飛越到創作的境界,由自發到自覺的轉變,無拘無束,無所不寫,只要能想像得到的,都可以寫出來。

當然,弄清了「寫什麼」,還不等於會寫,關鍵還要學會「怎麼寫」。這既是一種觀念問題,也是一個技巧問題。好些人一輩子都搞不明白。

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想寫就寫」,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要受任何觀念的束縛,關鍵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把「想寫的」寫出來,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像做一條魚,不管是清蒸、紅燒和油炸,先確保做的魚是熟的,能吃的。慢慢地,再講究方式方法,學會「一條魚的幾種吃法」,學會對不同的魚(食材)選擇不同的方法處理,最大限度地滿足食客的口味。

具體到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種寫法,既可以按時間順序寫起,平鋪直敘,開門見山,這是人們常見的思維方式,易於掌握,也易於接受;也可以是倒敘。寫作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回憶,對過去的人事進行追憶和「復原」,容易把作者的情緒和反思帶入,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還可以是從你最想寫的地方寫起,從最觸動你的地方寫起,或者是最吸引讀者的地方寫起。先不要管文章的謀篇布局,也不要管主題思想,先把你靈光一現的東西記錄下來,把你心裡一直放不下的東西寫出來,這就是你的「原創」,誰也替代不了你。

寫作沒有「第一」,卻有「唯一」,懂得了「唯一」,你也就開竅了。接下來再學寫作的體裁、技巧與流派也不遲。只要「上手了」,還怕做不出好菜?

對於寫作初入門者,可提倡「想寫就寫」這種隨性寫作、輕鬆寫作和快樂寫作的理念,目的是讓他們放下負擔,輕鬆上路。只有上了路,才能判斷這個寫作者有無文學天賦,是否能創作出好的文學作品來。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可是對於長期堅持寫作的人卻不大主張「想寫就寫」。這又是為什麼呢?

也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熱愛寫作,常年堅持寫作,也寫了不少東西,但總是沒有多大提高?」細想一下,我們身邊的確不乏這樣堅持不渝的寫作者,有些人從年紀輕輕寫到白髮蒼蒼,文字寫了一大堆,卻好像永遠在原地踏步,沒多大長進。究其根本原因,他未能從寫作模式向創作模式轉換。

如同從事其他藝術一樣,從事文學創作是需要天賦的。或許,人人都可以成為寫作者,但並非個個可以當作家,而且這世界也不需要大多的作家。網路時代提供了「全民寫作」的可能,而繁榮發達的出版印刷業為自費出書提供了諸多平台。但大部分網路作品或自費出版物都是模仿式、口水式寫作,離文學藝術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只能算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字讀物或者是「文化快餐」。對於年長者,我只能保持一種尊重的態度;而對於一些沒有天賦的年輕人,我則善意地奉勸一句,你可以把寫作當作一種興趣愛好,但不必當作一個職業或事業來做,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不必在這一條走到黑,得不償失。

至於什麼是天賦,卻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我想,文學是語言藝術,起碼你要有駕馭書面語即文字的能力。大學裡可以培養科學家、理論家、畫家和音樂家,卻很難培養作家。翻看一些成名作家簡歷,沒有幾個作家是真正文學科班出身的,或者說,科班出身人中,作家的比例是很少的。這裡原因很複雜,除了市場經濟和政治因素外,還跟一個人的興趣、堅持和對成功的追求有關。或許進入文學的門坎很低,只要受過一定教育能看書識字寫作就行,不需要有專門老師或機構培養,可以無師之通,但進入文學之門後你卻發現還需要爬很陡很長的坡,能否堅持下去爬上山頂,則要看各人的造化。

還是回到「想寫就寫」這個話題。對於長期寫作、想寫出好作品的作者來說,我倒不建議他們總是「想寫就寫」,而是建議他們要選擇有難度的寫作,也即是要從「寫作」向「創作」轉換,實現升級換代。

何謂寫作,只是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人與事記錄下來,表述下來,能說明白就行,它可以是一種格式化寫作(如新聞寫作、應用文寫作)、一種口語化寫作(如民間文學、童話等)、一種類型化寫作(如網路寫作),讀者只在乎其內容並不在乎其形式。寫作者也顯得輕鬆,怎麼想就怎麼寫,怎麼順手就怎麼寫,也不管什麼章法,所以洋洋洒洒寫了幾十年累積了上百萬字,便以為自己是作家了。

殊不知作家的「作」是「創作」而非「寫作」,怎一個「創」字了得?查字典可知,「創」的本義是創傷,但引伸義則是始創、首創之意,組成詞有創始、創見、創舉、創造、創新、創作和創意等,強調的是原創性,這是所有藝術的本質特徵。如果你的遣詞造句總是「陳詞濫調」,敘事抒情方式總是一成不變,謀章布局總是中規中矩,審美意識總是陳舊老套,只會不斷地模仿別人、重複自己,又何來創作呢?如果你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敘述方式,形不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即使是寫得再多再久,也是一堆沒有藝術價值的文字,充其量只能作資料看待,不能視為文學作品。

也許這話有點過了頭,好些人不愛聽,說「你不能把人置之門外」,「狗尾草也有春天啊」。如果真的這樣想,倒還有救。你不妨細想一下當前的寫作狀態是怎麼樣的?有沒有過語言文字關?寫作有無計劃?是不是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是不是專挑自己熟悉的體裁來寫?是不是寫起來順口順手?有沒想過換過一種視角換過一種思維方式來構思你的文章?你掌握了多少種寫作技巧?知道什麼是原創什麼是美學價值嗎?最後想想,你的文章到了什麼層次?是不是真正的文學作品?

想了這麼多,你或許才會領悟不能任性地「想寫就寫」,一定要品評自己文章的質量,尋找自己作品與別人作品的差距,學會挑戰自己,寫出不一樣的東西來。《禮記·學記》有曰:「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成白話:雖有上好菜品,如不去品嘗就不知其美味;雖有高深道理,如不去學習就不知其好處。所以只有先去學習才知自己知識的缺乏,只有先去教別人才知自己在知識上有哪些困惑。知道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後才能自強努力。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也。

這裡不妨改成:「寫,然後知不足,知不困;知不足與不困,方能自反自強也。故曰,寫學相長也。」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撮影:王露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粵北 的精彩文章:

TAG:品讀粵北 |